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洪偉豪"
Now showing 1 - 6 of 6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平溪地區的聚落發展與資源開發(1820-1969)(2012) 洪偉豪; Horng, Woei-Haur本研究以位於臺北盆地東側丘陵山地的平溪地區作為研究對象,借用清代土地拓墾之「租佃體系」作為思考方式,從資源本身的特性著手,進一步釐清資源的生產體系,討論從土地為主要資源開發的時期,進入到以煤礦為主要資源開發的時期後,當地聚落型態與社會組織的變遷。具體的研究目的有以下三點:瞭解平溪地區礦業興起前的聚落型態與社會組織;探討平溪地區煤礦資源的開採與經營運作的方式;探究平溪地區礦業興起後的聚落型態與社會組織。 原為平埔族金包里、大雞籠、毛少翁三社共管的平溪地區,嘉慶25年(1820)金協福墾號在獲得官方允許後,正式招漢佃入墾。在該拓墾制度下,除十分寮聚落因為收租公館所在,逐漸成為人口密度較高的聚落外,其餘地區大致呈現散村聚落的景觀。「永久佃作」的土地資源,使墾民能夠穩定於此地開墾;而原居地、姓氏血緣不同,且散居於各地的墾民,因為租佃體系的建立、宗祠公田的設置、廟宇的修築與祭典的舉辦,彼此間逐漸跨越姓氏血緣、原鄉地緣的界線,成為以在地地緣為認同基礎的在地居民。 擁有豐富煤礦資源的平溪地區,由於市場需求的增加,礦業活動於大正7年(1918)正式興起。但「本層煤西厚東薄、夾石層西薄東厚」的特色,使得平溪地區的礦業經營,產生區域差異:石底地區主要為臺陽公司直營管理的公司煤礦;十分寮、東勢格地區,則多為小資本合夥或獨立經營的個人煤礦。但整體而言,由於煤礦「不穩定」的特性,使得兩種生產體系都未能呈現穩定的狀態。為此,業主通常會透過地方建設的投入、祭典活動的舉辦、福利制度的施行,以穩固其生產體系之運作。 礦業興起後,在地居民逐漸由以農為主的維生方式,轉為農礦兼業的型態;此外,還有不少外來從礦人口進入。但不論是在地還是外來的礦工,除部分會固定於單一礦場之生產體系外,「流動」是礦工面對「不穩定」的生產活動時,最普遍的現象。「流動」的特色,也使得平溪地區的人群組成,仍是以原有的在地居民為主。聚落型態方面,在地居民農礦兼業的就業型態,使得平溪地區的散村聚落能夠維持。此外,隨著專業礦工的出現,礦場附近或是生活便利的地點,逐漸吸引人群聚集,如平溪地區的兩大集村聚落:菁桐、十分寮。社會組織方面,由在地居民組成的包工團隊,透過礦業生產過程中的利益爭取和利益共享,一同面對生產上的問題,甚至發展為不僅以煤礦生產為目的社會群體;而在地居民也透過信仰活動的投入與參與,祈求生活上的平安,人與人之間也能夠藉此聯繫交流。而外來人群則大多數依賴於礦場直營的生產組織,人群間主要是因生產活動而聯繫,一旦煤礦作為「資源」的條件出現變化,因煤礦生產而建立的業緣關係也將隨之瓦解,外來人群也將隨之離散。 總而言之,土地與煤礦因為資源性質的差異,而形成不同的聚落發展樣貌:土地屬於不可被取代、可更新且相對較穩定的資源,任何的生產與生活皆是在土地之上發生,因此就算生產的重要性不再,土地仍就提供了生活的基本空間,人群能夠以此為基礎,建立相對穩定的社會;相較於煤礦,可被取代、不可更新、不穩定性高的資源特性,一旦採掘完畢或者重要性降低,煤礦便不再具有任何價值,因開採活動而建立的生產體系也將跟著瓦解,賴以維生的人群也隨之解散。Item 氣候變遷下牡丹水庫集水區坡地災害評估(2023) 洪偉豪; Hong, Wei-Hao臺灣地區雨量豐沛,常造成山區崩塌,以致水庫淤積嚴重,無法有效儲存水資源,且當坡地災害發生,對於生命財產損失或環境破壞都相當嚴重。近年氣候變遷影響加劇,逐漸改變臺灣的降雨時空分布,水資源議題和用水安全也備受關注,因此坡地災害評估成為預防崩塌災害的重要工作。本研究應用地理資訊系統(GIS)技術,萃取內政部20公尺網格數值地形模型(DTM)資料獲取坡度、坡向、高程,開放街圖(OpenStreetMap, OSM)之距水系距離、距道路距離,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五萬分之一台灣區域地質圖」地質和地質敏感區,常態化差值植生指標(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 NDVI),搭配GrADS分析時雨量、降雨動能和等10個因子並搭配極端降雨指標進行相關研究。再以不安定指數計算其變異係數、標準差、權重,推論其中的關鍵因子。最後以現有崩塌資料,透過地理資訊系統進行風險區的繪製分析,再以接受者作業特徵曲線(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 ROC曲線)來計算模型準確率達 80%~90%,並以預報驗證方式進行多個指標的計算。研究結果發現,因子中影響程度最大者為NDVI,之後依序為、坡度、地質敏感區、地質、降雨動能、坡向、距道路距離、距河流距離、降雨強度、高程。利用不安定指數和風險評估概念建立基期坡地災害風險評估模型後,本研究利用動力降尺度WRF-HiRAM、WRF-MRI計算氣候變遷下基期和世紀末極端降雨發生的頻率和強度變化,進一步探討世紀末RCP8.5情境下(表示各國對於溫室氣體並無任何減量措施)極端降雨對牡丹集水區坡地災害風險的影響,此結果可供未來坡地管理及水土保持之參考。Item 海洋教育融入鄉土地理實察課程的行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15-03-01) 李其鴻; 柯佳伶; 洪偉豪; 陳國川Item 海洋教育融入鄉土地理實察課程的行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 2015-03-??) 李其鴻; 柯佳伶; 洪偉豪; 陳國川; Qi-Hong Lee; Jia-Ling Ke; Woei-Haur Horng; Kuo-Chuan Chen現行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中,海洋教育雖為七項重大議題之一,惟國內中小學學生普遍缺乏海洋素養。因此,本研究企圖透過地理實察,塑造海洋教育課程綱要中,較不易完成的「親海」教學情境。藉由連續三年舉辦海岸實察工作坊,以九年級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實施海洋教育課程,同時觀察學生表現與歸納學生回饋,從而調整教學設計,建構可行的教學模式。研究發現,地理實察的實踐確能使學生達成海洋教育的能力指標,激發愛護鄉土的情操。此外,本研究從課程的實施及調整過程中發現,當教師減少講授、並引導學生自行完成實察活動與報告,將使學生的收穫較為豐碩。本研究認為,透過增加學生實作,不僅達到活化教學與有效教學之效益,提高學生的能力,亦使社會學習領域課程更加貼近實際生活。Item 礦業活動與聚落發展─以新北市平溪區為個案研究(2012/04/14-15) 洪偉豪; 陳國川Item 臺灣地名辭書.卷廿五.連江縣(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2014-09-01) 陳國川; 楊雅心; 洪偉豪; 林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