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張雅惠"
Now showing 1 - 6 of 6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中英臺詞對話短劇」與看、聽、寫的配合(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 1980-06-??) 張雅惠Item 兩類型聖嬰對西北太平洋氣旋活動影響之模擬(2014) 張雅惠; Ya-Hui Chang許多研究中發現在熱帶太平洋上,有兩種不同類型的聖嬰-南方振盪(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 ENSO)事件,並且在近年來吸引了不少相關主題的研究和熱烈的討論。在這些研究當中,也重新的審視了聖嬰-南方振盪所造成的影響,探討東太平洋聖嬰(EP El Niño)及中太平洋聖嬰(CP El Niño)對於全球氣候影響的差異。而在我們分析觀測資料的結果中同樣發現,在兩類聖嬰事件中,不同的海表面異常增溫位置,會造成大尺度環境有不同的反應,而其不同距平的分布差異,會進而影響西北太平洋熱帶氣旋活動頻率的距平分布。 本篇研究的目標為根據在近幾十年有限觀測資料下定義出的事件中,檢驗模式重現在兩類El Niño下環境場以及熱帶氣旋活動的能力。研究中以觀測及合成之典型EP El Niño、CP El Niño事件和氣候平均之海表面溫度,作為驅動馬克斯-普朗克研究室發展的全球模式(Max Plank Institute global climate model, ECHAM5)之邊界條件,並且同時與ECHAM5 AMIP-type長期模擬結果下的合成EP El Niño和CP El Niño 事件做比較。從西北太平洋熱帶氣旋活動模擬結果的分析中,我們發現CP El Niño事件下,有較好的模擬表現,而在EP El Niño事件的模擬下,則是在西北太平洋西北象限會產生偏差。此外,從模擬的結果中也可以發現,模式大致上可以掌握住在兩類型聖嬰現象下,主要的大尺度環流場距平特徵。Item 台灣中部國中健康與體育領域教師生活技能教學意圖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2008) 張雅惠; Ya-Hui Chang本研究旨在瞭解中部五縣市國中健康與體育領域教師生活技能教學實施意圖,採分層隨機方式抽出84所學校459名教師為對象。以郵寄方式進行調查,實得有效問卷321份(69.9%),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和多元複迴歸進行分析。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一、研究對象對生活技能教學的瞭解程度偏高、態度趨於正向,且在未來六個月內實施生活技能教學的意圖偏向可能。 二、近兩年曾參與生活技能教學相關研習及每週授課節數較多者,其生活技能教學認知較佳。 三、衛生教育相關科系畢業、任教健康教育、每週授課節數較多者,生活技能教學態度較為正向;而任教學校規模愈大,生活技能教學態度愈為負向。 四、近兩年曾參與生活技能教學相關研習者,生活技能教學意圖較高;但教學年資愈高、學校規模愈大,生活技能教學意圖愈低。 五、研究對象之生活技能教學認知、態度與生活技能教學意圖呈顯著正相關。 六、個人背景因素、生活技能教學認知及態度可解釋生活技能教學意圖總變異量之38.6%,而學校規模、生活技能教學認知和態度為重要預測變項。Item 學齡前兒童音樂律動、聲韻覺識與語言發展之關係(2022) 張雅惠; Chang, Ya-Hui本研究目的在於瞭解學齡前兒童的音樂律動、聲韻覺識及語言發展情形及相關性。對112位(平均月齡67.52月)兒童使用心理測量、音樂律動、聲韻及語言等測驗,研究結果如下:一、在音樂律動能力方面,分為三項區辨測驗及二項表達測驗,發現學齡前兒童對刺激音為旋律形式的測驗表現皆較佳,可能是旋律音能誘發聽覺記憶進而促進表現。 