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孫兆中"
Now showing 1 - 2 of 2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利用天文軟體校註《過洋牽星圖》(地理學系, 2021-08-??) 徐勝一; 韋煙灶; 陳有志; 李易修; 孫兆中; Sheng-I Hsu, Yen-Tsao Wei, Yu-Chih Chen, Yi-Hsiu Lee, Chao-Chung Sun四幅過洋牽星圖是鄭和下西洋時船隻在印尼阿齊、錫蘭別羅里、印度丁得把昔、阿曼沙姑山、及伊朗忽魯謨斯等地的牽星定位圖解。每幅圖基本上繪有兩套星辰的仰角指數,一套為北辰星(勾陳一)與燈籠星(十字二星)組合,另一套為織女星與南北布司星(南河三與北河三)組合。當船隻抵達預定港口時,各套星辰組合的高度角應符合先前的觀測記錄,如此便完成了定位作業。牽星板(Kamal)用來度量星辰正切高度指數而非度數,因此利用天文軟體溯源牽星圖時,除了需要還原歲差外還要將指數換算成度數。本文從〈鄭和航海圖〉中優選16 個印度西岸的北辰星觀測記錄,求得回歸方程式Y=1.094+1.601X,式中X 為自變數,以星辰仰角指數為單位;Y 為因變數,以星辰仰角度數為單位。運用此回歸式可換算牽星指數為仰角度數,如此便可利用天文軟體還原明代的牽星圖,進行驗證與修訂工作。牽星圖記錄的星辰指數大抵與計算結果相符,然而在1433 年4 月時木星位置靠近北布司星(北河三),可能造成觀測誤判,此外也有幾個星辰的高度指數被誤寫或誤讀,原因不明。在Stellarium 天文軟體協助下,本文認為在錫蘭Beruwara 所牽西南水平星即是水委一星,而在印尼阿齊所牽的華蓋星即是帝星。由於牽星圖當年刊印時,一些既存的觀測誤差以及明顯誤抄沒有被修訂過,本文相信這四幅圖雖然沒有記錄牽星季節與時刻,卻符合《前聞記》之日期與地點以及季風航海之經驗法則。因此,本文以1432-1433 年鄭和最後一次下西洋訪問的港口與日程來進行各項說明與展示。Item 試論春秋時代的氣候變化及其影響(2024) 孫兆中; Sun, Chao-Chung氣候變遷是一個重要的議題,與人類的生活密切相關,研究氣候變遷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古代社會和歷史發展的情況。先秦時期的氣候資料非常稀少,但春秋時代的氣候資料由於《春秋》經傳的記載,保留了較多的史料。本研究使用了歷史學、氣候學等跨學科的研究方法,藉以重建春秋時代的氣候變化。然而,由於春秋時代的氣候資料相對零散,需要參考多種史料並結合科學研究的方法分析春秋時代的氣候變化,氣候因素也影響了春秋時代的歷史,從研究中得知,春秋時代的溫暖乾燥氣候導致了華北平原和黃土高原的旱災和饑荒,各諸侯國由於饑荒而發生了戰爭,成為諸夏間互相征伐的原因之一。氣候變化同時也對戎狄族群造成了深遠的影響,隨著生存環境的惡化,戎狄族群為了尋找更適宜的居住地和糧草來源,不得不逐步遷徙至華夏地區,與諸夏產生了衝突。北戎族群較早受到氣候影響,較快融入華夏文化,而北狄族群則能夠保持較多的獨立性,直到戰國時期後才消亡。本研究意在透過對春秋時期氣候變遷的深入分析,將氣候的影響納入歷史發展的因素之中,以不同的角度詮釋春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