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劉秀嫚"
Now showing 1 - 20 of 69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The Effect of We the People...Project Citizen on the Civic Skills and Dispositions of Taiwanese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2004-04-??) 劉秀嫚本研究旨在評估「公民養成方案」對臺灣高中學生公民技能與公民性的影響;探討影響「公民養成方案」實施成效的因素;以及了解教師使用該課程的觀感。 為達研究目的,本研究採「不等組實驗組控制組前後測設計」。其中實驗組學生除原有公民科或三民主義科之學習活動外,並輔以一學期(自2001年9月至 2002年1月)的,「公民養成方案」的教學;控制組學生則維持原有之公民科或三民主義科之教學,以做為對照。 本研究之重要發現為(1)參與「公民養成方案」的學生,在公民技能、政治興趣及承擔公民權利與義務等公民性方面,顯著優於未接受「公民養成方案」的控制組 學生;(2)教師教學經驗、班級氣氛,學生考取大學的信心,以及收看收聽各種新聞媒體的頻率,與「公民養成方案」的實施成效有顯著正相關;(3)所有參與 實驗教學的教師對「公民養成方案」都持積極正向的態度,並表達有意繼續實施該課程。 基於上述研究發現,本研究最後提出對公民教育的啟示。Item We the People...Project Citizen(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2002-02-??) 劉秀嫚「我們全體人民…公民養成方案(We the people... Project Citizen)」是美國公民教育中心所發展之中學生公民教育課程;其目的在提昇學生有效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實證研究發現該課程對學生之公民知識、態度與技能皆有正面影響(Soule, 2000; Tolo, 1998; Vontz, Metcalf, & Patrick, 2000)。然而,這些研究或因研究設計不當或研究工具的信度過低,致使其研究發現的可信度值得商榷。 本研究採質的個案研究,以研究者本身作為資料蒐集之工具;其目的在探討「我國全體人民…公民養成方案」的實施成效以及參與該課程的學生與教師對該課程的觀感。此外,該課程的優、缺點以及實施該課程所需之準備亦是本研究的重點。Item We the People...Project Citizen: A Case Study(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2002-02-01) 劉秀嫚「我們全體人民…公民養成方案(We the people... Project Citizen)」是美國公民教育中心所發展之中學生公民教育課程;其目的在提昇學生有效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實證研究發現該課程對學生之公民知識、態度與技能皆有正面影響(Soule, 2000; Tolo, 1998; Vontz, Metcalf, & Patrick, 2000)。然而,這些研究或因研究設計不當或研究工具的信度過低,致使其研究發現的可信度值得商榷。 本研究採質的個案研究,以研究者本身作為資料蒐集之工具;其目的在探討「我國全體人民…公民養成方案」的實施成效以及參與該課程的學生與教師對該課程的觀感。此外,該課程的優、缺點以及實施該課程所需之準備亦是本研究的重點。Item 中部地區大學校院學務人員組織承諾之研究(2011) 許仁慈本研究旨在瞭解中部地區大學校院學務人員的組織承諾現況,以及不同個人特徵、角色特徵、結構性特徵、工作經驗的學務人員在組織承諾之差異情形。 為達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以所有中部地區大學校院學務人員870人為研究對象,並於100年2月中旬以「大學校院學務人員組織承諾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進行問卷調查,問卷共回收652份,有效問卷619份,有效回收率71.15%。