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林欣儀"
Now showing 1 - 5 of 5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國中生性別對幽默風格、嘲笑風格的影響─同理心為中介效果檢驗(2015) 林欣儀; Lin,Hsin-Yi本研究目的旨在探討國中生性別、幽默風格、嘲笑風格與同理心之間的關係,採用問卷調查研究方法,以七八年級國中學生為研究對象,有效樣本共431人,採用「中文版幽默風格量表」、「中文版嘲笑風格量表」及「同理心量表」進行資料蒐集。調查所得資料採用描述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階層迴歸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茲將主要研究發現分述如下: 一、不同性別之國中生的幽默風格及嘲笑風格有顯著差異。 (一)國中男生在自我提升型與攻擊型幽默風格顯著高於國中女生,親和型與自我貶抑型幽默風格分數則無顯著差異。 (二)國中男生在喜被笑與喜笑人部分顯著高於國中女生,怕被笑則無顯著差異。 二、不同性別之國中生在同理心有顯著差異,國中女生在「情感同理」、「認知同 理」及同理心總分皆顯著高於國中男生。 三、同理心在性別與幽默風格的中介效果: (一) 同理心在國中生性別與「親和型」與「自我貶抑型」之間的完全中介效果不成立。 (二) 同理心在國中生性別與「自我提升型」幽默風格之間的部分中介效果成立,扮演壓抑性質的中介變項。 (三) 同理心在國中生性別與「攻擊型」幽默風格之間的部分中介效果成立。 四、同理心在性別與嘲笑風格的中介效果: (一)同理心在國中生性別與「怕被笑」嘲笑風格之間的完全中介效果不成立。 (二)同理心為國中生性別與「喜被笑」之間的部分中介效果成立,扮演壓抑性質的中介變項。 (三)同理心為國中生性別與「喜笑人」之間的部分中介效果成立。 最後,根據上述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相關建議,做為教育實務工作者及未來研究之參考。Item 東北亞四國英語教育政策之比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20-03-??) 陳浩然; 鄭雅双; 郭亭吟; 林欣儀; Hao-Jan Chen, Ya-Shuang Cheng, Ting-Ying Kuo, Hsin-Yi Lin本研究主旨為分析臺、中、日、韓四國之國中小英語政策,解析臺灣2030年雙語國家政策之可行性。透過文獻整理,爬梳四國之國中小英語課程之起始年齡、授課時數、教學方法、單字量、本國籍英語教師與外籍師資、教科書與未來英語教育政策等八大面向,經由比較四國英語政策之相似處與相異處,提供意見供相關政策參酌。研究發現,除了日本於2020 年起從國小五年級開始上英語課,臺、中、韓三國之英語政策皆將英語課的起始年齡調整為國小三年級,英語課的教學法皆改為使用以溝通為導向之教學法為教學的核心理念。本研究針對臺灣現行國小英語政策提出五點建議:一、臺灣在國小階段的單字量可再斟酌增加;二、臺灣在國中階段的英語課總時數可調整;三、運用AI人工智慧科技於英語教學中;四、建立更健全的英語師資培訓系統;五、需建立謹慎的外籍師資遴選制度與配套措施。Item 結合化學修飾與質譜分析方法鑑定受特定去乙醯酶作用之乙醯化受質蛋白體(2017) 林欣儀; Lin, Hsin-Yi離胺酸上的乙醯化(acetylation)是一種可逆的蛋白質後轉譯修飾,藉由乙醯基酶(lysine acetylase)加上乙醯基和去乙醯酶(lysine deacetylases)移除乙醯基所調控。蛋白質上的乙醯化在基因的轉譯上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包括去氧核醣核酸和蛋白質間的相互作用,蛋白質的穩定性,蛋白質的位置和轉譯的活性等。因此,了解細胞中不同去乙醯酶所特別調控的受質蛋白及修飾位點尤其重要。 我們開發了一個利用化學修飾的方法,分別選用SIRT1和HDAC1兩種去乙醯酶作為此方法開發的模型,此方法結合化學標定以保護離胺酸之一級胺反應、去乙醯基反應,並將去乙醯的位點接上生物素,進而利用生物素和抗生物素蛋白的高親和作用力進行專一性純化,再利用質譜分析以鑑定去乙醯酶之受質蛋白及乙醯化的特定位點。為了驗證新方法的每一實驗步驟,利用兩段合成的胜肽,H3K4(SIRT1受質)和H3K27(HDAC1受質)進行每一步驟的確認,並優化每步驟的條件。再者,為了驗證此方法在複雜樣品的可行性,分別將H3K4和H3K27胜肽混進BSA蛋白質中進行驗證和鑑定,成功地在質譜中鑑定到H3K4和H3K27這兩條胜肽及其修飾位點,結果顯示純化H3K27的專一性為63.8%。我們將此方法應用於癌細胞(Hela cell),希望能分析被特定去乙醯酶作用受體。