Browsing by Author "何昕家"
Now showing 1 - 1 of 1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探究環境倫理為核心之校園規劃設計策略(2012) 何昕家; Shin-Jia Ho近年來,全球環境備受各界關注,環境議題漸漸浮上檯面,各界爭議在不同立基上產生相互衝突與對立,一般大眾與環境的連結漸漸被撕裂、產生鴻溝,忘卻最核心價值思維。2011年06月05日實施環境教育法,對環境教育定義為「促進國民瞭解個人及社會與環境的相互依存關係,增進全民環境倫理與責任,進而維護環境生態平衡、尊重生命、促進社會正義,培養環境公民與環境學習社群,以達到永續發展。」由此定義可瞭解環境教育重要核心價值在於增進人類的環境倫理與責任,環境倫理是一種價值觀,以及人對自然環境的態度,能修補人與環境連結鴻溝方式,透過環境教育是達成此目標重要且關鍵取徑之一。 由上述脈絡中思考,環境倫理需透過環境教育媒介傳達與深植。人類發展過程,中小學為價值觀建構關鍵時期,外在環境是影響人重要潛移默化媒介;透過環境倫理在中小學教育與校園環境中實踐,期以縮短學子與環境間鴻溝,並啟發深植環境倫理觀。環境倫理為人對環境態度的基本價值以及共同溝通的語言,環境教育為傳遞此價值觀重要取徑,需透過真實環境潛移默化與教育,讓學子深刻瞭解以及拉近與環境的距離;本研究基於此理念發展以環境倫理為核心之校園規劃設計,因環境倫理整全與多元,希冀能為校園環境規劃設計帶入不同的思維模式。本研究另一重要的目的在於將環境倫理哲學與抽象的思維,實踐於生活面向,而校園環境、學校建築對人類發展而言是初始與重要環境之一(僅次於家庭環境),因而成為本研究出發的第一步。 本研究問題意識包含三大面向。第一,本研究環境倫理思維突破;基於傳統環境倫理分野(人類中心、生命中心、生態中心),過於相互排擠與衝突,現今社會上同時存在於這三種環境倫理視野,本研究以剖析、解構、再建構方式,重新提出屬於現今社會,整全的環境倫理觀。第二,以重新再建構環境倫理觀為基礎,發展、轉化、實踐於校園環境、學校建築的規劃設計原則;本研究所提出之規劃設計原則,除理論上探究外,也針對實務該如何操作,進行說明與探討。第三,本研究所建構出來之原則,與現今社會上針對校園環境、學校建築主要參考準則,包含綠建築、永續校園與以永續發展為核心校園規劃設計,進行理論對話,如此能讓此領域的專家學者、規劃設計者、學校學習使用者,了解本研究所提出原則,與現今主流脈絡間關係;而本研究也試圖與實務接軌,以本研究所提出環境倫理為核心之校園規劃設計策略實踐原則與檢核表,利於實務工作者參考與使用。 本研究經過環境倫理與學校建築兩部份文獻歸納、分析、演繹、解構、再建構,提出以環境倫理為核心之校園規劃設計策略;透過模糊德菲法與深入訪談進行驗證與修正,再與不同理論進行對話;從以上研究歷程中,得到以下研究結果。 一、剖析、解構後,重新建構整全環境倫理觀 透過人類探索真實世界哲學觀(本體論、價值論、知識論)剖析傳統環境倫理(人類中心、生命中心、生態中心),剖析後以本體、知識、價值重新建構環境倫理,但為不被哲學觀框架限制其思維,再將以本體、知識、價值建構出的環境倫理原則解構,再解構與建構後,研究者進而思考環境倫理是人與環境對話的過程,而本研究發現馬斯洛人類需求理論,是人自我的對話與成長發展過程。因此透過與馬斯洛人類需求理論對話,藉由此過程,發展出環境倫理金字塔。 二、建構以環境倫理為核心之校園規劃設計原則:學校建築需求金字塔 校園環境為一種以集約方式,將人長時間限縮於一個環境中;學生長時處在校園中,必須面對不外乎就是人與環境的不同思維與挑戰;因此在校園環境中必須同時探究人類發展需求,與環境倫理需求,透過本研究所提之環境倫理需求理論,加上馬斯洛人類需求理論,共同建構出學校建築需求理論,稱為學校建築需求金字塔。本研究所提出之學校建築需求金字塔主要有四大主要構面,分別為呼應環境土地、尊重個體互動、認同族群差異、實踐永續發展。 三、本研究提出之規劃設計原則與綠建築、永續校園進行對話發現 本研究提出之規劃設計原則與綠建築、永續校園相關原則,進行對話後,分別有不同的發現。綠建築指標較多符應呼應環境土地與尊重個體互動兩大主構面,可以發現綠建築屬於基本人類需求基礎,因此符合綠建築為最基本之必要條件,必須符合綠建築,才能往上追求更高層次理想與目標。 而永續校園與綠建築其實踐重點相當雷同,但永續校園更加強調環境教育與參與式規劃設計的重要性,因此與本研究所提出之原則有更多符應之處,但在於族群關懷部分還是較少碰觸。由此可知,本研究提出之原則與永續校園符合程度較高,但永續校園中提及的健康建材為本研究原則未提及的部份。本研究,有提出另一以永續發展教育為核心之校園規劃原則,因永續發展教育與環境倫理思維較接近,因而進行比較分析過程中,最為契合。 透過如此不同原則理論對話過程,企圖產生更多元的思維模式碰撞並產生火花,透過對話,能讓第一線的規劃設計者與學習使用者,更加了解因地制宜概念,而並不是將所有原則套用在一塊土地上,就是最好的環境規劃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