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林巾力"
Now showing 1 - 20 of 26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以《地球之島》、《透明鳥》為中心論羅智成現代詩(2015) 許凱超; Xu, Kai-Chao於一九七○年代起步寫作的詩人羅智成,文字風格神秘柔美,加上他哲學系背景之下更將深邃的語法、內在哲思都轉化為詩中的一部分。近年來詩人仍寫作不輟,在二○○九年的《夢中邊陲》之後,隔年開始陸續出版了《地球之島》、《透明鳥》,同時也重新出版了早期的《寶寶之書》與《光之書》。而針對前行研究者多半只論及《夢中邊陲》為止,因此本論文試重新以《地球之島》、《透明鳥》與兩書為主軸,輔以前人理論來看待近年來詩人斐然的文學成就。 本論文的主要目的與研究成果在於透過從古典絕句開始論起《地球之島》,其中「新絕句」在書寫的表現力有其特別之處以外,論及文明反思與後人類文明的意涵,傳遞出滅絕後重新的末世氛圍,筆者也加上生態自然的切入點,企圖找出與生態詩學對照的可能性。再利用大衛哈維的學說看待《透明鳥》詩作,分析聆聽與受話的雙向關係、對資本主義的省思。最後總結起兩本詩作中的空間問題作為焦點,最後一個章節裡以人文地理學的角度,綜合比較兩本書裡的空間建構與文明索求,另加入巴舍拉的空間詩學,期待給予新的面貌之餘,補足前人未論及之處。Item 以「愛」之名:陳雪創作歷程探析(1995-2014)(2014) 周慧珊本論文以陳雪於1995年出版至2014年的作品為考察對象,分析歸納她的創作歷程與寫作意識的轉換,探討她如何書寫愛情的嬗遞與在愛情中的成長轉變。 陳雪近年(2012)出版的作品風格可說是有別過去的負面書寫。長篇小說《迷宮中的戀人》(2012)內容以愛情為論述軸心,藉由敘述者「我」之病體關係,不斷進行著自我反省的詰問,並意圖透過「愛情」而撐起了敘事者「我」的生活。自此,「愛情」成為她此階段的論述主軸,《人妻日記》(2012)、《戀愛課》(2014)以愛情為主旨,書寫內容明亮清新,教導讀者如何在愛情中成長與學習放下。 從創作文類的變化,也可看出陳雪創作意識的改變。《迷宮中的戀人》為小說體外,其他如《人妻日記》、《台妹時光》(2013)、《戀愛課》(2014),紛紛以日記、散文的記實形式呈現給讀者。從虛擬文類的小說過渡到貼近作家真實人生的日記、散文,「現身」不僅帶給了讀者正面力量,也改寫過去同志文學的悲情基調。 綜言之,本文將透過陳雪1995年到2014年的創作歷程中,探析她創作意識的轉變關鍵與創作轉向的重點,挖掘更多的創作面貌。Item 冷戰詩學──從台灣與中國的現代主義詩歌看起(2013-05-17) 林巾力Item 反諷詩學:以唐捐為例(2013-09-24) 林巾力Item 反諷詩學:以陳黎與唐捐為例(2014/08-2015/07) 林巾力「反諷」不僅僅是語言修辭上的技巧,同時也是哲學、文學、音樂、政治等知識 範疇中的重要概念。反諷的歷史源遠流長,從蘇格拉底到後現代,其指涉豐富、涵義 多端,卻仍可見其一脈相續的精神內涵。尤其在詩學的演化中,反諷更是扮演著推動 語言革新與詩意創造的角色。在台灣,無論是被歸為現代主義、鄉土寫實或後現代的 作品,都不難看見反諷的痕跡。其中,屬於中生代的詩人陳黎與唐捐,都是將反諷精 神發揮得淋漓盡致的詩人。他們的詩作融合了前行世代的現代主義與鄉土寫實,加之 本身的鄉野成長背景與學院的專業訓練,反映在作品中的是揉雜了來自民間與廟堂、 古典與現代等多元渠道的詩歌靈感。著眼於陳黎與唐捐在詩作中所展現的矛盾特質與 豐富性,本研究以「反諷」作為切入的主題,觀察兩位詩人如何周旋於各種對立錯雜 的元素之間,考察他們如何從中演繹出嶄新的詩意與特異的詩學,並進一步為現代漢 詩的「反諷詩學」開發一個可行的研究面向。