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葉乃靜"
Now showing 1 - 11 of 11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From the Viewpoints of People’s Need of Information and Social Activities to Discuss the Difference and Similarity between Public Library and Internet(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研究所, 2009-10-??) 葉乃靜本文旨在探討公共圖書館與網路服務的異同,尤其關注web 2.0 網站。基於網路的受歡迎,引發作者試圖由網路服務尋找對公共圖書館服務之啟發動機。本文採用比較研究法的精神,了解公共圖書館與網路服務的差異,再找出可 能對提升公共圖書館服務的歡迎度有助益的策略建議。本文進行比較研究的基礎如下:日常生活的特徵、民眾對資訊和社會互動的基礎、公共圖書館與網路提供之資 源的類型。文末建議,公共圖書館可以審視讀者認知的資訊,及其如何被應用於日常生活,再由此思考公共圖書館的可行作法。Item 創新科技資訊領先使用者資訊行為上的社會資本角色(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研究所, 2010-10-??) 葉乃靜本研究以臺灣癮科技網站使用者為研究對象,試圖了解網路將社交與資訊尋求結合的狀況下,使用者滿足這兩種需求時的交互作用狀況。本研究先以癮科技部落格上發文和回文數量最多的前三十位使用者為受訪目標對象,並於臺灣最大的論壇PTT 徵求受訪者,最後共邀請二十位使用者進行深度訪談。研究發現,創新科技資訊領先使用者扮演「資訊廚師」的角色,透過國外原廠網站,掌握快、新、準的資訊;受訪者線上和線下社會網絡的流動並不普遍;對受訪者而言,資訊管道間是「互補」不是「取代」;受訪者之資訊行為與社會網絡互動是相互交融;影響使用者線上網友能否結為好友的原因有,個性、對朋友的定義、平台屬性、分享訊息的目的和內容特質、共同的生活經驗。本研究的貢獻為整合資訊行為與社會網絡研究,由「群體」取代「個人」角度來了解資訊行為,發掘「人」作為資訊取得來源在資訊行為上的角色,並提出人們的網路使用不再以蒐尋資訊解決問題為主要目的、社會網絡中的弱連結在資訊支持上的功能、弱連結與社交支持和資訊支持等概念上的不可分割性、情感與訊息設計等議題與資訊行為的整合。此新研究取向對未來資訊行為的模式或理論提供方向。Item 大學生觀看線上影音節目之隨興休閒資訊行為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 2015-10-??) 葉乃靜; Nei-Ching Yeh資訊行為研究多著眼於工作情境,較少探討休閒娛樂之情境。因此,隨興休閒資訊行為研究相對缺乏。本研究以大學生為研究對象,探討他們在隨興休閒情境下觀看線上影音節目之資訊行為特徵,希望透過更全面的視角,檢視非明確目標導向的資訊行為,以獲得更深層的認識。本研究採用日誌法和深度訪談法蒐集實徵資料,參與者共計24 位,女性15 位,男性9 位。本研究採用紮根理論為資料分析取向,分析72 則日誌,24 份訪談稿。研究發現,我們可以以時間作為隨興休閒資訊行為的情境,由觀看前、觀看過程、觀看後三個階段分析資訊行為。觀看過程中,認知、情感和行為的交揉互動引發資訊需求和尋求行為。資訊行為延伸到觀看後並帶來認知上的改變。Item 建構有意義的遊戲化圖書館服務(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 2014-10-??) 葉乃靜; Nei-Ching Yeh近幾年,遊戲化(gamification)概念非常盛行,甚至被視為是接下來在各領域,例如行銷、教育和服務等,會被採用的重要理念,圖書館的服務也不例外。基於此,本文試圖在圖書資訊學領域中,說明此概念的定義、重要的元素、國外圖書館服務與資訊素養課程應用的案例,並主張為避免遊戲化變成單純的娛樂,以及真正透過遊戲化誘發內部動機,遊戲化應以使用者為中心,建置符合使用者情境脈絡的平台或應用程式,才能讓使用者在遊玩沈浸的過程中,學習體會事物。Item 影響指數:(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研究所, 2005-04-??) 葉乃靜; Nei-Ching Yeh本文說明影響指數的計偵二方式,理論假設和引發的爭議,例如影響指數的有效性,並闡述學術評鑑可能的幾項其他方案。臺灣近年來在學術評鑑上的趨勢是,以出版品是否刊載在SCI,SSCI等資料庫收錄的期刊,來衡量學者及一學門的學術成就和貢獻。圖書館員也將影響指數視為期刊品質的評估判準,並作為圖書館購買不同學門之期刊經費分配的依據。「被量化」的學術評鑑方法,就影響指數而言是有很大瑕疵的。因此,有結論呼籲,主管教育的政府或研究機構,及學術界應量,以影響指數做為評估期刊品質優劣的適當性,及可能被誤用的情況,沒有批判性的應用,其實是不妥當的。而且,國外愈來愈多的學術社群已放棄使用這樣的評鑑指標,主管學術評鑑單位是否也可以考量國外的新作法及改善方式,重新設計新的評鑑方式,學者也較能心服口服。Item 數位圖書館/博物館評鑑(國立臺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系, 1999-12-01) 吳美美; 林珊如; 黃慕萱; 葉乃靜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前,全世界進步中國家競以發展太空科技、生物科 技、建立美輪美奐的國家圖書館、發展虛擬化的數位圖書館/博物館來彰顯國力、 彰顯跨足新世紀的能力。在前述各項建設之先,必須先有詳細的藍圖規畫、模擬、 測試,以及預估成效。尤其系統開發的不同階段,需要進行適當的評估,例如, 系統設計之前的「需求評估」、系統雛形設計完成的「形成性評估」、以及系統 開發完成的「總結評估」,可以對系統開發的投資報酬作最有效的管理。本文說 明數位圖書館評鑑研究的重要、列舉世界重要數位圖書館計畫的評鑑研究、探討 數位圖書館評鑑研究的相關議題,提出一個系統評鑑的理論模式,最後是結論。Item 知識經濟發展的省思(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研究所, 2001-04-??) 