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張耀宗"
Now showing 1 - 5 of 5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台灣原住民教育存研究(1624~1895)--從外來者的殖民教化談起(2004) 張耀宗本研究主要探討台灣原住民教育史(1624-1895),時間歷經荷西、明鄭與清 代等三個時期。身為台灣這塊土地最早的居住者,原住民所接受全然是外來者的 殖民教化,時至今日依舊無法改變如此的窘境,原住民在不知不覺中逐漸地被同 化。 荷西時期對原住民的教化,係以基督教化為中心,原住民教育係依附在傳 教的目的之下。此期的殖民教化當以荷蘭傳教士的成果較為恢弘,神職人員不畏 臺灣惡劣的環境,以大員為中心向南向北拓展傳教的版圖,建立台灣第一所學 校,藉由基督教義為原住民帶來基本的識字教育。 明鄭與清代時期對原住民的教化,係以儒家教化為中心。明鄭時期忙於戰 事,對原住民的教化全無建樹。由於,清朝統治者係以少數民族入主中國,對於 台灣原住民的教化較為注意,提供社學、義學(塾)、書院、與學堂等教育設施。 由於經費的缺乏,這些教育設施時常處於廢止的狀態。二百餘年的儒家教化,原 住民參加科舉考試取得功名,造就為數不少的「番秀才」。 面對這段外來者的殖民教化史,經由後現代與後殖民論述的分析,可以顯 現殖民教化的本質。傅柯的「權力/知識」觀點,可見原住民接受殖民者的知識 教化後,逐漸為權力作用所宰制,藉由「規訓」的效果,身體的箝制產生對殖民 者的全然臣服。薩伊德的「東方主義」,闡述殖民者對被殖民者一套完整的偏見 論述。殖民者精密地操作文化移植,造成被殖民者錯誤與混淆的認同,不知不覺 中往殖民者靠攏。 不管是華人,抑是荷蘭、西班牙人,殖民教化的本質全然一致,係在為穩 定統治而服務,目標則是教化原住民成為與殖民者一模一樣的人。回顧這段歷 史,對未來的原住民教育提出下列的建議:制定「語言平等法」,維持身分識別 的教育,具雙語教育的內涵,建立原住民的知識觀與世界觀,擁有教育自治權, 具備多元文化的知識與態度,擁有自我書寫的教育機會,設置原住民教育師資的 培育管道。Item 本土化vs.荷蘭化(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5-09-??) 張耀宗在荷蘭時期,就有相當多的荷蘭傳教士,進入臺灣傳播基督宗教。當這些神職人員面對原住民傳教時,便面臨語言使用的問題。宗教改革後的歐洲,新教的國家大致以自己的母語來閱讀聖經,而初期傳教士來到臺灣,也是使用原住民的語言來認識基督教義。然而,隨著荷屬東印度公司不願花大筆金錢於傳教工作上,對原住民實施荷蘭語教學,成為省錢且可提昇教育效果的手段。於是,在傳教語言的使用上,呈現「本土化」與「荷蘭化」之間的拉扯。最後,不見「荷蘭化」有何具體的成果,但傳教士所引進的羅馬拼音,卻成為原住民的一種書寫工具。荷蘭統治臺灣期間傳教與教育語言使用上的利益爭執與權力衝突,是這段殖民時期最具影響力的教育史實,也正是本文所要探討的核心議題。Item 本土化vs.荷蘭化(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5-09-??) 張耀宗在荷蘭時期,就有相當多的荷蘭傳教士,進入臺灣傳播基督宗教。當這些神職人員面對原住民傳教時,便面臨語言使用的問題。宗教改革後的歐洲,新教的國家大致以自己的母語來閱讀聖經,而初期傳教士來到臺灣,也是使用原住民的語言來認識基督教義。然而,隨著荷屬東印度公司不願花大筆金錢於傳教工作上,對原住民實施荷蘭語教學,成為省錢且可提昇教育效果的手段。於是,在傳教語言的使用上,呈現「本土化」與「荷蘭化」之間的拉扯。最後,不見「荷蘭化」有何具體的成果,但傳教士所引進的羅馬拼音,卻成為原住民的一種書寫工具。荷蘭統治臺灣期間傳教與教育語言使用上的利益爭執與權力衝突,是這段殖民時期最具影響力的教育史實,也正是本文所要探討的核心議題。Item 「蕃秀才」與部落發展(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9-12-??) 張耀宗1895年,日本據有臺灣之後,隨即在原住民部落推動教育。本文藉由歷史文獻的閱讀分析,深入探討日治時期的「蕃童特別教育」,以及受過如此教育之原住民菁英與部落發展之間的關係。隨著「理蕃」政策的需要,讓原住民治理部落成為殖民手段之一,於是開啟所謂「蕃秀才」的特別教育計畫。選擇受過初等教育的原住民菁英,接受較高等的教育。這些接受完較高等教育的原住民菁英,大多回到部落服務,進而致力於部落的改造與發展。原本殖民者的意圖在於使這群受過較高等教育的原住民菁英,能夠成為殖民者的代理人,但教育經驗卻讓這群菁英除了承受殖民命令外,也關照到整個部落的未來,運用自己所學將部落帶往近代文明的方向發展。Item 「蕃秀才」與部落發展(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9-12-??) 張耀宗1895年,日本據有臺灣之後,隨即在原住民部落推動教育。本文藉由歷史文獻的閱讀分析,深入探討日治時期的「蕃童特別教育」,以及受過如此教育之原住民菁英與部落發展之間的關係。隨著「理蕃」政策的需要,讓原住民治理部落成為殖民手段之一,於是開啟所謂「蕃秀才」的特別教育計畫。選擇受過初等教育的原住民菁英,接受較高等的教育。這些接受完較高等教育的原住民菁英,大多回到部落服務,進而致力於部落的改造與發展。原本殖民者的意圖在於使這群受過較高等教育的原住民菁英,能夠成為殖民者的代理人,但教育經驗卻讓這群菁英除了承受殖民命令外,也關照到整個部落的未來,運用自己所學將部落帶往近代文明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