所得資料以SPSS 18.0 for windows進行問卷信、效度、描述統計、單一樣本t考驗及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本研究結果歸納如下: 一、 中部地區大學校院學務人員普遍願意為學生事務工作投注心力、認同學生事務工作且願意繼續從事學生事務工作;而其對組織承諾各構面的排序依高低分別為「價值承諾」、「努力承諾」、「留職承諾」。 二、 個人特徵在組織承諾的差異情形,分別為年齡較長、年資較深、男性、受過學生事務相關訓練或參與研討會、正式聘雇人員、擔任主管及服務於學務長室,顯著高於年齡較輕、年資較淺、女性、無受過學生事務相關訓練或研討會、約聘人員、非主管、其他不同服務單位。顯示學務人員因為個人背景變項之差異而對組織承諾表現不同,但是不同教育程度之學務人員對組織承諾並無顯著差異情形。 三、 角色特徵在組織承諾的差異情形,分別為工作範圍或挑戰程度低、角色衝突程度低及角色混淆程度低,顯著高於工作範圍或挑戰程度高、角色衝突程度高及角色混淆程度高,顯示學務人員對於工作執掌及角色定位清楚能夠提高對組織的承諾。 四、 結構性特徵在組織承諾的差異情形,分別為組織正式化程度高及組織集權化程度高,顯著高於組織正式化程度低及組織集權化程度低,顯示良好工作規範、充份授權及參與決策會影響學務人員對組織承諾的差異。但是任職於公或私立學校、大學校院或技職校院、服務學生人數多寡並不會影響學務人員的組織承諾。 五、 工作經驗在組織承諾的差異情形,分別為組織可依賴性程度高、個人重要性 程度高及主管領導風格表現關懷程度高,顯著高於組織可依賴性程度低、個人重要性程度低及主管領導風格表現關懷程度低,顯示學務人員對於單位同仁互動、個人表現、主管領導方式皆會影響其對組織承諾的差異。 最後,根據本研究之結果,提出對學校相關單位和人員,以及對未來研究的建議,提供參考。Item 公民行動取向的社會科課程發展與教學研究(韋伯文化, 2006-01-01) 劉秀嫚; 張秀雄; 張佩雯Item 公民行動取向的社會科課程發展與教學研究(2003-09-01) 劉秀嫚; 張秀雄Item 公民行動取向的社會科課程發展與教學研究(2003-04-01) 劉秀嫚; 張秀雄Item 公民行動取向的社會科課程發展與教學研究(2005-12-01) 劉秀嫚; 張秀雄; 張佩雯Item 「公民養成方案」在國中社會學習領域之實施及成效(2004-07-31) 劉秀嫚Item 「公民養成方案」在國中社會學習領域的實施與成效(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2006-12-01) 劉秀嫚本研究目的在瞭解「公民養成方案」於國中社會學習領域的實施及其對國中生公民發展之影響。為達研究目的,本研究採不等組前後測準實驗設計,選擇臺北市某公立國中兩個八年級的班級作為研究對象。並以「國中生公民發展問卷」所得量化資料,輔以半結構訪談與觀察等質性資料,了解「公民養成方案」在個案班級的實施情形及教學成效。根據結果,本研究獲致以下結論: (一)「公民養成方案」對國中生公民發展的實施成效: 1.在公民知識方面,參與「公民養成方案」的學生,並未顯著優於未接受「公民養成方案」的控制組學生。 2.在公民性方面,參與「公民養成方案」的學生,顯著優於未接受「公民養成方案」的控制組學生。 3.在公民技能方面,參與「公民養成方案」的學生,顯著優於未接受「公民養成方案」的控制組學生。 (二)教師對實施「公民養成方案」教學的評價: 1.實驗教師對「公民養成方案」持積極正向的態度。 2.實驗教師於教學過程中遭遇如升學考試壓力、教學時間限制、學生能力與合作學習成效不彰的困境。 (三)學生對實施「公民養成方案」教學的評價 1.大部分學生對「公民養成方案」亦持正面態度。 2.大部分學生認為所遇到的最大挑戰為組内分工不均、時間壓力、國中基測的升學壓力等。Item 「公民養成方案」在社會學習領域教育的意義(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2003-10-??) 劉秀嫚社會學習領域是統整自我、人與人,以及人與環境之間互動關係的知識領域。其目的在透過以學生為主體,以生活經驗為重心的課程設計達成培養健全人格、民主素養、法治觀念、人文涵養及思考、判斷與創造能力,並具有國家意識與國際視野之現代國民(教育部,民90)。 「我們全體人民...公民養成方案」(We the People... Project Citizen, 以下簡稱「公民養成方案」)是美國公民中心(Center for Civic Education)發展出來之議題中心課程。該課程不僅具備了民主公民教育的許多重要特質(Liou, 2002a);國外實證研究亦發現該課程對其國家的青少年學生之公民知識、態度與技能皆有正面影響(Liou, 2002a; 2002b; Soule, 2000; Tolo, 1998; Vontz, Metcalf, & Patrick, 2000)。 