葉乃靜; Nei-Ching Yen自從1990年聯合國提出「知識經濟」這個名詞後,全球折起一股知識經濟的熱潮,相關的論述、研究,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由此顯示社會大眾已逐漸體認到未來以知識為主的經濟型態,將主導社會的發展。然而,由這些論述中不難發現,多數人對知識經濟的認識仍不夠。因此,本文由知識經濟概念產生的源流談起,說明知識經濟發展的關動力,即創新思維與知識經濟的關係。最後,並對因應知識經濟時代來臨,社會應有的變革,例如教育改革,提出建議。Item 資訊商品化(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研究所, 1998-10-??) 葉乃靜; Nei-Ching YenTraditionally, public libraries provide services to public without fee, because one of their missions is to provide free access to information. Today, that mission seems imperiled. Many people insist that information is a valuable commodity, and users must pay for its fare use.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raise the issue of the information commodity and its effects on public libraries. Also, by the discussion of the functions and roles of public libraries, this paper intends to help public libraries in deciding their fee or free policy making.Item 資訊社會的迷思及其批判(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研究所, 1998-04-??) 賴鼎銘; 葉乃靜; Ting-Ming Lai; Nei-Ching YehInformation society is becoming the catchword in modern society. However, most of us are not really understand its real meaning, not even its problems. This article intends to clarify the various definitions of information society first, and then tries to bring to light and criticize the myth of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andthe critical issues (such as infoglut, info-rich and info-poor, and information commodity) along with it.Item 陸生與臺生互動情境中的資訊迴避行為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 2018-04-??) 葉乃靜; Nei-Ching Yeh資訊行為研究向來假設人們在日常不論工作或非工作的情境中,會產生資訊需求,也會尋求和使用資訊以滿足需求。然而,迴避、忽視和否定資訊,是人們行為中常見的現象,但相關的研究並不多,而且多著眼於心理面向,尚未有研究由社會觀點分析。因此,本研究聚焦在陸生與臺生互動情境中的資訊迴避行為,並由社會觀點探討,包括世界觀、社會規範、社會支持等概念。本研究採用深度訪談法,徵集15位在臺學習的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資料蒐集。資料分析採用紮根理論法,分析陸生與臺生互動情境中的資訊迴避現象、資訊迴避原因、影響資訊迴避因素、資訊迴避結果等段落。本研究的貢獻主要是以社會面向探討人們的資訊迴避行為,剖析人際互動中的資訊迴避現象。研究結論建議圖書館提供多元文化館藏,或以真人圖書館服務方式,創造對話交流的空間,開啟讀者另類思維,社會規範將可能鬆綁,世界觀可能改變,價值觀重塑後可能消除資訊迴避現象。Item 雲門舞集觀眾舞蹈欣賞之隱性知識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 2016-10-??) 廖嘉河; 賴鼎銘; 葉乃靜; Jia-He Liau, Ting-Ming Lai, Nei-Chang Yeh就像大多數的藝術欣賞能力,我們並非天生就具有欣賞舞蹈的能力,而是多少需要靠後天的培養。一般未接受過舞蹈教育或訓練的民眾對於舞蹈的認識除了實際的觀賞經驗外,還來自於生活中所接觸的各式各樣資訊,包含文字、影音或是人際間的交流。Polanyi 將人類的知識分成兩種:可以用文字記錄的稱為外顯知識,而無法靠文字記錄,並且存在於實踐行動中的知識,則稱為隱性知識。坊間有關舞蹈欣賞的書籍大多從外顯知識的面向去教導民眾認識舞蹈;相對來說,較少從內隱的隱性知識來說明舞蹈欣賞的歷程。因此,本研究想要探討一般未受過舞蹈相關教育的雲門舞集觀眾,在欣賞過程中如何理解舞蹈,並且如何培養這些相關的隱性知識。本研究採用質化方式,針對15 位未受過舞蹈教育或訓練的雲門舞集觀眾進行訪談後,歸納出舞蹈欣賞歷程的架構,將欣賞歷程分成看演出之前、看演出的當下、和看完演出之後等三個階段。研究發現雲門觀眾在理解舞蹈時所展現出的隱性知識分別是:「(意義的)解讀」、「情感(的共鳴)」、「(經驗的)串連」和「(個人的)衍申」。事實上觀眾在看演出之前就已經在從事許多與培養舞蹈欣賞能力相關的活動,這些相關活動會累積在個人經驗中,等到真正看演出時就有助於解讀、情感、串連等三種隱性知識的展現。看完演出之後,觀眾或是從事與舞蹈相關的活動或是展現衍生的隱性知識,最後這些經驗再回饋到個人身上,關於舞蹈欣賞的隱性知識於是又再加深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