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林佳穎"
Now showing 1 - 12 of 12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動畫的使用方式如何影響高二學生的化學學習 —以電化學單元為例(2020) 林佳穎; Lin, Chia-Yin本研究以中學所提到的電化學概念為例,欲探討不同的動畫使用方式,分別 是「僅觀看動畫(Visualization)」(稱為 V 組),讓學生在「觀看動畫後畫圖(Drawing)」 (稱為 VD 組),以及讓學生在「觀看動畫後製作動畫(Animation)」(稱為 VA 組),對於學生的學習成效及科學學習動機有何影響。本研究以一所市立高中, 一類組的高二學生為研究對象,共三個班級,109 人,課程模式採用 VGEM (Visualize, Generate, Evaluate, Modify,觀看、產出、評析、修正四個階段),僅 其中的 V 組無產出的階段,但三組教學時間一致。研究工具包含量化的概念診 斷測驗、科學學習動機量表,進行前、後測及延宕測驗;質性資料來自焦點學生 在課程中的對話錄音以及 VD 組、VA 組學生的成品。研究結果顯示,V 組、VD 組、VA 組之間在電化學概念上並無顯著差異,但是僅觀看動畫的 V 組,較無法 提升關於電荷平衡的概念,而 VA 組對於微觀層次和多層次概念的記憶滯留是有 顯著的效果,且透過製作動畫能夠有效地減少學生的另有概念;除此之外,VD 組、VA 組因產出方式的不同,在過程中也有很大的差異,VA 組比 VD 組有更 高的比例是與化學概念相關的對話,且能夠應用更多的先備知識,雖然三組之間 在科學學習動機上並無顯著差異,但是讓學生經過畫圖或是製作動畫的產出方式, 經過組內前後測的比較,結果顯示有助提升其學習動機。Item 參考國效應對產品態度的影響(2023) 林佳穎; Lin, Chia-Ying隨著網路科技的迅速發展,網路已成為人們獲取資訊的重要來源之一,消費者在進行購買前會先上網搜尋產品評價,品牌也越來越多地通過口碑行銷進行宣傳,因此產生了「參考國效應」,也就是將他國消費者的消費行為作為個體消費行為的參考框架。故本研究旨在驗證國際行銷中參考國效應的存在,以及探討是否消費者的內在心理因素會影響此效應的效果,以提供企業更有效的國際行銷策略。本研究採用準實驗法,在控制產品來源國下,驗證是否存在參考國效應,以及探討消費者的自尊程度和參考國的心理距離對參考國效應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參考國的整體國家形象對產品態度具有正向影響,當參考國的整體形象越高,消費者對該產品的態度越正向。而消費者的自尊程度在參考國效應的框架下,並未對產品態度產生顯著影響。此外,消費者對參考國的心理距離也會影響參考國整體國家形象對產品態度的影響,心理距離越遠會削弱參考國效應,心理距離越近則會增強此效應。Item 國民中小學教師對雙語教育政策認知、態度及滿意度之研究-以臺北市為例(2022) 林佳穎; Lin, Chia-Yin本研究旨在探討臺北市國中小教師對臺北市雙語教育政策的認知、態度與滿意度,以釐清第一線的政策執行者對雙語教育政策的理解與看法。