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林京霈"
Now showing 1 - 7 of 7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C. Taylor靈性倫理思想對「道德主義」之批判暨其德育蘊義(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3-03-??) 林京霈現代民主社會的道德哲學多關注個體的義務行為及規則遵守,並重視個體自由平等權利的保障。當代重要哲學家C. Taylor(1931-)稱這樣的道德哲學為「道德主義」(moralism),相對於以「善」為探究核心的「倫理學」(ethics)。Taylor認為,道德主義缺少對善之實質內涵的認識及其道德根源的不穩定,可能造成「自許正義」的偏狹態度,甚至是暴力的表現。而Taylor肯定超越性道德根源的倫理學思想,能提供吾人對於自我與善、與他人、與更高力量之關係的新理解,並給予有力的實踐動機。最後,藉由Taylor的倫理思想指出道德教育應回歸對「善」的重視,及其作為引導美善及智慧生活的重要性。Item C. Taylor靈性倫理思想對「道德主義」之批判暨其德育蘊義(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3-03-??) 林京霈現代民主社會的道德哲學多關注個體的義務行為及規則遵守,並重視個體自由平等權利的保障。當代重要哲學家C. Taylor(1931-)稱這樣的道德哲學為「道德主義」(moralism),相對於以「善」為探究核心的「倫理學」(ethics)。Taylor認為,道德主義缺少對善之實質內涵的認識及其道德根源的不穩定,可能造成「自許正義」的偏狹態度,甚至是暴力的表現。而Taylor肯定超越性道德根源的倫理學思想,能提供吾人對於自我與善、與他人、與更高力量之關係的新理解,並給予有力的實踐動機。最後,藉由Taylor的倫理思想指出道德教育應回歸對「善」的重視,及其作為引導美善及智慧生活的重要性。Item Charles Taylor I 內在性框架」之概念及其對教育的啟示(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 2012-09-??) 林京霈; Ching-Pey Lin「內在性框架J (the immanent frame) 是加拿大哲學家Charles Taylor (1 931 - )在〈世俗時代> (A Secular Age) 中相當重要的概念,用來說明由工具理性所主導的現代社會框架。然而, Taylor主張,吾人於「內在J性框架」中生活,並不代表封閉了向超越性開放的可能,就Taylor的立場而言,向超越性開放的生命,較之於封閉式的立場來得圓滿。基於此,對於園於封閉性內在框架的現代教育, Taylor ,-內在性框架」的概念與其向超越性開放的立場,應有重要的價值與啟示。是以,本文首先探討Taylor ,-內在性框架」的概念;其次,說明封閉性內在框架的核心理念;復次,分析Taylor對封閉性內在框架之迷思的解構,指出圓滿的人生與人類靈性的開展,必須回歸本體論與倫理學的討論;最後,根據Taylor的本體論與靈性論,提出三點對教育的啟示:一、考量教育對象具有向超越性開放的傾向;二、教育哲學應納入肯定超越性的「垂直面向」思維;三、重視發展內在資源與靈性的教育實踐。Item 新教師專業主義意涵之檢視(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 2008-03-??) 林京霈; Lin, Ching-peyItem 新教師專業主義意涵之檢視(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 2008-03-??) 林京霈; Lin, Ching-peyItem 泰勒(C. Taylor)靈性思想及其教育蘊義(2014) 林京霈; Ching-Pey Lin本研究旨在闡明C. Taylor (1931-) 的靈性思想,以此瞭解現代人類靈性發展的困境及其出路,並嘗試提出Taylor靈性思想的教育蘊義。首先,從Taylor對「滲透性認同」至「阻絕式認同」的歷史發展與分析,掌握紀律社會及現代文明之主要理念─「疏離理性」。由於Taylor指出此一轉變之關鍵元素,在於失去對於「反結構」中古老智慧的認識,故深入探究「反結構」的重要內涵及其轉變,為恢復人類靈性的解方一。其次,說明Taylor用以解釋由工具理性或科學理性主導現代社會運作之「內在性框架」的內涵,並進一步指出Taylor認為,吾人於「內在性框架」中生活,並不代表封閉了向超越性開放的可能,有些人仍相信某種超越性的存在。就Taylor的立場而言,向超越性開放的生命,較之於封閉式的立場來得圓滿。是以,面對以「自我授權」為核心精神之封閉性內在框架的霸權,Taylor試圖解構當中的迷思,並指出圓滿人生與人類靈性的開展,必須回歸存有論與倫理學的討論,並考量人類內在資源的價值。此為恢復人類靈性之解方二。第三,探究以個體義務行為或自由平等權利為焦點之「道德主義」的內涵,及其所潛藏之「自許正義」對吾人道德生活,與靈性發展所造成的影響。另一方面,指出Taylor以超越性為道德根源,與以靈性發展為基礎所開展的倫理思想,能提供吾人對於自我與善、他人、超越性之關係的新理解,並且給予有力的實踐動機。此為恢復人類靈性之解方三。第四,從Taylor暫時「最佳論述」的觀點探究人類複雜的實在及道德靈性經驗,並藉由歷史爬梳與分析封閉性人文主義、內在性反啟蒙之思想及肯定超越性之主張等三種人類圖像,揭示Taylor的理想人類圖像除了包含對人類靈性發展的重視,亦肯定其對追求超越性的渴望。第五,探討Taylor靈性圓滿的意義,以及超越性對靈性轉化的重要性,並析論如何透過多元的超越性取徑,與本真性靈性生活提昇吾人的靈性。最後,於本研究之末尾就靈性教育的教育哲學、教育目的、教師靈性與教育實踐四層面,提出Taylor靈性思想的教育蘊義,希冀能開啟當前台灣教育對靈性發展之價值的關注與討論。Item 泰勒(Charles Taylor)自我根源論之德育蘊義(2005) 林京霈; Ching-Pei Ling本研究旨在探討 C. Taylor的自我根源論及其在德育上的蘊義。首先,探究Taylor自我根源論思想形成的可能背景,此部份大體上可分做兩個層次,其一為Taylor的生平事蹟及其生長的環境理解,其二則是嘗試回到 Taylor相關著作中所提及之哲學家的思想,進一步掌握Taylor的自我根源論,此部份包含Herder語言思想、Hegel的自我意識和歷史哲學、Heidegger的存有論與Wittgenstein對私人語言的反對等。其次,著手於Taylor的道德思想,即道德空間中自我與善的關係,及現代自我同一性的相關範疇;對於Taylor的道德思想有了初步的理解背景之後,再進入Taylor對於自我與道德根源之間關係轉變的探討。Taylor以歷史研究的方式梳理出三大道德根源,包含有神論的道德根源、分離理性之道德根源,以及內在深度的道德根源。再輔以現代性問題的分析,以揭示出現代工具理性及自我實現的表現扭曲了其原有的道德理想。最後,Taylor不僅恢復分離理性及表現主義之道德理想,更企圖以融合其語言思想的本真性倫理學結合這兩股道德根源,並且統合人類的理性、自由、情感與自然,重新恢復人類的靈性。本研究之末尾依據前述的探討,提出Taylor自我根源論於道德教育的啟示,希冀能夠為當前台灣的道德教育注入一道活水,並且達到提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