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劉潔心"
Now showing 1 - 20 of 128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中醫保健課程對於改善長者步態穩定成效之評估-以臺北市為例(2024) 黃建榮; Huang, Chien-Jung背景:臺北市老年人口比例全台最高,跌倒恐懼與行走步態被廣泛認為是導致老人跌倒的重要風險因子,但關於社區老年人步態參數的研究在臺灣相對有限。目的:本研究旨在瞭解臺北市社區老年人的跌倒恐懼與步態參數現況,並評估融入健康信念模式的中醫保健課程對其之影響。方法:本研究採準實驗設計,以方便抽樣在臺北市招募65歲至85歲社區老人,設計以健康信念模式融入之提升下肢功能中醫保健課程,介入為期一個月,課程包括數種中醫身體活動、穴位按摩、藥膳及茶飲。研究區分介入課程A組、介入課程B組及對照組,B組差異為減少特定的中醫身體活動。研究工具使用可攜式慣性傳感器進行15公尺折返步態量測,及跌倒自覺風險量表(FES-I)進行評估。結果:參與者對跌倒存在高程度恐懼,在步速、步頻、步幅長度、腳趾最小離地高度等步態參數有良好的表現,為活動力較為活躍族群。A組介入組內對步速、步幅長度、步距、雙支撐以及腳跟最大離地高度具顯著改善效果;課程B組介入於對腳跟最大離地高度具組間顯著改善效果,但該課程對跌倒恐懼及步距有負向的影響。結論:以提升下肢功能為目的之中醫保健課程,短期即能有效改善社區老年人步態表現,比一般身體活動更對老人行動推進能力有幫助。Item 中風防治識能衛生教育介入效果研究-以台北市某國小六年級學生為例(2015) 陳龍; Lung Chan腦中風是國人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在前人努力下死亡率持續下降,但隨著高齡社會來臨,腦中風病人的數目也將會大幅增加。腦中風的危險因子是可以透過教育去改變的。當中風發生時,迅速認知中風症狀,立即就醫。靜脈注射血栓溶解治療是目前唯一的治療急性梗塞型中風的方法,但許多病患無法於3小時內趕到醫院,錯失接受治療的良機。提升治療比率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減少到院前延誤,教育介入就是最有效方式。現今醫師工作場域已經從醫療場所進入社區,推動全人醫療,而學校就是社區一部分。本研究是以六年級學童及家長為目標,透過創新傳播介入課程介入課程去改善學童中風防治識能。希望可以教導學童腦中風的危險因子、症狀及治療,培養學生健康行為,並透過親子共學,影響家長一起去實踐健康生活。本研究証明實驗介入組的學生及家長有良好「中風防治識能」提升程度上達到顯著統計意義,其中實驗介入組的「中風危險因子」、「中風症狀」、「正確指出腦部是受損器官」及「正確中風處理」等變項均達統計學上顯著意義。本研究設計介入課程可以有效提升中風正確處理方式,糾正不正確的處理觀念。實驗介入組不論在「中風危險因子」或「症狀知識上進步成為早期採納者或創新者」的人數在實驗結束後均有增加。在教學成效問卷中,課程內容為大多數學生及家長所接受,此介入課程亦可誘發學生回家後與家長持續討論中風的症狀、預防及其治療方式,也能改變學生及家長的健康行為。Item 乳癌病人之社會支持、決策衝突對重建術後憂鬱、焦慮及生活品質相關因素探討(2019) 龐傳慧; Pang, Chuan-Huei目的:本研究目的為乳癌重建病人術前社會支持、決策衝突及術後生活品質、憂鬱及焦慮相關影響因素之探討,藉此了解乳癌重建病人術前社會支持及決策衝突,是否影響術後憂鬱、焦慮、生活品質之變化及其重要構面。