本研究採用量化取向的問卷調查法,以「國中小教師對臺北市雙語教育政策認知、態度與滿意度調查問卷」分析國中小教師對臺北市雙語教育政策的了解程度、看法與實施至今的滿意度,本研究共計抽樣54所臺北市國中小,發放810份正式問卷,共有603份有效問卷,研究資料透過描述性統計分析、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逐步多元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探討。 根據研究結果統整出以下研究結論: 壹、國中小教師對臺北市雙語教育政策認知、態度屬於中高程度,滿意度屬於中等程度。 貳、不同學層、年齡、學歷、職務、雙語教學年資、英語檢定等級與是否屬於雙語學校之國中小教師對臺北市雙語教育政策認知、態度與滿意度具有顯著差異。 參、國中小教師對臺北市雙語教育政策認知、態度與滿意度間整體與各構面皆呈現正相關。 肆、國中小教師對臺北市雙語教育政策認知與態度對滿意度具有預測力。 最後,依據結論提出對臺北市雙語教育政策之相關建議,以作為教育主管機關、學校單位以及未來研究者之參考。Item 奈德.羅倫六首選自詩人惠特曼作品之研究(2009) 林佳穎本論文針對美國當代作曲家奈德.羅倫(Ned Rorem, 1923)以美國詩人華特.惠特曼(Walt Whitman, 1819-1892)的詩作:《青春、白晝、老年與夜》(Youth, Day, Old Age, and Night)、《清晨的亞當》(As Adam Early in the Morning)、《我常常靜靜地走向你》(O You Whom I Often and Silently Come)、《給你》(To You)、《你是新人嗎?》(Are You The New Person)、《充滿活力,現在》(Full of Life Now)譜曲的美國藝術歌曲,透過文獻進行研究探討。其中包含作曲家羅倫的生平、藝術歌曲的創作理念與音樂風格;詩人惠特曼的生平、詩作風格;最後以詩歌的翻譯和解析綜合樂曲分析觀點輔助演唱與詮釋。Item 我國教育政策回顧與展望—社會教育政策回顧與展望研究報告(臺北:國家教育研究院。, 2009-01-01) 林振春; 翁志宗; 林佳穎Item 探討啟聰學校學生持有之科學家意象(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2021-06-??) 林佳穎; 邱美虹; 林佳弘; Jia-Ying Lin, Mei-Hung Chiu, Jia-Hong Lin學生持有之科學家意象可能會影響他們對科學的態度,以及選讀科學相關科系與職業的意願。已有許多研究討論不同族群、性別與年齡的學生持有之科學家意象,但較少研究討論聽障學生持有之科學家意象。本研究認為可能是因為聽障學生的聽力受損,且溝通能力與閱讀能力受限,故使用問卷或晤談皆不易瞭解他們持有之科學家意象。Chambers 於 1983 年發展出「畫科學家測驗」,受試者僅需在圖畫紙上繪製出人像即可進行評估,故本研究使用畫科學家測驗以瞭解啟聰學校學生持有之科學家意象。本研究參考先前研究發展出「現代科學家檢核表」,並將 68 位啟聰學校高中生的繪圖資料進行檢核與分析。研究結果顯示啟聰學校高中生持有之科學家特徵最多為整潔乾淨、男科學家、中年以上與有好奇心,女科學家特徵與較多正面印象有正相關,男科學家特徵與較多刻板印象有正相關;啟聰學校高中生持有之科學家類型以刻板印象為最多,並發現學生畫出無關科學家的比例偏高;此外也發現女學生持有較正面的科學家意象,男學生持有較負面的科學家意象,不同年級學生持有之科學家意象無顯著差異。經由深度晤談發現啟聰學校高中生對科學較不感興趣,也認為自己較不適合學習科學。