本文之目的有三,其一在剖析「公民養成方案」的理論基礎與特色,以探討該課程達成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目標與培養學生十大基本能力的潛能;其二,藉由「公民養成方案」在臺灣的實驗教學,以了解有無實施「公民養成方案」對青少年學生公民技能與公民性的影響;最後,藉由理論分析與實徵研究結果探討「公民養成方案」在社會學習領域教育上的意義。Item 「公民養成方案」在社會學習領域教育的意義(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2003-10-??) 劉秀嫚社會學習領域是統整自我、人與人,以及人與環境之間互動關係的知識領域。其目的在透過以學生為主體,以生活經驗為重心的課程設計達成培養健全人格、民主素養、法治觀念、人文涵養及思考、判斷與創造能力,並具有國家意識與國際視野之現代國民(教育部,民90)。 「我們全體人民...公民養成方案」(We the People... Project Citizen, 以下簡稱「公民養成方案」)是美國公民中心(Center for Civic Education)發展出來之議題中心課程。該課程不僅具備了民主公民教育的許多重要特質(Liou, 2002a);國外實證研究亦發現該課程對其國家的青少年學生之公民知識、態度與技能皆有正面影響(Liou, 2002a; 2002b; Soule, 2000; Tolo, 1998; Vontz, Metcalf, & Patrick, 2000)。 本文之目的有三,其一在剖析「公民養成方案」的理論基礎與特色,以探討該課程達成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目標與培養學生十大基本能力的潛能;其二,藉由「公民養成方案」在臺灣的實驗教學,以了解有無實施「公民養成方案」對青少年學生公民技能與公民性的影響;最後,藉由理論分析與實徵研究結果探討「公民養成方案」在社會學習領域教育上的意義。Item 「公民養成方案」在社會學習領域教育的意義(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2003-10-??) 劉秀嫚社會學習領域是統整自我、人與人,以及人與環境之間互動關係的知識領域。其目的在透過以學生為主體,以生活經驗為重心的課程設計達成培養健全人格、民主素養、法治觀念、人文涵養及思考、判斷與創造能力,並具有國家意識與國際視野之現代國民(教育部,民90)。 「我們全體人民...公民養成方案」(We the People... Project Citizen, 以下簡稱「公民養成方案」)是美國公民中心(Center for Civic Education)發展出來之議題中心課程。該課程不僅具備了民主公民教育的許多重要特質(Liou, 2002a);國外實證研究亦發現該課程對其國家的青少年學生之公民知識、態度與技能皆有正面影響(Liou, 2002a; 2002b; Soule, 2000; Tolo, 1998; Vontz, Metcalf, & Patrick, 2000)。 本文之目的有三,其一在剖析「公民養成方案」的理論基礎與特色,以探討該課程達成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目標與培養學生十大基本能力的潛能;其二,藉由「公民養成方案」在臺灣的實驗教學,以了解有無實施「公民養成方案」對青少年學生公民技能與公民性的影響;最後,藉由理論分析與實徵研究結果探討「公民養成方案」在社會學習領域教育上的意義。Item 「公民養成方案」在社會學習領域教育的意義(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2003-10-01) 劉秀嫚社會學習領域是統整自我、人與人,以及人與環境之間互動關係的知識領域。其目的在透過以學生為主體,以生活經驗為重心的課程設計達成培養健全人格、民主素養、法治觀念、人文涵養及思考、判斷與創造能力,並具有國家意識與國際視野之現代國民(教育部,民90)。 「我們全體人民...公民養成方案」(We the People... Project Citizen, 以下簡稱「公民養成方案」)是美國公民中心(Center for Civic Education)發展出來之議題中心課程。該課程不僅具備了民主公民教育的許多重要特質(Liou, 2002a);國外實證研究亦發現該課程對其國家的青少年學生之公民知識、態度與技能皆有正面影響(Liou, 2002a; 2002b; Soule, 2000; Tolo, 1998; Vontz, Metcalf, & Patrick, 2000)。 