方法:採行回溯性研究 (retrospective study)立意取樣,蒐集台北市某醫學中心自105年4月1日起至107年5月31日止,乳癌切除後立即乳房重建者為研究對象,藉由半結構開放式問卷訪談及問卷填答個人基本資料、決策衝突、社會支持、憂鬱、焦慮、生活品質等量表調查。結果:個人背景因素中的婚姻狀態、家族病史、決定前閱讀重建資料、有無接受醫美重建會談、疾病治療資訊衝突等與術前社會支持及決策衝突有達顯著相關;乳癌外科手術方式、乳房重建距今時間、人身保險、家族病史、家庭總收入、疾病治療資訊衝突等與術後憂鬱、焦慮、生活品質有達顯著相關。各量表中相關性可知社會支持與決策衝突、焦慮、憂鬱與生活品質無顯著相關;決策衝突與焦慮達顯著相關;憂鬱與決策衝突、社會支持無顯著相關;生活品質與憂鬱、焦慮、決策衝突有達顯著相關。結論和建議:接受乳房重建婦女獲得較高的社會支持時,術後憂鬱、焦慮、生活品質狀態也較佳;而減少決策衝突和遺憾,建議醫療人員應先瞭解病人文化水準、教育背景、使用資源能力及其支持系統等背景因素,並提供病友協會及癌症腫瘤心理諮商師主動介入評估等立即性情感性支持,能降低重建術後的憂鬱與焦慮造成生活品質下降的衝擊。也建議政府將乳癌重建納入全民健保給付範圍,避免因自費無法重建,恐導致衍生更多心理層面問題進而浪費更多醫療成本。Item 二代健康促進學校菸害防制行動研究計畫評價(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 2013-03-??) 張鳳琴; 顏銓成; 劉潔心; Fong-Ching Chang; Chnan-Cheng Yen; Chieh-Hsing Lin教育部於2010年提出「二代健康促進學校」鼓勵學校透過行動研究推動實證為導向的健康促進學校計畫,按計畫的特色為學校結合教育局資源、地方輔導團與中央輔導委員(大學教師)的支持網絡體系共同推動。本研究皆在評價臺南某國中推動二代健康促進學校菸害防制行動研究方案對學生菸害認知、態度、吸菸行為及二手菸暴露等影響,介入措施依健康促進學校六大範疇(學校健康政策、健康教學、健康服務、社會環境、社區關係、健康服務)策略推動。本研究以學生自填問卷方式進行,於2011 年3 月計有809名學生完成前測問卷填答, 2011 年6 月計有736名學生完成後測調查。結果顯示,在前測, 6.9% 學生表示在過去30 天曾吸菸, 8.7%學生表示在過去一星期在學校曾有人在面前吸菸, 47.7%在家曾有人在面前吸菸。此外,介入前後測被定分析顯示,學校菸害防制行動研究方案結合無菸家庭活動介入可顯著降低學生在家中的二手菸暴露,提升學生菸品危害的認知,降低吸菸行為與購菸行為,建議持續推動實證菸害預防教育及強化社區結盟。Item 二代健康促進學校菸害防制行動研究計畫評價(臺北市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13-03-01) 張鳳琴; 顏銓成; 劉潔心Item 互動式多媒體介入策略於腎癌存活者健康知識、態度、自我效能及行為之成效(2024) 戴琬容; Tai, Wan-Jung背景:腎癌存活者於腎臟腫瘤手術後,常詢問與健康飲食及身體活動相關議題。但至今鮮少有專為腎癌存活者設計之衛教教材,以做為健康促進之參考依據。目的:本研究以行為理論及多媒體學習論為基礎,設計互動式多媒體教材,並探討「互動式多媒體衛教」與「口語衛教」兩種不同衛教方式,對腎癌存活者健康知識、態度、自我效能及行為之成效。方法:採類實驗設計,於北部某醫學中心泌尿科門診收案,依病歷號隨機分派,實驗組(n=38)以互動式多媒體衛教,對照組(n=39)採口語衛教,於介入後立即實行後測,6週後進行延宕測,並以廣義估計方程式及成對樣本t檢定進行分析。