最後本研究建議教師在教導使用手語之啟聰學校高中生時,可以多提供關鍵字線索,以及教導學生自我監控之技巧;並能於教學中多融入女科學家故事、科學有益於社會之議題以及探究與實作活動,讓學生產生科學認同感,進而提升學生參與科學的可能性。Item 探討多重表徵教學對聽覺障礙高職生學習血液循環概念之影響(2009) 林佳穎; Lin,Jia-Ying本研究以多重表徵教學為基礎,發展循環系統概念改變教學。探討多重表徵教學與傳統講述教學在循環系統概念診斷式紙筆測驗答題正確率之差異,同時進行半結構式晤談並結合概念改變教學歷程事件分析,以深入瞭解學生循環系統概念的建構與改變情形。研究採用準實驗研究法,研究對象為四班聽障高職學生,分別為兩組,一組為實驗組20 人,以多重表徵教學;一組為控制組20 人,施以傳統講述教學。 由比較循環系統概念診斷測驗結果以及血液循環研究相關論文,可以得知聽障高職生與聽人學生的迷思概念差異不大。由循環系統概念紙筆測驗答題結果也顯示出,實驗組的答題正確性式明顯優於控制組,無論是在心臟、血管、血液、循環途徑題目;在結構、功能、行為、機制題目或是在過程與物質本體概念題目,其概念改變成效皆優於控制組,且於學習後仍持續進步。 在心智模式演變歷程與分佈方面,本研究經由血液循環紙筆測驗及晤談七位學生,得到聽障學生的心智模式可分為七類:未形成模式、發散式、單循環、雙循環、多循環、類科學、科學等模式。實驗組在教學後,其心智模式傾向於正確化,且種類趨於收斂;反之,控制組在教學後,其心智模式總類反而趨於發散和多樣化。研究也發現,學生最後會形成之心智模式除了會受到教學影響之外,也會受到學生所持有的初始心智模式的影響。 本研究從多元面向探討聽覺障礙高職生其血液學還概念之心智模式類型及概念改變情形,研究成果可作為課程設計者、科學教師們、科學教育學者之參考。Item 提升高中聽覺障礙學生的科學素養之系列研究(2021) 林佳穎; Lin, Jia-Ying本研究之目的為提升高中聽覺障礙學生的科學素養,從理解高中聽障生對科學家與科學之態度出發,進而發展出一系列提升高中聽障生科學探究能力、科學閱讀能力與科學知識之研究。首先,研究一使用「畫科學家測驗」以瞭解高中聽障生持有之科學家意象。並參考先前研究發展出「現代科學家檢核表」,並將68位高中聽障生的繪圖資料進行檢核與分析。研究結果顯示,學生持有之科學家特徵最多為整潔乾淨、男科學家、中年以上與有好奇心;學生持有之科學家類型以刻板印象為最多,並發現學生畫出無關科學家的比例偏高;此外也發現女學生持有較正面的科學家意象,男學生持有較負面的科學家意象,不同年級學生持有之科學家意象無顯著差異,並經由深度晤談發現學生對科學較不感興趣,也認為自己較不適合學習科學。研究二以提升學生之科學探究能力為目的,指導3位高中聽障生參與科學展覽,以及發展出科學探究課程。本研究使用美國奧勒岡州教育部(ODE)提出之「科學探究活動評分表」分析學生之科展作品書,分析結果顯示學生之探究能力各項目分數皆高於4分,顯示出參與科學展覽可以培養學生之探究能力。本研究進一步分析學生實驗日誌與教師省思日記,發現有學生提及做實驗的過程很有趣,也有學生覺得自己更瞭解科學家的工作,未來可以多嘗試科學相關活動,顯示出參與科學展覽可以提升科學興趣、提升參與科學的自信心與對科學家持有正面態度。研究三以提升學生科學閱讀能力為目的,將斷詞與科學語言遊戲教學融入細胞分裂課程中,研究對象為7位高中聽障生,使用細胞分裂文本斷詞測驗、細胞分裂閱讀理解測驗與細胞分裂概念理解測驗為工具,以測驗教學前後的學生學習成就表現。研究結果顯示學生的斷詞以及概念理解之前測與後測成績皆達到顯著差異(P<.05),表示科學語言遊戲能有效提升學生的斷詞能力與科學概念理解。 