本文之目的有三,其一在剖析「公民養成方案」的理論基礎與特色,以探討該課程達成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目標與培養學生十大基本能力的潛能;其二,藉由「公民養成方案」在臺灣的實驗教學,以了解有無實施「公民養成方案」對青少年學生公民技能與公民性的影響;最後,藉由理論分析與實徵研究結果探討「公民養成方案」在社會學習領域教育上的意義。Item 「公民養成方案」影響國中學生自我效能之實驗研究(2006-12-01) 張淑珺; 劉秀嫚Item 「公民養成方案」影響臺灣高中學生公民技能與公民性之實驗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04-04-01) 劉秀嫚本研究旨在評估「公民養成方案」對臺灣高中學生公民技能與公民性的影響;探討影響「公民養成方案」實施成效的因素;以及了解教師使用該課程的觀感。 為達研究目的,本研究採「不等組實驗組控制組前後測設計」。其中實驗組學生除原有公民科或三民主義科之學習活動外,並輔以一學期(自2001年9月至2002年1月)的,「公民養成方案」的教學;控制組學生則維持原有之公民科或三民主義科之教學,以做為對照。 本研究之重要發現為(1)參與「公民養成方案」的學生,在公民技能、政治興趣及承擔公民權利與義務等公民性方面,顯著優於未接受「公民養成方案」的控制組學生;(2)教師教學經驗、班級氣氛,學生考取大學的信心,以及收看收聽各種新聞媒體的頻率,與「公民養成方案」的實施成效有顯著正相關;(3)所有參與實驗教學的教師對「公民養成方案」都持積極正向的態度,並表達有意繼續實施該課程。 基於上述研究發現,本研究最後提出對公民教育的啟示。Item 公民養成方案影響國中學生自我效能之實驗研究(2006) 張淑珺本研究旨在探討實施「公民養成方案」對增進國中學生自我效能之影響,其中自我效能包含:社會性自我效能、自我調整效能以及解決問題效能,並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以供實施「公民養成方案」和未來相關研究之參考。 本研究採不等組前後測準實驗設計,以台北縣某國中一年級學生69人為研究對象,其中實驗組學生36人進行每週45分鐘的社會學習領域公民科教學時間,除原有社會領域公民科的教學30分鐘外,其餘15分鐘時間則進行「公民養成方案」活動,而控制組33人則維持原有社會領域公民科教學。 本研究使用的工具為研究者參考與綜合若干國內外已施測過的自我效能量表所修訂的「國中生自我效能量表」,並輔以活動經驗回饋表以及實驗後進行訪談。實驗所得資料以描述統計以及共變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各項檢定,並輔以活動經驗回饋表和訪談所得質性資料作為解釋實驗效果時的補充和參考。 根據資料分析結果,本研究的主要發現如下: 一、 在社會性自我效能量表上,實驗組前後測得分進步情形與控制組並未達顯著差異。 二、 在自我調整效能量表上,實驗組前後測得分進步情形與控制組並未達顯著差異。 三、 在解決問題效能量表上,實驗組前後測得分進步情形高於控制組,達到顯著效果。 四、 依據活動經驗回饋表及訪談所做分析結果顯示,實驗組學生對於「公民養成方案」多表達正向、積極的反應。 研究者乃根據上述的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相關建議,以作為教育應用及未來研究的參考。Item 北區大學校院學務主管領導風格與學務人員組織公民行為之相關研究(2013) 柯佳婷; Chia-Ting Ko本研究旨在探討北區大學校院學務主管的領導風格與學務人員組織公民行為之現況,以及學務人員個人背景變項、學校環境變項與學務主管的轉型領導、互易領導對學務人員組織公民行為預測力。 為達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以北區13所大學校院學務人員465人為研究對象,並於101年9月中旬以「北區大學校院學務主管領導風格與學務人員組織公民行為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進行問卷調查,問卷共回收353份,有效問卷310份,有效回收率66.67%。所得資料以SPSS 19.0 for windows 進行問卷信、效度、描述統計、單一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階層多元迴歸。 本研究結果歸納如下: 一、北區大學校院學務主管運用轉型領導與互易領導均顯著高於理論平均值。 二、學術專業為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之學務主管較常運用轉型領導;但性別、年資及學校環境背景不影響學務主管轉型領導的運用。 