結果:兩組研究對象在介入後,健康知識、自我效能及身體活動量,於組內皆有進步,並達顯著差異,且實驗組進步幅度優於對照組。而實驗組於健康態度之成效,無論在組間後測(β=2.079, ρ=0.027),或組內後測(ρ<0.001)及延宕測(ρ=0.004)均達顯著差異。 結論:互動式多媒體教材因運用理論編排設計,能有效提升腎癌存活者健康行為之態度,且透過圖文說明,可輕鬆學習,提升學習效果,並能依個人需求反覆閱讀,另有行動策略可做為實行健康行為之參考,不僅適合腎癌存活者,亦可供案家成員共同使用。因此,可將本教材設計概念推廣於臨床實務中加以應用。Item 以健康促進觀點建構「學童健康素養評價模式」-情境模擬式線上測驗之設計與發展(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14-07-31) 劉潔心; 紀雪雲; 張子超; 廖梨伶; 張麗春本研究以國小六年級學童為主要對象,主要目的在於發展建構一具信效度之「學童健康素養評價模式」,除建立其常模外,並同步驗證學童健康素養與健康指標之相關性。期待本研究所研發之「學童健康素養評價模式」,藉由生活技能融入導向與學童生活情境真實模擬的線上測驗工具,能確實反映出學童健康素養的表現。本研究期程共三年,本年度為第一年,旨在「學童健康素養評價模式」之建構,透過基礎資料的建立及專家審訂的方式建立模式架構,共分為三個階段進行:首階段以深度訪談的方式,以能獲取學童的真實生活情境,先訪談10位導師及11位家長以獲取大量的學童健康生活問題與情境,並以此訪談結果建立情境式問題,訪談30名學童,同時確認訪談達資料飽和狀態才停止訪談。第二階段是由質性訪談與分析的結果,將學童所面臨的健康困境,由健康教育教學重點總表及世界衛生組織所提出的健康生活技能中,找出相對應的健康能力,以建構「學童健康素養」的內涵;第三階段則是依據健康素養三種層次:功能性健康素養、互動性健康素養、及批判性健康素養,衍生出健康促進觀點的操作性定義,再將所找出的學童健康素養能力依三大層次加以分類,研擬出「學童健康素養評價模式」的初步架構,再進一步以專家座談會(20名專家)及德懷術調查法(2次,共約30名專家)來確認「學童健康素養評價模式」。 本年度所建構之「學童健康素養」內涵,共包括39項素養能力,且內容涵蓋十個健康議題;本研究重新以健康促進觀點,界定健康素養三種層次之定義後,再將此39項素養能力進行分類,並提出「學童健康素養評價模式」初步架構,架構中共包括:22項功能性健康素養(其中7項屬基礎知識;15項屬基礎態度或技能)、9項互動性健康素養、及8項批判性健康素養。本研究即將辦理專家座談會(六月)及德懷術調查(七月),除透過專家座談會再次檢視學童素養能力的指標代表性與分類的正確性外,也經德懷術調查確認「學童健康素養評價模式」,包括:向度、指標、評量項目、量尺等;相信在確認「學童健康素養評價模式」後,應能順利於下年度建立情境模擬式線上測驗並進行信效度檢驗與修正。 本年度由學童的真實生活困境找出在健康教育教學中,對其具高度重要性與相關性的素養能力,同時,植基於健康促進觀點上,本研究也重新提出健康素養三大層面的操作型定義,建立「學童健康素養評價模式」的初步架構,此架構突破過去僅以功能性健康素養為主的評價模式,融入互動性及批判性的健康素養層級,預期能使該測量分數更能反映出健康素養所強調的對健康相關訊息的判斷、思考與做決定的能力,此為在健康素養測量上的一大突破。Item 以夥伴關係為基礎之輔導系統對健康促進學校推動成效之探討(2014) 周昕蓓; Chou,Hsin-Pei本研究旨在探討以夥伴關係為基礎之輔導系統對健康促進學校推動成效。本研究採次級資料分析,以劉潔心(2010)所承接之教育部「99學年度健康促進學校輔導與網站維護計畫」之「成效評價問卷」加以分析與統計。