二、在聲韻覺識能力方面,分為聲調覺識及聲韻母覺識,發現聲調覺識測驗的正確率優於聲韻母覺識測驗,符合聲韻發展歷程。 三、在語言發展能力方面,本研究對象在華語兒童詞彙與表達測驗中得分表現與一般兒童無異。 四、學齡前兒童的音樂律動中的節奏區辨測驗、單音敲擊測驗及旋律敲擊測驗,此三項測驗與語言發展測驗分數具有顯著相關存在,且從迴歸分析發現單音的敲擊能力對語言發展是最具影響力,其次是旋律敲擊能力,最後則是節奏區辨能力。 依據本研究發現提出研究限制,並針對欲進行相關教材設計及未來研究之建議。Item 浦羅柯菲夫《第九號鋼琴奏鳴曲,作品103》之分析與詮釋(2010) 張雅惠謝爾蓋.浦羅柯菲夫(Sergei Prokofiev, 1891-1953)為二十世紀重要之作曲 家、鋼琴家,年輕時就以鋼琴家之姿在樂壇占了一席之地。浦羅柯菲夫具有桀驁不馴、自信滿滿、不屈服於外在約束的人格特質;在音樂藝術方面,延用古典時期的曲式,融入富有獨特地音樂語言及迷人的音樂風采,成為二十世紀獨具一格的作曲家;也許很多人無法接受他鋼鐵、敲擊般的琴聲、及尖銳不和協的聲響,但這都是浦羅柯菲夫以身俱來的天賦。 學者柯比(Frank Eugene Kirby)說: 浦羅柯菲夫是相當出色的音樂家,並不是因為他使用了奏鳴曲式,他跳脫了 曲式上所付與的局限,以及浪漫樂派的情感表現,並將自己的音樂語彙置入。 筆者第一次接觸浦羅柯菲夫的鋼琴作品時,深深被其特別的音響所吸引,旋律線條充滿了浦羅柯菲夫獨特的個人色彩;其鋼琴作品是音樂會常演出的曲目,學者銀森(Maurice Hinson)指出: 浦羅柯菲夫的九首奏鳴曲及大約一百多首的個性小品是二十世紀鋼琴音樂的最珍貴的獻禮。 第九號鋼琴奏鳴曲在國內能聽到的演出機會相當低,在學術研究上也較少將之列為研究曲目;筆者認為,此部作品蘊藏浦羅柯菲夫晚期的精華,相較於早期的作品,晚期鋼琴曲的旋律特質更是浦羅柯菲夫用其一生去體會、去創作。藉由本文將此部作品分析,並加以討論、詮釋,探究浦羅柯菲夫音樂內涵與創作思維。Item 賴明弘及其作品研究(2007) 張雅惠; Chang Ya-Hui翻閱臺灣新文學運動的研究,總是可見賴明弘乍隱乍現的光影,對於這位躲在帷幕後謎樣的左翼知識人,究竟可以串起怎樣的殖民地故事,目前所見對賴明弘著墨最多的是1930年代的語言論爭,筆者以為,成長於殖民地啟蒙運動到政治運動的1920年代,成熟於普羅文化運動抬頭的1930年代,以新聞人、評論家與作家身份活躍於文化界的賴明弘,作為一個社會世代的知識分子典型,堅定不改的左翼立場與對普羅大眾始終的關懷,值得作為一個研究對象。 1930年以「年輕的馬克思男孩、闘爭的理論家」參與鄉土文學‧話文論戰;政治運動全滅後,1933年投身自由主義者經營的週刊報,以新聞人角色對社會提出批判;在社會運動領導人紛紛宣告轉向的1934年,轉而關心進步作家(反法西斯的自由進步主義)的大團結;扮演幕後斡旋的角色,1934年5月6日召集全島作家,作為臺灣新文學運動的歷史指標,成功組織「臺灣文藝聯盟」,為確立新文學運動今後的方向,以文聯使者身份前進東京,尋求指導與統一陣線,帶領臺灣文藝向「跨域交流」邁進。歸台後身體轉弱,開始以筆代劍,立志作一輩子的臺灣作家,贊成增設文學新舞台,提倡殖民地文學,協力《臺灣新文學》。 文化推手到化筆為劍的作家路,時間所歷是臺灣新文學運動最重要的時刻,本身的「和、漢文」寫作能力,讓他在戰爭期與戰後初期沒有被政治剝奪發言權,留下台灣文化人對於當代的看法,克盡在亂世為台灣人發言的責無旁貸。從書齋裡的左翼到實踐派的左翼,從普羅文學到殖民地文學,賴明弘用堂吉軻德般的信念,將「殖民地的解放」視為終極目標,並以此貫穿他的中心思想。戰後初期賴明弘兩度強調「政治解放」的光復意義,正是作為一個關心殖民地命運的時代青年,經歷日本帝國與國民政府統治後,其所思所想的總結。本論文筆者將就有限的史料,嘗試提出一種看法,希望能夠還給如賴明弘這類多數躲在幕後的文化人,一個正確的歷史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