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蔡惠玲"
Now showing 1 - 3 of 3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罕見疾患的家庭壓力因應與需求-以高雄市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3-02-??) 鄭芬蘭; 蔡孟芬; 蔡惠玲; Fin-Land Cheng; Meng-Fan Tsai; Agnes Huei-Ling Tsai本研究採質性研究,進行半結構訪談,以設籍於高雄市,且領有罕病身心障礙手冊及其家人為對象,共21個罕病家庭36人完成訪談,旨在探討罕見疾病家庭的壓力因應與需求。研究過程,研究團隊維持中立並遵守研究倫理,以維護受訪者權益與確保訪談資料的真實性。資料分析依序進行編碼、概念化、建構類別、信度分析與效度檢核等,獲致研究的重要結論包括:首先,罕病家庭最大壓力來自照護患者,期望社福制度放寬照護限制,並提供臨時托育的喘息服務。其次,影響家庭生態系統,如生育計畫、經濟平衡與家人關係,若家庭成員能夠互相扶持與共同分擔,不僅可以維繫家庭和諧,亦能共同解決問題。第三,適當的社會比較有助於罕病家庭的壓力紓解,若能透過媒體報導,增進社會大眾的瞭解程度,應有助於罕病家庭建立正向的社會互動。第四,罕見疾病的異質性高、診療不易,常伴隨復健需求,故罕病家庭期待得到更好的醫療服務品質,希望政府鼓勵專業研發來提升醫療效果,並在診治過程受到尊重。另外,期望在教育、就業與安養,能獲得整合服務,並呼籲政府「建立有尊嚴的照護制度」。總之,罕病家庭亟需社會大眾、社會福利、醫療與教育等單位及政策規劃者的深層同理與關懷,妥善規劃罕病家庭支持系統並能提供整合性的安置服務,應是最迫切需求。Item 華語語音數位學習網站設計─以英語母語者為對象(2005-12-18) 蔡惠玲; 曾金金Item 「要」的多義性解釋與教學語法(2009) 蔡惠玲; Hui-ling TS'ai本文從認知語言學、語義學、語用學的角度對現代漢語「要」多義性展開深入的研究,著重探討現代漢語「要」的認知過程、詞義衍生的動因、以及詞義的理解等問題。研究中透過口語語料的分析,驗證了「要」的基本語義經歷了決策認知過程「感知」、「判斷」、「選擇」三個階段而衍生原型語義─“決定”,而原型語義“決定”也透過隱喻、轉喻、語用推理認知機制進一步發展出更多不同的語義。 本文另一方面也著重分析「要」的偏誤類型和「要」的教學排序。「要」的偏誤分析依據James(1998)從語言形式所提出的偏誤類型來分類;而「要」的教學排序則是建立在鄧(1997-2003)對外漢語教學語法的理論框架和方法學的基礎上。最後根據「要」的教學排序以及「要」的多義性分析結果,檢視三套教材,提出「要」在教材中的編寫與教學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