此調查以99學年度全國國中及國小健康促進學校承辦人員為母群體,樣本選取採分層系統抽樣設計,各層內採用抽取率與單位大小成比例等距抽樣法,共回收621份問卷。資料整理後以SPSS 22.0軟體進行統計分析。 本研究結果如下: 一、夥伴關係及夥伴運作層次表現佳,且近八成的學校都有與健康促進學校計畫之中央輔導團隊進行互動。 二、健康促進學校計畫執行情形及推動效能佳。學校對於執行情形及其六大範疇介於約半做到與大部分做到之間,而學校對於推動效能及其六大範疇介於有一半把握與很有把握之間。 三、「主要負責人職務」在夥伴關係、夥伴運作層次、推動效能上有顯著差異。 四、「經費補助」在夥伴關係、夥伴運作層次上有顯著差異。 五、夥伴關係與執行情形及推動效能達顯著正相關。 六、夥伴運作層次在執行情形及推動效能上有顯著差異。 七、夥伴關係之「任務界定」、「承諾與投入」能有效預測執行情形。 八、夥伴關係之「任務界定」、「相互關係」能有效預測推動效能。 九、夥伴運作層次能有效預測執行情形及推動效能。 根據研究結果,建議學校推動健康促進學校計畫時,應以校長為主要承辦人,學校需與健康促進學校計畫中央輔導團建立與維持長久的夥伴關係,以增進健康促進學校計畫執行情形及推動效能。Item 以生活技能為基礎之正確用藥介入成效研究─以苗栗縣溪洲國小為例(2012-12-09) 牛玉珍; 羅雅玲; 許文享; 劉潔心Item 以行銷策略探討健康檢查中心消費者對健康管理之服務需求研究(2015) 王琴芳; Wang, Chin-Fang本研究指在瞭解消費者在健康檢查後對健康管理服務的需求,以行銷策略探討消費者對各種健康管理服務的需求,進而了解消費者對健康管理的需要,採自編問卷收集資料,有效樣本共347人,回收率為87%。本研究之重要結果如下: 一、健康管理服務需求分布情況,在產品服務需求偏好追蹤服務和客製化服務;通路服務需求偏好手機簡訊;對於推廣服務的需求偏低;對需額外付費的意願皆不高,僅有28.9%的人願意付費使用,其願意付費使用的費用僅為新台幣500元以下。 二、在社會人口學與健康管理服務需求之間關係的研究結果發現,女性偏好健康管理平台、網際網路的推廣服務;年齡越大,對追蹤提醒、網際網路推廣的需求越高。收入越高,對客制化服務、追蹤提醒、衛教訊息、網際網路推廣的需求越高。 三、在健康行為與健康管理服務需求之間關係的研究結果發現,不吸菸者較願意為健康管理付出金錢和時間等服務代價;運動時間越長者,對健康管理服務需求越高,越願意為服務付出更多金錢和時間等代價。 四、在疾病史與健康管理服務需求之間關係的研究結果發現,有疾病史者對追蹤提醒和轉介服務的產品服務需求較高。有疾病史中除高血壓外,其餘疾病史對健康管理服務需求不顯著。 五、研究對象的背景變象對於健康管理服務需求的預測上,包括性別、學歷、職業、健康行為、疾病史和健檢動機。Item 促進小學生健康飲食行為之研究:整合跨理論模式及問題導向學習模式(臺北市 : 臺灣公共衛生學會, 2012-12-01) 邱詩揚; 陳富莉; 劉潔心目標:本研究旨在探討「整合跨理論模式及問題導向學習模式之教學模組」促進學生健康 飲食行為之效果,期能發展國小融入式健康飲食教學模組以增進學生的飲食與健康問題覺識、 飲食認知、預期結果評價、增強管理技巧、社會支持、自我效能及健康飲食行為。方法:本研 究採「不相等實驗組、控制組實驗設計」,立意選取宜蘭縣內一所國小為實驗學校,一所國小 為對照學校,並分別於該校選取五年級的學生為研究對象。本研究之評量包括形成評量、過程 評量及成效評量,並以前後測問卷調查收集量性之成效評量資料。結果:研究結果顯示教學介 入可有效增進國小學童的「飲食與健康問題覺識」、「飲食議題認知」、「增強管理技巧」、 「自我效能」及「健康飲食行為」,且在一個月後仍能維持增進「健康飲食行為」的延宕效 果。