研究四以提升學生科學知識為目的,研究者設計出擴增實境DNA課程,研究對象為9位高中聽障生,研究工具為DNA紙筆測驗和DNA繪圖測驗以及課程問卷。研究結果顯示,學生DNA紙筆測驗的前測與後測成績(P<.05)與DNA繪圖測驗前測與後測成績(P<.001)均具有顯著差異,表示擴增實境教學可以提升學生的DNA概念學習。從DNA繪圖分析可知,學生於教學後皆能畫出一種以上的DNA表徵模型,顯示出擴增實境能提升學生的模型表徵能力。本研究並發展出「DNA心智模式評量表」,將DNA心智模式分為0至6等級,用以分析學生之DNA繪圖。分析結果顯示,教學後可以提升多數學生之心智模式層級,但學生持有之DNA心智模式仍未達到科學模式。 本研究進行四個研究,透過這些研究以理解聽障學生對科學家與科學之態度,並設計出能提升學生之科學探究能力、科學閱讀能力與科學知識之課程。期望本研究能提供科學教育研究者、特殊教育研究者與教學現場老師們從事研究與教學之參考,並能拋轉引玉,使得更多研究者或教師關注聽障生的科學教育。Item 擴增實境在科學教育的研究趨勢:2005~2017 年學術文獻回顧(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 2021-07-??) 林佳穎; 邱美虹; 林佳弘; Jia-Ying Lin, Mei-Hung Chiu, Jia-Hong Lin本研究從使用目的、設計理論、教學功能與教學設計四個面向分析擴增實境在科學教育領域使用之現況,選定 42 篇於 2005 年至 2017 年間發表在科學教育領域之擴增實境文獻進行分析。研究結果發現,擴增實境之使用目的可分類為注重於真實性、注重於情境脈絡、注重於投入性、注重於輔助鷹架與注重於個別化等 5 種;擴增實境之設計理論可分類為多媒體學習理論、多重表徵理論、空間能力理論、情境學習理論、遊戲學習理論、鷹架理論、建模理論、探究學習理論等 8 種;擴增實境提供的教學功能可分類為將概念可視化、提供 3D 虛擬、模擬情境、提供沉浸感、探究實作、小組合作、建立模型、技術練習、個別化設計等 9 種教學功能;教學設計方面發現近 7 成之研究會於教學中使用特定教學策略,近年來研究多採用手持載具,並有結合新興科技之相關研究。本研究建議未來研究者可從使用目的去思考擴增實境融入教學的必要性,並能基於特定理論發展擴增實境,且能瞭解開發之擴增實境具有哪些教學功能,最後設計出適宜的教學活動以展現擴增實境之功用,期望能提供未來研究者規劃與設計擴增實境的教學研究之參考。Item 社會比較傾向與不同作文教學法對寫作焦慮、體驗價值及學習成效之影響(2015) 林佳穎; Lin, Chia-Ying根據「社會比較理論」,人們往往會表現出兩種不同的社會比較傾向:影響他們的學習成效的向上比較和向下比較。因此,本研究試圖通過三種不同的學習方法探索學生的社會比較傾向:向上比較的學習模式(即:給學生較好的寫作範例,讓學生評估其中優秀之處)為實驗組,向下比較的學習模式(即:給寫作學生較不出色的作品,並修正這些作品中表現不好的地方)亦為實驗組,沒有使用社會比較傾向的學習組別(即:使用講述為主的寫作教學)是對照組。 由上述基礎,本研究將三個班級共90個九年級的學生,分成三個組別,連續實行六週的實驗。多變量變異數分析(MANOVA)後,本研究的結果表明,「向下比較」組中的寫作學習成效比「向上對照」和「沒有比較傾向」的組別顯著的較好;趣味體驗價值顯著的較高;寫作焦慮有顯著的降低。而在趣味性價值中發現了,三組學生在六次實驗中,都是有進步的,證實趣味性價值的感受高低其實不影響學習成效。 