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張瑞津"
Now showing 1 - 20 of 98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Distribution and Geo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Braided Stream in Taiwan(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1984-10-??) 張瑞津Item GPS地形定位作業系統簡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地理學會, 1997-06-01) 張瑞津; 李振燾; 沈淑敏Item 以折射震測法探討新社河階群(地理學系, 2004-11-??) 葛滿龍; 張瑞津; 王乾盈Item 利用淺層反射震測法探討公荖坪斷層(地理學系, 2006-05-??) 葛滿龍; 張瑞津; 王乾盈九二一大地震之後,車籠埔斷層及其相關構造引起學界熱烈的討論。本文探討豐原附近之公荖坪階地內的公荖坪斷層,該斷層鄰近車籠埔斷層北段轉彎處及地表破裂達九公尺的位置。過去的研究曾以航照判釋與野外調查指出該階地內有一明顯的斷層小崖,並推測公荖坪段層存在,且為車籠埔斷層的副斷層,但其地下構造卻始終從未被偵測。本研究以地形資料及淺層反射震測法 ,仔細檢查公荖坪斷層及其週遭的地下構造形貌,結果證實該斷層確實存在,並推測其可能的形成機制是受車籠埔斷層向西及向北逆衝而上時所伴生的副斷層;同時亦受到北側TT-boundary之障礙阻擋,以致上盤地層因錯動擠壓而撓曲變形,甚至衍生一條小規模的背衝逆斷層與部分的地層陷落。Item 台灣中部活斷層的分布與地形特徵(地理學系, 2001-11-??) 張瑞津; 楊貴三利用航空判讀及野外調查探討,臺灣中部活斷層的分布與地形特徵。中部活斷層分布於大安溪與濁水溪之間之山麓帶,以及后里、大肚、八卦、新社臺地。這些斷層以南北向的逆斷層為主,斷層崖、撓曲崖、反斜崖等斷層地形明顯,斷層確實度多屬I或II級。較老階地有較高的變化量,證明活動斷層具有累積性。受到車籠埔斷層影響。臺中盆地下沈,大肚、八卦臺地隆起,引起河川改道,如大甲溪改向烏溪。根據斷層切過低位河階及氾濫平原,中部沿山麓的斷層活動持續至今。Item 台灣區五市十六縣高度與坡度的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1978-06-??) 石再添; 張瑞津Item 台灣與河階地形資料庫的建置及應用(2003-01-01) 張瑞津; 沈淑敏; 楊貴三Item 台灣西南洲潟海岸的變遷(2006-01-01) 林宗儀; 張瑞津; 陳翰霖Item 台灣西南海岸的變遷(2006-01-01) 林宗儀; 陳翰霖; 張瑞津Item 和社溪流域的崩塌地變遷與各子集水區土石流發生的比較(中華民國工程環境學會會刊委員會, 2013-01-01) 劉盈劭; 沈淑敏; 張瑞津Item 嘉南地區活動構造地形的航照判釋(2006-09-01) 沈淑敏; 楊貴三; 張瑞津Item 圖像資料在台灣地區地形變遷上的應用與限制(2002/11/14-16) 沈淑敏; 張瑞津Item 圖像資料在臺灣地區地形變遷研究上的應用與限制(地理學系, 2003-05-??) 沈淑敏; 張瑞津地形變化的訊息具有空間性,圖像資料(pictorial materials)是最能有效展現這類訊息的素材。各種圖像資料的可用性,主要取決於地形本身的特性,以及圖像資料的製作品質、比例尺、註記相關地形特徵之原則與多寡、和保存現狀。本文之目的在於以本島河道、海岸、坡地三類地形的變遷為例,說明各式地圖和航空照片中所提供的地形訊息與使用上的限制。就筆者所知,目前在臺灣地區可以獲得的最早可用作地形變遷之定性和定量研究的地圖和航空照片,應該是1904年出版的臺灣堡圖和1950年前後拍攝的航空照片。近年來拍攝之高精度衛星影像是很有用的材料,但能回溯之年代有限。清代出版之地圖精確度較低,大多只適合作定性分析,若能仔細推敲其他各式歷史文獻中所蘊含之對當時代環境的描寫,對還原地景將有實質的助益。