結論:研究結果可作為未來推動國小健康飲食及教師在職訓練之參考。Item 促進糖尿病患者社會支持與充能效果之介入研究(健康促進與衛生與衛生教育學系, 2003-12-??) 賴妙芬; 劉潔心本研究主要目的在發展「社會支持與充能效果教學模組」,並進一步探討教育介入之成效。 本研究採「不等組之實驗前測後測設計」,以臺北市路牌地區吉慶里和石牌里現有的社區糖尿病患共49位為實驗對象。實驗組在教育介入之前一週進行前測,並接 受四週的尿病教育介入計畫,於教育介入之後一週進行後測,以瞭解教育介入的效果。前後測問卷一致者為34人,其中有24人參與完整課程。為考慮研究設計之 嚴謹性,採「對照組後測之設計」,因此於實驗對象實施後測之同時,選取相鄰之奇岩里和東華里現有的糖尿病個案進行後測,作為對照資料,來做進一步的分析比 較。 本研究所得的重要結果如下: 一、 經「社會支持與充能效果教學模組」介入之後,實驗組的「社會支持」後測得分高於前測且達顯著差異。 二、經「社會支持與充能效果教學模組」介入之後,實驗組的「充能效果」後測得分高於前測且達顯著差異;同時實驗組「掌控力」、「自我效能」和「自我照顧行 為的後測得分高於前測且達顯著差異。 三、經「社會支持與充能效果教學模組」介入之後,實驗組之「社會支持」和「充能效果」之後測得分高於對照組且達顯著差異。 根據本研究結果,結合社會認知理、社會支持、健康信念模式、行為改變階段模式與充能理念於「社會支持與充能效果教學模組」之教學,能有效的提升糖尿病患者 的「社會支持」和「充能效果」,可見於以「全人」的充能觀點來教育,增進患者對社區生活資源的利用,且此具理論背景和策略之介入計畫,是具有效果的。建議 在未來相關研究的推動上,考慮病患的心理社會和生活環境層面,有效結合社區中的生活資源和醫療服務,運用行為科學理論和策略於糖尿病教育,值得作進一步的 研究和嘗試。Item 健康促進學校家庭夥伴關係之建立及其影響因素研究—以國民小學為例(2012) 牛玉珍; Yu-Zhen Niu目的:本研究目的在於瞭解國小健康促進學校主要承辦人背景因素、素質因素、增強因素及使能因素對學校家庭夥伴關係建立的影響。方法:本研究以99學年度全國2675個國民小學健康促進學校主要承辦人為研究對象,採橫斷性研究設計,以縣市分區與學校規模作分層隨機抽樣,共收集584位,有效問卷391份,達67%有效回收率。以結構式問卷包括背景資料、素質因素、增強因素、使能因素及學校家庭夥伴關係建立收集資料。收集的資料以描述性、階層迴歸分析及結構方程模式進行統計分析,P<.05為具統計顯著意義。以PRECEDE- PROCEED Model理論架構模式為本研究之主要研究架構。結果: 1.健康促進學校推動年數、行動研究學校、素質因素、增強因素、使能因素可以解釋學校家庭夥伴關係建立43.3%的總變異量,在控制了背景因素的影響下,素質因素、增強因素、使能因素能對學校家庭夥伴關係建立產生顯著的影響,解釋力為39.4%。其中以素質因素的影響性最大(β=.366)。2.增強因素、素質因素、使能因素均能對學校家庭夥伴關係建立產生顯著的總效果值,各為.48、.37及.16。3.健康促進學校推動年數、行動研究學校亦能透過素質因素、增強因素、使能因素之中介變項產生顯著的總效果值,各為.14及.11。結論: 健康促進學校主要承辦人知覺推動家庭夥伴關係的重要性,應扮演的角色及具備推動的能力(素質因素),最能增進學校推動家庭夥伴關係;如果加上學校校長、同仁及家長的支持(增強因素);資源的幫助,主管的重視(使能因素)可加強學校家庭夥伴關係的建立,亦即使同仁間有更好的團隊結盟,學校家長間有更多的參與合作。