Item 台灣現代文學中的異質性及其英譯:以王文興與舞鶴為例(2022) 陳湘陽; Chen, Hsiang-yang一九五〇、六〇年代西方現代主義導入台灣的契機,使台灣文學作家重新檢視以白話文為主的小說語言、反省在文學創作上力有未逮之處,進而開啟一連串的實驗性書寫,試圖塑造具主體性的小說語言,打破白話文書寫的窠臼。王文興、舞鶴可謂小說語言實驗最激進且最成功者,以自身創作理念及語言堅持為基點,打造主體性極強且極具異質性之創作語言,其作品於外譯至英語的過程中,遭遇多面向的翻譯難題。本論文試圖以翻譯理論定義王文興、舞鶴小說語言中的「異質」,並以不同理論框架及文本分析此「異質」在語言、文化及創作理念上更深刻之意涵,進而以王文興《家變》、舞鶴《餘生》二代表作為例,透過文化翻譯及少數文學翻譯觀點,探討當代台灣文學中的異質性在英譯過程中,經過語言及文化轉譯後的得失,以及突破之可能性。Item 唐捐的反諷詩學──論《無血的大戮》(2013-12-01) 林巾力Item 家路難行/尋—— 論當代臺灣男同志散文的家庭書寫(2016) 楊偉誠; Yang, Wei-Cheng同志如何書寫家庭、如何面對家庭,是當代同志文學中難以忽視的一種表現。所以當家庭不斷被賦予安身立命、避風港等等想望時,對於同志來說那些想望之於自我實踐,可能是對反的另一面。於是親緣成了同志面對家庭時至為艱難的一道關卡。因此本論文欲藉由當代男同志散文的家庭書寫作為研究對象,欲關照身為男同志的敘事者,是如何透過書寫家庭,去爬梳自我情感的歷程,亦回溯雙親的身世,並探尋彼此創傷的源頭,而後進行關係與情感上的溝通與協調。 本論文將分別從兩個面向進行探討:文本中父子關係與女性親族之書寫。欲比較不同文本內,身為男同志的敘事者,在面對父親或女性親族,各自會呈現出何種樣態的互動關係,會是本論文的比較要點;另外,本論文同時也聚焦於「現身」後,將觀察文本內現身後的敘事者所採取的溝通方式,會如何影響其與家庭成員之間關係上的調整。循此,進而探討男同志散文的家庭書寫能傳達出什麼樣的意義,將是本論文的研究核心。Item 差異與反叛:陳克華詩作研究(2014) 薛惠萍; hui-pinh,hsueh陳克華在台灣當代詩壇中是一個無法輕易歸類的異質。一方面源自於他的詩作經常於傳統與判別傳統之間游走,因此難以將他制式化地歸順出一種類型、一個派別,更因他時而順應著宏大敘事下書寫的潮流,時而從中展現出逆著潮流的差異;另一方面孰是因詩作中同時並置抒情與暴虐,用以進行文學想像與實踐一直是他詩作中的重要課題之一,這之間看似不相融的兩者,詩人藉由建立自我詩思形構而成的特殊觀照,將各種疏離傳統美感的意像、題材介入台灣當代詩之中,刻意以賤斥化的身體器官、精液血露等排洩物的流液、是屎或為尿、屍化等,具有負面、令人產生反感、汙穢的詩句,作為其書寫策略上逆反之姿的武器,並由外源至內裏,感官與抽象,形而上至符號義理之間,以及情與慾、人與非人、道德與悖德、聖潔與濁穢等,多重角度反覆地去辯證喻意極為不同的兩端,並以此解構了兩者間的對立面,同時也彰顯出當代詩中嶄新的變貌與豐富了文學的論述。 繼此,本論文的章節安排系以時間的動線,去探析創作與時代語境間的互動關係,找尋文本中作者與自我、社會間的重要流變與意義。各章次之間緊扣著作者生命歷程的流變,因應台灣民主化之下的同志論述發展,並以此作為文化脈絡的參照,希冀透過詩人的創作脈絡與風格衍變之間關係,經由空間之審視爬梳在進入二十一世紀後,同志以及跨性別書寫如何看待與解讀對於道德的意義?又是如何奪回情慾主體的發聲權?並彰顯出作品對同志現身的流衍中,看出邊緣與中心位置間的演變與翻轉。Item 建構「台灣」文學─日治時期文學批評對泰納理論的挪用、改寫及其意義(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 2015-11-01) 林巾力Item 新批評在台灣:以現代詩場域為中心(2013/08-2014/07) 林巾力現代主義在上個世紀的五、六〇年代構成了台灣文壇最令人矚目的風景,而現代詩 更是扮演了時代先鋒的角色,它不但是第一個衝破官方話語的文學,並且比小說更快地 站上了「文學現代化」的浪頭。