為了增加鑑定到受質位點的機會,我們改良第一步驟化學標定以保護離胺酸的副產物,利用磺基-N-羥基琥珀酰亞胺-乙酸酯(sulfo-NHS-acetate)作為保護離胺酸的試劑,經過了條件優化後,成功地鑑定到H3K4和H3K27兩段胜肽並鑑定到812個被HDAC1去乙醯酶作用受質蛋白,其中包含1870條受質胜肽,其中40條受質胜肽為前人研究已經報導的受質蛋白。目前,我們尚未成功地鑑定到被SIRT1去乙醯酶作用受質胜肽,希望未來能找出原因並且解決問題。Item 運用Hodgins舞蹈音樂分析法探究Stravinsky芭蕾舞劇《火鳥》(2024) 林欣儀; Lin, Sin-Yi本研究採內容分析研究法對研究對象——Stravinsky芭蕾舞劇《火鳥》進行分析。以Paul Hodgins的舞蹈音樂分析法作為依據,設計芭蕾舞劇《火鳥》音樂對應舞蹈之內在關係分析類目表及芭蕾舞劇《火鳥》外在關係分析類目表,分兩階段進行。研究結論如下:一、內在關係:節奏的 (rhythmic),約67%音樂與舞蹈有明顯對應,約13%的部分僅有音樂,無舞蹈的呈現,約20%主要為角色進行劇情式動作,音樂與舞蹈無明顯對應。力度的 (dynamic),提出有明顯對應之部分,音樂力度突然變化對應舞蹈瞬間、快速的突然性的動作;音樂力度漸進變化,漸強或漸弱對應舞蹈動作的漸進變化。織度的 (textural)約71%為複音織體、約17%為主音織體、約13%為同時有主音織體及複音織體;對應結果,音樂上的織度與舞蹈的人數編排並無直接關係,音樂與舞蹈的織度與此樂段欲表現的內容聲響結構及視覺豐富度有關。結構的(structural),約83%音樂的結構與舞蹈有明顯對應,約8%未有舞蹈呈現,約8%音樂的結構與舞蹈無對應,舞蹈呈現劇情式動作。音質的 (qualitative),音域中音出現上行對應到跳躍或往上之動作,音色與舞蹈動作大多相配合;而協和音程的旋律對應協和之舞蹈動作,不協和音程對應角色的情緒轉變或不協調之動作;銳度/圓滑的部分相對應,斷音對應輕盈舞步、圓滑對應連續且流暢的動作。擬音的(mimetic),在此齣作品中第十三段中器樂模仿魔鐘的鐘聲。二、外在關係:原型的(archetypal),可見到音樂與舞蹈在整部作品中皆試圖表現「善與惡」這個原型概念。情緒的/心理的(emotional/psychological),17%無角色出現,79%音樂與舞蹈明顯符應劇中角色的情緒。4%音樂與舞蹈無明顯符應劇中角色的情緒。敘事的(narrative)的部分與前兩項結論重覆。本研究最後提出四項建議,提供未來相關研究參考。Item 都是自戀惹的禍?當精神分析遇見《鋼琴教師》(2019) 林欣儀; Lin, Sin-Yi本論文目標以精神分析觀點解讀奧地利作家艾芙烈.葉利尼克的小說《鋼琴教師》並以「自戀」為研究主題。在小說中,葉利尼克處理了許多重要的議題,例如:母女關係、施受虐、自殘等等。然而,本文主張「自戀」實為小說中貫串所有議題的主要核心。本研究試圖藉由佛洛伊德、科胡特、科恩伯格的觀點分析小說中的自戀現象。 本論文共分三章。第一章探究精神分析脈絡中,自戀理論的演化與轉變。首先,將由奧維德的納西瑟斯神話談起,以及其神話如何與當代精神分析的自戀議題產生連結。接著將聚焦於佛洛伊德「原初自戀」的概念,並探討「原初自戀」與「自我理想」、「良知」和「攻擊性/侵略性」之間的關係。進而闡明佛洛伊德對父母之愛的觀察,說明父母在自身的原初自戀影響之下將如何看待他們的子女。在原初自戀必然受到現實原則衝擊的框架之下,本文將探討「自我理想」與「良知」如何由原初自戀衍生而來又進而演變成超我的一部分,操控著人們的思想與行為。接著將深入檢視攻擊性、變態與自戀之關係。此外,我將闡述科胡特的「自戀忿怒」理論,「自戀忿怒」是人類最具毀滅性的一種攻擊力,它是由「自戀創傷」所引起並促使個體展開報復的心理反應。最後將以科恩伯格的觀點去討論妒忌心理、自戀與攻擊性的關係。 第二章追溯主角艾莉卡的個案歷史進而分析其生命歷程中的重要事件。藉由佛洛伊德對自我理想與良知的主張分析小說中的母女關係。首先,從佛洛伊德對父母之愛的觀察可說明艾莉卡的母親是如何看待艾莉卡。而母親如何極盡所能地「打造」與形塑艾莉卡的自戀人格。透過研究母親的超我結構來探討艾莉卡如何在母親的影響下受到「自我理想」與「良知」的控制。接著說明自我理想的幻滅如何引發艾莉卡的「自戀忿怒」,從而促使她對週遭的人展開報復。最後,將透過科恩伯格的理論解析艾莉卡自戀人格的忌妒心理與此心理作用所引發的攻擊性。 第三章透過社會文化的視角探討葉利尼克的性別立場與她對女性主義的態度。第一,本研究將小說《鋼琴教師》視為「反男性藝術家小說」並藉此分析葉利尼克如何對父權體系做出強烈抨擊。首先考察西方文學中藝術家小說的慣例與傳統,進而剖析《鋼琴教師》何以為「反男性藝術家小說」。葉利尼克模仿藝術家小說的形式但又同時顛覆所有藝術家小說的傳統並揭露此文類中的男性霸權。之後將援引維吉尼亞.吳爾芙在〈自己的房間〉中對西方文學史之研究與性別不平等的觀點,進而說明《鋼琴教師》中女性知識份子與女性作品缺席所代表的意義。最後利用佛洛伊德群體心理學的論述,分析葉利尼克筆下奧地利國家集體的自我理想以及此種集體自戀如何演變成一種集體的攻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