關於本項研究的建議,社會比較中向上比較以及向下比較傾向的教學法皆可以應用到作文的寫作中,都能達到進步,其中又以向下比較的效果較佳。通過要求學生評量他人的作文,可以提高他們對於寫作的認知,對於寫作可能犯的錯誤能有更多的認識並加以避免。Item 第二語言閱讀理解之後設路徑模式分析: 譯碼、單字知識、文法知識、第一語言閱讀理解(2018) 林佳穎; Lin, Jia-Ying本研究的目的有三:(一)探討第二語言閱讀理解與其相關因素的主要內涵。(二)以統合分析法分析第二語言閱讀理解調節模式中各預測變項之間直接與間接的預測關係。(三)以結構方程模式驗證第二語言閱讀理解模式。 本研究旨在透過統合分析,了解第二語言閱讀理解與其四個預測變相之間的相互關係--- 解碼、單字知識、文法知識、第一語言閱讀理解,並以解碼、單字知識、文法知識為模式的中介變項以觀察變項之間直接與間接影響的效果。在各個觀察變項間的關係上,本研究經由58篇個別研究報告,以統合分析技術蒐集5個觀察變項間的相關係數後,發現這些相關係數均達.05的顯著水準,產生一個5×5的相關矩陣,並以此相關矩陣作為第三階段模式驗證時的輸入資料。 在第三階段中,本研究所提的理論模式在各方面適配度的考驗上皆達理想的適配。故路徑分析的結果證明了解碼、單字知識、文法知識以及第一語言閱讀理解皆為預測第二語言閱讀理解表現的重要因素。且觀察變項之間亦具有顯著的因果關係,尤其字彙知識為其他變項與第二語言閱讀理解之間重要的中介變項。本研究對於第二語言閱讀理解的構成因素進行統合性的分析,透過模型驗證,了解第二語言閱讀理解主要及間接的影響因素,進而提供教師在診斷閱讀理解困難或者設計教學內容時能夠更有系統地瞭解與閱讀理解有關的因素之間相互存在的影響。Item 脂族羥基酸修飾的金屬氧化物層析法(HAMMOC)搭配液相層析串聯式質譜分析技術(LC-MS/MS)之磷酸化蛋白質體研究(2014) 林佳穎; Chia-Ying Lin蛋白質磷酸化是一種主要的後轉譯修飾,它調節許多生物系統,如基因表現、訊號傳遞與代謝路徑。但磷酸化修飾為可逆反應且含量低,故需要高靈敏度與具特異性的分析方法。本研究結合脂族羥基酸修飾的金屬氧化物層析法(HAMMOC)與液相層析串聯式質譜分析技術(LC-MS/MS)研究磷酸化蛋白質體學。首先選用丙酮沉澱法與離心過濾法,以比較不同去鹽方法之磷酸化研究;接著於HAMMOC純化後,以等電點聚焦電泳(sIEF)、強陽離子交換層析法(SCX)與親水性層析法(HILIC)降低樣品複雜度,並比較不同分離方法之磷酸化研究;最後,採用無標記定量方法(label-free)進行磷酸化蛋白質體定量。取小鼠巨噬細胞株(RAW 264.7)裂解液,經離心過濾法以及丙酮沉澱法去鹽,毫克含量的蛋白質水解後搭配HAMMOC-sIEF與質譜分析,在兩種方法共鑑定到1231個磷酸化蛋白質與2953段磷酸化胜肽。以離心過濾法搭配HAMMOC與三種分離方法,結果顯示單一HAMMOC-SCX可以鑑定到1747段磷酸化胜肽,再搭配HAMMOC-sIEF和HAMMOC-HILIC可額外鑑定1517段(86.8%)磷酸化胜肽,由此可知三種分離方法具良好的互補性。從小鼠巨噬細胞株之控制組與脂多醣刺激組取200微克的蛋白質,以HAMMOC與LC-MS/MS利用無標記定量方法進行相對定量分析,從中挑選出114個差異表現的磷酸化蛋白質。以上結果顯示選用HAMMOC搭配LC-MS/MS適合深入研究磷酸化蛋白質體學的定性和定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