儘管現代詩的創作呈現一片繁景,但關於它的批評卻是 進展緩慢。而第一個具有相對完備的理論且講求方法的文學批評,是始於顏元叔在六〇 年代末期所提倡的「新批評」。新批評的崛起不但與文學教育的建制化息息相關,同時 也使得文學批評最終成為學術殿堂裡的專屬事業。雖然新批評逐漸在七〇年代取得主流 的位置,但隨著社會的日益複雜、現實視野的擴展以及紛繁多樣的理論進入文學場域, 新批評很快地失去了批評的主導地位而盛況不再。儘管如此,新批評的方法卻早已深入 文學的教育之中,其影響至今不衰。就此意義而言,對於參與文學生產的新批評在台灣 的傳播狀況進行探究,有助於了解台灣文學與詩學的發展。因此,本研究以新批評為主 要觀察對象,特別是聚焦於現代詩的場域,而去考察新批評在台灣如何被引介與實踐的 過程,以及這種批評方式與現代主義有著怎樣的互動、而它又為台灣詩學帶來了怎樣的 影響等問題。Item 新批評在臺灣:從夏濟安到顏元叔(2013-11-29) 林巾力Item 新批評與現代詩:以顏元叔為聚焦(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 2014-12-01) 林巾力Item 殖民體制中的臺灣哲學:事實、方法與可能性(2021) 連翊翔; Lian, Yi-siang殖民的問題持續地困擾著臺灣,但現今的臺灣哲學沒能對殖民提出具有效力的回應,當前的臺灣哲學和臺灣的社會現況沒有實際的交集。此次研究嘗試回答「臺灣哲學如何自我肯定?臺灣哲學的價值在哪裡?」的問題,經由大量史料的交叉比對,無論是否涉及通常認定的哲學,嘗試闡述在臺灣殖民和哲學密切的交互關係。首先,透過語言、目的、權力的視角檢視林茂生、洪耀勳、張深切,可以發現臺灣哲學的詮釋強烈地受制於殖民體制,但詮釋者仍然具有一定的主導能力,而他們不將討論的作品視為經典的方式有利於臺灣哲學找到自己的定位。再來,研究中嘗試解讀林秋梧多重身份的思想,將 Uyonge Yatauyungana 鄒族立場的自我決定展開,揭示「邪教」在殖民體制中的處境,以拓展臺灣哲學可以討論的對象。接著,研究透過三名自由人文哲學家,康德、黑格爾、馬克思的理論與臺灣哲學的複雜關係,談論臺灣哲學與當代議題的關聯。研究的最後指出教育作為殖民體制的機制,很難為臺灣哲學帶來改變,並建議藉由有意識地探尋語言、藝文、歷史的內容,以作為屬於臺灣所有人的臺灣哲學運動一些可能的執行方向。Item 「民間」的再發現:以七、八○年代文學場域為中心(2013/08/01-2014/12/31) 林巾力Item 「流亡」與現代主義詩學:雙重視角下的商禽與北島(淡江大學中文系漢學研究中心, 2013-12-01) 林巾力「流亡」是構成兩岸現代主義詩歌最顯著的風景之一。「流亡」意味被迫離開家園,與它相關的情感不外乎鄉愁、邊緣與疏離。然而,流亡與寫作的關係,卻往往是苦澀與超越的不斷拉鋸。本文援引薩依德關於流亡「實際的」和「隱喻的」的雙重視角,將焦點鎖定戰後分別參與了台灣與中國的現代主義詩歌之崛起的商禽與北島,藉此觀察流亡與創作之間的動態關係。本文分成三個部分,首先是討論「流亡」的定義及相關理論的演繹,其次是觀察同樣經歷被迫遠走他鄉的商禽與北島如何在詩中表達流離的經驗與存在的辨證,最後則是從詩歌語言的角度分析作為隱喻的流亡概念如何結合於現代主義詩歌美學的實踐。透過商禽與北島作品的並置與分析,本文指出,兩位詩人的現代主義詩歌遠遠不是脫離了現實的懸空之物,而是對應了時代與生存經驗的關於人生與藝術的試探。Item 「流亡」視域下的現代主義詩(2013-11-25) 林巾力Item 流亡詩學:論商禽與北島(2013-10-05) 林巾力Item 現代詩的「自我」觀:以林亨泰為討論中心(笠詩刊雜誌社, 2013-06-01) 林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