三、學校規模10001人以上之學務主管較常運用互易領導;但性別、年資、學術專業與學校性質不影響互易領導的運用。 四、北區大學校院學務人員展現組織公民行為均顯著高於理論平均值。 五、男性、壯中年、已婚、資深、學士及學士以下學歷、受過學務專業訓練、服務單位非諮商輔導組,或公立學校的學務人員,其組織公民行為表現較佳;但聘任方式及學校規模不影響學務人員的組織公民行為。 六、學務人員個人背景變項中,性別、婚姻狀況、年資及教育程度對學務人員組織公民行為中的「尊重體制」具有9.8%的顯著預測力;性別及教育程度對「公民德行」具有5.8%的顯著預測力;控制個人背景變項後,學校環境變項中的學校性質對「耐勞負重」具有2%的顯著預測力;在控制個人背景變項與學校環境變項後,轉型領導及互易領導對學務人員組織公民行為具有顯著預測力。 最後,根據本研究之結果,提出對學校相關單位和人員,以及對未來研究的建議,提供參考。Item 北區大學校院學生事務人員公民疲勞之研究(2021) 林慧庭; Lin, Hui-Ting本研究旨在瞭解北區大學校院學生事務人員的公民疲勞現況,分析不同個人背景的學生事務人員在公民疲勞之差異情形,並探討知覺組織支持、團隊成員交換關係、自我效能感與公民疲勞的相關性及解釋力。 本研究以我國109年8月仍在職之北區大學校院學生事務人員(不包含諮商輔導組/中心、衛生保健組/中心、體育室及宿舍輔導員)共1,199人為研究對象,採用簡單隨機抽樣 ,以95%信心水準和5%信心區間,設定目標樣本291人,共發放566份問卷,於109年11月初達成目標有效問卷回收數量。所得資料分別以描述性統計分析、單一樣本 t 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Pearson 積差相關分析及階層多元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本研究獲致結果如下: 一、北區大學校院學生事務人員的公民疲勞現況為輕微程度。 二、北區大學校院學生事務人員的公民疲勞情形在擁有博士學歷、有修習學務相關學位、教師兼任行政職及擔任主管者較低,但不因性別、年齡、學務專業證照、學務工作年資而有差異。 三、北區大學校院學生事務人員的公民疲勞與知覺組織支持呈顯著負相關。 四、北區大學校院學生事務人員的公民疲勞與團隊成員交換關係呈顯著負相關。 五、北區大學校院學生事務人員的公民疲勞與自我效能感呈顯著負相關。 六、在排除個人背景變項的影響後,北區大學校院學生事務人員的知覺組織支持、團隊成員交換關係、自我效能感對公民疲勞具有負向的解釋力。 最後,研究者根據上述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做為改善學生事務人員公民疲勞之參考。Item 北區大學校院學生事務人員幸福感及其相關因素研究(2013) 曾靜怡; Ching-I Tseng本研究旨在探討北區大學校院學生事務人員幸福感的現狀,以及學生事務人員個人背景變項、社會支持來源、種類與幸福感的關係。 為達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以北區22所大學校院計520人為研究對象,並於102年04月中旬以「大學校院學生事務人員幸福感與社會支持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進行問卷調查,問卷共回收452份,有效問卷412份,有效回收率79.2%。所得資料以IBM SPSS Statistics 20.0 for Windows進行問卷信、效度、描述統計、單一樣本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積差相關分析。 本研究結果歸納如下: 一、北區大學校院學生事務人員幸福感均高於理論平均值,顯示幸福感處中上程度。 二、服務4-9年、專科以下學歷、擔任主管、正式編制之之北區大學校院學生事務人員的整體幸福感,顯著高於服務3年以下、大學或研究所以上學歷、非主管、約聘者。 三、社會支持愈高的北區大學校院學生事務人員,其幸福感愈高。 四、社會支持的來源(家人、同儕同事、直屬長官、學生)程度與幸福感呈現顯著正相關,社會支持來源程度愈高之北區大學校院學生事務人員,其幸福感愈高。 五、社會支持的類型(情緒性、工具性、訊息性)程度與幸福感呈現顯著正相關,社會支持類型程度愈高之北區大學校院學生事務人員,其幸福感愈高。 本研究最後依據研究結果,提出結論及具體建議,做為提升學生事務人員幸福感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