若所做研究欲求取地形變化量,則研究者需要確定圖像資料的誤差必須遠小於真正的地形變化量,否則所得結果將無意義。Item 土石流堆積地形和土石流溪溝的判定-花蓮溪和陳有蘭溪的個案研究(2007/04/28-29) 沈淑敏; 葉懿嫻; 彭義軒; 張瑞津; 劉盈劭Item 土石災害在坡地上之發生機制的探討---子計畫(2008/08-2009/07) 沈淑敏; 張瑞津自然災害常因地形作用和地形改變而發生,詳細的地形調查 (detailed geomorphological survey)應是評估自然災害易損性(vulnerability)的第一 步,主要目的是辨識出地景中有意義的地形單元(landform units)和該地形 或地形組合(landform assemblage)所暗示的地形作用和歷程。基於此理念, 未來三年期(96-98)計畫的工作,將繼續探討結合土石流特徵地形(土石流 扇和埋積溪谷)與集水區地形計測參數之作業模式在其他集水區的適用 性;使用高精度高解析度數值地形模型(如空載光達,LiDAR),判釋被 繁盛植被遮蔽之谷床埋積狀態,並試圖建立判釋坡面型土石流特徵地形; 建立土石流溪溝之發生和集水區形態特性、沈積物特性、颱風降雨空間差 異的關係。 第一年度(96)擬以石門水庫集水區為研究區域,計畫目標為: (1) 應用數值航測系統,判釋和數化本研究區的主要地形單元; (2) 結合「土石流扇」和「埋積溪谷」兩種土石流特徵地形和集水區地形 計測參數,判別出土石流溪溝; (3) 分析歷年主要颱風事件在集水區內的降雨狀況; (4) 建置本研究區土石流溪溝的災害歷史資料庫,探討主控土石流溪溝的 好發性。Item 地圖縮尺與河流等級之關係(地理學系, 1979-01-??) 張瑞津Item 地形學圖研究的概觀(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 1994-08-??) 張瑞津Item 地形營力及地形變化的規模與頻度(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 1984-04-??) 石再添; 張瑞津Item 坡地災害引起土石流發生機制之整合研究---子計畫(2002/08-2003/07) 沈淑敏; 張瑞津Item 埔里盆地的地形面、活動構造與地形演育(地理學系, 2007-05-??) 楊貴三; 張瑞津; 沈淑敏; 石同生埔里盆地位在台灣地理中心附近,屬於雪山山脈南段;大肚溪(烏溪)上游支流南港溪和眉溪流經其間。本研究利用航照判讀、野外實察、地形計測等方法,將埔里 盆地的地形面分為5 段,包括高位階地(LT)3 段,低位階地(FT)和沖積平原(FP)各1 段。由老到新依序分布如下︰LT1 分布在盆地西北部大坪頂一帶者,形成向斜與背斜構造,向東南及南傾動,分布在盆地西南部暨南大學一帶者向東及東南撓曲。LT2 分布在盆地中央略靠西北側水蛙窟一帶及盆地南側蜈蚣窟附近一小塊。LT3 則分布於烏牛欄及坪仔頂。FT 主要分布於盆地西口的眉溪南岸和南港溪兩岸。盆地底部大部分為FP 面,包括氾濫原、現生河床和沖積扇。在LT 面上變位的活動構造,包括背斜和線形各5 段,向斜2 段,多呈北北東走向。背斜及向斜使地形面彎曲,其中,赤崁頂背斜由台糖赤崁頂農場向南南西延伸經烏牛欄階地西部,轉西南至外大坪,長約6 公里。背斜軸部偏西,越老的地形面變位愈大。外大坪(LT1 )東側撓曲崖高約100 公尺。本區之線形構造地形包括線形谷、線形崖、撓曲崖、地形面傾動、構造隆起、反斜崖等。由地形面與活動構造的相互關係,可推論埔里盆地自LT1 面形成以來的地形演育:(1)由埔里盆地北緣礫石沈積的覆瓦狀構造顯示LT1 形成時,北港溪南流入埔里盆地,南港溪及眉溪也注入盆地堆積,分別形成沖積扇,包括北側的大坪頂扇,南側的外大坪扇及眉溪扇。(2)嗣後,隨著LT1 面的隆起,北港溪轉向西流,遺留下盆地北邊的大坪頂殘面。南港溪及其支流眉溪在盆地內的持續下切,則依次形成LT2 、LT3 。由變位地形的證據可知,顯著的背斜、向斜構造及傾動運動,一直持續至LT3 面形成。FT 形成以來的地形面則未發現任何變形。(3)嗣後,各河扇階面受順向河切割,形成丘陵或殘面。目前盆底各溪盛行埋積,現生的眉溪沖積扇及南港溪沖積扇 (FP)廣大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