Item 健康促進學校家庭夥伴關係之建立及其影響因素研究─以國民小學為例(2012-12-09) 牛玉珍; 劉潔心; 陳政友; 王英偉; 邱詩揚; 劉惠美Item 健康促進學校推動歷程行程研究----以台灣新竹頂埔國小為例(2011-11-18) 李敦仁; 邱豔鳳; 牛玉珍; 張淑玲; 劉潔心Item 健康行為科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13-03-29)本課程主要由探討健康促進及衛生教育的哲學觀切入,將健康行為科學的各項理論與衛生教育之關聯一一介紹,並由理論變項間探討健康與個人、組織、團體、文化等行為各層面之影響因素。藉此有系統的理論模式學習,瞭解如何改變人類的健康認知信念、態度,並擴及產生正向積極的健康行動。同時透過參觀、訪視、調查及運用健康行為理論策略,設計小組促進行動方案計劃的實例討論過程,使學生能產生更深刻的學習經驗。Item 健康飲食及身體活動介入教育對國小過重與肥胖學童身體活動與健康體位之成效探討(2011-11-18) 張彩秀; 楊靜昀; 劉潔心; 蔡國瑞; 盧立德; 葉哲奇Item 「全校性健康五蔬果」介入計劃對國中學生每日攝取五蔬果及相關因素之影響—以彰化縣立鹿鳴國中學生為例(2003) 黃惠斌本研究主要目的在發展一個「全校性健康五蔬果」介入計畫,並進一步探討其介入效果。 本研究採「前測-後測不等組」實驗設計,分實驗組一、實驗組二及對照組。實驗組一及實驗組二為彰化縣立鹿鳴國中一年級學生,對照組為社經地位背景相近的彰化縣立和群國中一年級學生,各採三個班級為研究對象。 「全校性健康五蔬果」介入計畫,分成班級性教學活動及全校性教學活動,各實施四週。實驗組一先接受班級性教學活動,再接受全校性教學活動介入,實驗組二只有接受全校性教學活動介入,且實驗組學校的營養午餐,每天至少供應一道青菜,每週至少供應兩次水果,而對照組則不接受任何實驗處理與支持性環境的改變。 研究工具為前後測自填式結構性問卷,問卷回收率達98.11%。經前後測資料比對後,扣除無效問卷,最後有效人數為306人,佔95.92%(實驗組一104人,實驗組二109人,對照組93人)。 研究結果如下: 1. 「全校性健康五蔬果」介入計畫實施後, (1)實驗組一「每日五蔬果認知」「每日五蔬果自覺利益」「每日五蔬果社會支持」「每日五蔬果行為」後測得分高於前測且達顯著差異;「每日五蔬果自覺障礙」後測得分低於前測且達顯著差異。 (2)實驗組二「每日五蔬果認知」「每日五蔬果自覺利益」「每日五蔬果社會支持」「每日五蔬果行為」後測得分高於前測且達顯著差異;「每日五蔬果自覺障礙」前後測得分則未達顯著差異。 2. 「全校性健康五蔬果」介入計畫實施後,在控制前測得分下, (1)實驗組一「每日五蔬果認知」後測得分高於實驗組二且達顯著差異;「每日五蔬果自覺障礙」後測得分低於實驗組二且達顯著差異;「每日五蔬果自覺利益」「每日五蔬果社會支持」「每日五蔬果行為」與實驗組二未達顯著差異。 (2)實驗組一「每日五蔬果認知」「每日五蔬果自覺利益」「每日五蔬果社會支持」「每日五蔬果行為」後測得分高於對照組且達顯著差異;「每日五蔬果自覺障礙」後測得分低於對照組且達顯著差異。 (3)實驗組二「每日五蔬果自覺利益」「每日五蔬果社會支持」「每日五蔬果行為」後測得分高於對照組且達顯著差異;「每日五蔬果認知」「每日五蔬果自覺障礙」後測得分與對照組未達顯著差異。 根據本研究結果,建議未來在發展每日五蔬果教育計畫課程時,應根據行為改變階段理論、社會認知理論、溝通說服模式、社會支持策略及影響每日五蔬果攝食行為的重要變項,發展一個包含全校健康促進理念的支持性環境改變及全面教學介入的計畫,而且教育活動必需包括媒體造勢及鼓吹(media - marketing campaign)活動,透過此全面性整合的教育方式,可增強學生改變的興趣與意願,且對學生每日五蔬果行為亦產生顯著提昇的效果。