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吳美宜"
Now showing 1 - 4 of 4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我國大學通識生死教育課程設計之研究(健康促進與衛生與衛生教育學系, 2006-06-??) 吳美宜; 黃松元本研究旨在建構我國大學通識生死教育課程設計的基本構面與內涵。首先根據國內、外相關文獻,探討有關生死教育課程設計原則,同時歸納整理我國二十七所大學 通識中心於網路公佈的生死教育課程實施現況後,研擬「我國大學通識生死教育課程設計之基本內涵」德懷術問卷初稿。研究採德懷術研究法,邀請二十八位生死教 育專家學者組成的德懷術專家群,完成來回三次之Delphi問卷調查。 根據研究發現,歸納出下列結論:大學通識生死教育課程設計包含七大基本構面,即:開課方式、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活動、教學評量、教學資源及師 資。其中開課方式應考慮「選修/必修」、「學分數」及「單獨設科/融入式教學」等共有五項層面,教學目標上應涵蓋「知識、資訊分享」、「情意、信念、態度 與價值澄清」及「技能、技巧與調適行為」三大層面,共有十四項內涵“教學內容可區分為「死亡的本質及意義」、「對死亡及瀕死態度」、「死亡及瀕死的處理調 適」及「特殊問題的討論」等四大層面,共有十八項內涵。教學方法與活動共十五項內涵。教學評量包括「認知層面」、「情意層面」及「技能層面」等三大層面。 教學資源方面則分「選擇生死教育教材原則」及「教學資源種類」二大層面。而教學師資方面分「認知」、「情意」、「技能」三大層面,共有二十項內涵。最後根 據結論,分別針對大學通識生死教育課程設計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Item 我國大學通識生死教育課程設計之研究-德懷術研究法之應用(2005) 吳美宜; Mei-Yi WU本研究旨在建構我國大學通識生死教育課程設計的基本構面與內涵。為達此目的,研究者首先根據國內、外相關文獻,探討有關生死教育課程設計原則,同時歸納整理我國二十七所大學通識中心於網路公佈的生死教育課程實施現況後,研擬「我國大學通識生死教育課程設計之基本內涵」德懷術問卷初稿。 本研究採德懷術研究法(Delphi Technique Method),邀請二十八位生死教育專家學者組成的德懷術專家群,完成來回三次之Delphi問卷調查後,建構出我國大學通識生死教育課程設計的基本構面與內涵,最後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以供我國大學開設通識生死教育課程之參考。 根據研究發現,歸納出下列結論:大學通識生死教育課程設計包含七大基本構面,此即:開課方式、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活動、教學評量、教學資源及師資。其中開課方式共有五項內涵、教學目標共有十四項內涵、教學內容共有十八項內涵、教學方法與活動共十五項內涵、教學評量共有三大層面、教學資源共有十項內涵以及師資方面共有二十項內涵。 根據結論,分別針對建構優質生死教育環境支援系統、課程設計、師資條件以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Item 運用修正型健康信念模式建立不同健康風險族群接受口腔黏膜健康檢查可能性之預測模型-以台灣無檳社區居民為例(2013) 吳美宜; Mei-Yi Wu口腔黏膜檢查為偵測口腔癌之有效措施,口腔癌為台灣男性第四位之惡性腫瘤,本研究旨在探討具有酒精、檳榔及吸菸等習慣造成罹患口腔癌之不同健康風險族群接受口腔黏膜檢查的社會心理差異。本研究運用修正型健康信念模式探討參與無檳社區活動計劃居民接受口腔黏膜檢查之信念,共有866位完成問卷測量,本研究依據參與者是否有喝酒、嚼檳榔、吸菸等習慣區分為罹患口腔癌之高、中與低風險組,並採用結構方程模式建立及比較三組不同健康風險組接受口腔黏膜檢查的可能性與影響路徑之差異。重要結果如下: 一、本研究依據Rosenstock, Strecher 與Becker (1988)之修正型HBM藉由SEM建立台灣地區成人接受口腔黏膜健康檢查可能性適配度良好,預測力為37%。 二、「行動線索」與「自我效能」於健康信念與接受口腔黏膜健康檢查的可能性之間具中介作用。 三、不同健康風險組於社會人口學變項與健康信念、自我效能、行動線索及接受口腔黏膜健康檢查的可能性等變項具顯著差異。 四、本研究提出的修正型健康信念模式可預測高、中與低風險組接受口腔黏膜健康檢查可能性分別為 50%、37%&30 %,並顯示不同健康風險組影響接受口腔黏膜健康檢查可能性之路徑模式有顯著性差異。 五、在排除口腔癌篩檢經驗參與者後之高風險組模式解釋力提昇至 61%,並顯示出「行動線索」在已有口腔癌篩檢經驗者之知覺罹患性與接受口腔黏膜健康檢查的可能性之間具決定性的影響力。 六、修正型健康信念模式對男性組與女性組之解釋力分別為 38%與 35%。男性組之知覺罹患性與知覺行動利益可直接且正向影響接受口腔黏膜健康檢查之可能性。 不同健康風險組接受口腔黏膜檢查可能性之健康信念與影響路徑有顯著差異,建議未來教育介入針對不同健康風險族群宜採取不同介入模式。Item 運用修正型健康信念模式比較不同健康風險族群接受口腔黏膜檢查之信念與可能性--以臺灣無檳社區計畫活動為例(臺灣公共衛生學會, 2013-08-01) 吳美宜; 郭鐘隆; 李明憲; 沈婉平口腔黏膜檢查為偵測口腔癌之有效措施,口腔癌為台灣男性第四位之惡性腫瘤,本研究旨在探討具有酒精、檳榔及吸菸等習慣造成罹患口腔癌之不同健康風險族群接受口腔黏膜檢查的社會心理差異。方法:本研究運用修正型健康信念模式探討參與無檳社區活動計劃居民接受口腔黏膜檢查之信念,共有866位完成問卷測量,我們依據參與者是否有喝酒、嚼食檳榔、吸菸等習慣區分為罹患口腔癌之高、中與低風險組,並採用結構方程模式建立及比較三組不同健康風險族群接受口腔黏膜檢查的可能性與影響路徑之差異。結果:證明修正後的健康信念模式對高、中與低風險組模型配適度良好並可解釋三組接受口腔黏膜檢查之可能性分別為50%、37%、30%,且三組在健康信念影響接受口腔黏膜檢查可能性之直接與間接路徑上有顯著差異。結論:不同健康風險族群接受口腔黏膜檢查可能性之健康信念與影響路徑有顯著差異,建議未來教育介入針對不同健康風險族群宜採取不同介入模式以提高無檳社區計畫之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