Item 「全校性健康五蔬果」介入計畫對國中學生每日攝取五蔬果及相關因素之影響(健康促進與衛生與衛生教育學系, 2005-06-??) 黃惠斌; 劉潔心本研究主要目的在發展一個「全校性健康五蔬果」介入計畫,並進一步探討其介入效果。本研究採「前測-後測不等組」實驗設計,以彰化縣立鹿鳴國中一年級各三 個班級為實驗組一及實驗組二,以彰化彰立和群國中一年級三個班級為對照組。「全校性健康五蔬果」介入計畫,分析班級性教學活動及全校性教學活動,實驗組一 先接受班級性教學活動,再接受全校性教學活動介入,實組二只接受全校性教學活動介入。研究工具為前後測自填式結構性問卷,問卷回收率達98.11%。最後 有效問卷為306份,佔95.92%。研究結果發現「全校性健康五蔬果」介入計畫實施後,實驗組一的每日五蔬果五個變項對照組都達統計上顯著差異;實驗組 二除了每日五蔬果「認知」「自覺障礙」與對照組未達顯二差異其餘變項都和對照組達統計上顯著差異。實驗組一日五蔬果的五個變項前後測都達統計上顯著差異, 實驗組二前後測除了「自覺障礙」外,其他四個變項也都達統計顯著差異。若是在控制前測得分下,實驗組一的每日五蔬果「認知」與「自覺障礙」和實驗組二有達 顯著差異,「自覺利益」、「社會支持」和「行為」等變項未達顯著差異。根據本研究結果,建議未來在發展每日五蔬果教育計畫課程時,應透過全面性整合的教育 方才可增強學生改變的興趣與意願,且對學生每日五蔬果行為亦才能產生顯著提昇的效果。Item 公共衛生人員之組織充能,心理充能與工作滿意度,組織承諾相關因素之探討(2006) 林欣怡; Li, Shin-Yi充能的相關研究結果漸漸受到組織與管理者所重視;然組織機構若能提供一充能環境將有助於提升員工充能的程度,進而增加其工作滿意度、組織承諾,緩和因工作壓力所造成之工作疲匱或離職意圖。相對於目前須面臨工作業務轉型之衛生所人員而言,實為重要考量因素。故本研究旨在瞭解公共衛生人員社會人口學基本資料、組織充能、心理充能與工作滿意度、組織承諾之現況及其相關因素;並且進一步運用結構方程模式建構公共衛生人員組織充能、心理充能與工作滿意度、組織承諾之模式,以瞭解變項之間直接與間接影響關係。 本研究引用「基層醫療人員充能教育模組發展與成效評價(1/2)」(劉潔心等,2004)第一年調查之部份資料進行次級資料分析。研究對象選取北區各公共衛生所人員,共計約670人,回收649份,有效樣本回收率為85.97%。本研究依Kanter(1977,1979,1993)提出充組織能理論與Spreitzer (1995)則基於Thomas與Velthouse (1990)所提出之心理充能模式為主;選取問卷之部份變項以重新建構為本研究架構之重要變項。 研究結果顯示,公共衛生人員以女性居多,年齡層以31~40歲所佔人數比例最多、已婚、專科畢業者人數佔最多;職務工作經驗豐富,但面臨目前衛生所之業務轉型與組織改造之困境,僅有少數之公共衛生人員參與在職進修。組織充能(Mean=3.23,SD=0.62)、心理充能(Mean=3.61,SD=0.53)、工作滿意度(Mean=3.19,SD=0.48)、組織承諾(Mean=3.38,SD=0.52)皆於中等程度;且彼此之間皆存有高度相關。而在結構方程模式中,潛在變項直接與間接效果之探討部份,組織充能為有效預測心理充能與工作滿意度的重要指標;而在預測組織承諾之直接效果上並未達顯著,其影響效果主要則需透過工作滿意度,其次為心理充能之因素所產生之間接效果。 由以上可知,若能夠強化衛生所之組織環境以提升其員工自覺充能與工作滿意度,則有助於緩和因工作壓力所造成之工作疲匱或離職意圖等;亦可提升衛生所人員之服務品質與工作效率的程度。研究結果則可做為衛生行政組織之政策或人事管理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