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譚寧君"
Now showing 1 - 5 of 5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以分段方式降低任務複雜度對專家與生手閱讀幾何證明的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1-11-??) 左台益; 呂鳳琳; 曾世綺; 吳慧敏; 陳明璋; 譚寧君; Tai-Yih Tso; Feng-Lin Lu; Shyh-Chii Tzeng; Huei-MinWu; Ming-Jang Chen; Ning-Chun Tan本研究旨在探討將一個複雜的幾何證明用分段方式呈現,以降低任務的複雜度對專家與生手在認知負荷感受與閱讀理解之影響。依據數學結構及Duval(1998)的推理資訊組織層次將幾何證明分成分段與未分段兩種文本方式呈現,並將專家(亦即,28 位準中學數學教師和21 位中學數學教師)與生手(66 位八年級學生)隨機分派於不同呈現方式的組別中,以瞭解其認知負荷感受與閱讀理解的情形。研究結果顯示:(1)不論是對專家或對生手而言,證明文本以分段方式呈現,有助於提高其閱讀意願以及降低其閱讀證明時的困難度和所花費的心力,但對他們在閱讀理解的表現上,則未造成顯著差異。(2)不論證明文本以分段或未分段呈現,專家的閱讀意願與信心指數皆顯著高於生手,而其閱讀證明時的困難度和所花費的心力則顯著低於生手;且專家的閱讀理解表現也顯著優於生手。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對幾何證明的後續研究與教學提出可能的教學策略與建議,以做為學術研究與教學實務工作者參考之用。Item 以分段方式降低任務複雜度對專家與生手閱讀幾何證明的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1-11-??) 左台益; 呂鳳琳; 曾世綺; 吳慧敏; 陳明璋; 譚寧君; Tai-Yih Tso; Feng-Lin Lu; Shyh-Chii Tzeng; Huei-MinWu; Ming-Jang Chen; Ning-Chun Tan本研究旨在探討將一個複雜的幾何證明用分段方式呈現,以降低任務的複雜度對專家與生手在認知負荷感受與閱讀理解之影響。依據數學結構及Duval(1998)的推理資訊組織層次將幾何證明分成分段與未分段兩種文本方式呈現,並將專家(亦即,28 位準中學數學教師和21 位中學數學教師)與生手(66 位八年級學生)隨機分派於不同呈現方式的組別中,以瞭解其認知負荷感受與閱讀理解的情形。研究結果顯示:(1)不論是對專家或對生手而言,證明文本以分段方式呈現,有助於提高其閱讀意願以及降低其閱讀證明時的困難度和所花費的心力,但對他們在閱讀理解的表現上,則未造成顯著差異。(2)不論證明文本以分段或未分段呈現,專家的閱讀意願與信心指數皆顯著高於生手,而其閱讀證明時的困難度和所花費的心力則顯著低於生手;且專家的閱讀理解表現也顯著優於生手。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對幾何證明的後續研究與教學提出可能的教學策略與建議,以做為學術研究與教學實務工作者參考之用。Item 以工作範例學習平行四邊形面積: 後設認知問題對學習的影響(台灣數學教育學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共同發行, 2014-04-??) 黃佑家; 吳慧敏; 黃暉娟; 譚寧君; 曾世綺; 曾建銘; You-Jia Huang; Huei-Min Wu; Hui-Chuan Huang; Ning-Chun Tan; Shyh-Chii Tzeng; Chien-Ming Cheng本研究目的旨在探討在平行四邊形的工作範例中,有無加入後設認知問題對不同能力學生的學習成效、學習時間、認知負荷的影響。本研究採2 × 2實驗研究法,自變項為「工作範例模式」(「後設認知組」和「對照組」)和「能力」(高、低)。受試者為86位國小五年級學生,依期中考數學成績分為高、低能力群,並以隨機方式分派至實驗組別。結果顯示,整體而言,後設認知問題會增加整體的學習時間,但這差異主要來自教材設計的系統性時間差異,後設認知問題沒有顯著影響高能力群的學習成效和認知負荷,但會降低他們的信心和意願;但對低能力群學生,在工作範例中加入後設認知問題顯著地增加他們在學習階段的負向認知負荷感和學習時間,但並沒有因此而提昇學習成效,也降低他們的信心和意願。Item 工作範例之教學順序對學生學習成效與認知負荷影響之研究--以面積覆蓋活動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 2013-10-??) 許文清; 吳慧敏; 譚寧君; 楊凱翔; Wen-Chin Hsu, Huei-Min Wu, Ning-Chun Tan, Kai-Hsiang Yang本研究以認知負荷的觀點,探討不同教學順序之工作範例對「學習成效」與「認知負荷」的影響,其中教學順序方式包括「先看範例再練習( W-P)」及「先自己解題再看範例( P-W)」兩種。本研究採實驗研究法,研究的教材內容為國小幾何教材中之面積覆蓋。教材依認知負荷理論的教學設計原則設計,特別是工作範例原則。研究對象為國小四年級 104 名學生,將其隨機分配為「先看範例再練習組」與「先自己解題再看範例組」。研究工具包含兩節數位教材及認知負荷量表。實驗過程是先進行前測,再將學生分兩組學習兩節的數位教材課程,一週後進行後測,再隔一週進行延後測,在學習活動後及測驗階段後均進行認知負荷的問卷調查。研究結果發現如下:一、後測及延後測時, P-W 組的學習成效顯著優於 W-P 組。二、在認知負荷之花費心力面向,P-W 組在數位教材第一節及延後測時與 W-P 組有顯著差異,且 P-W 組花費心力多於 W-P 組。三、在面積覆蓋題型中,被覆蓋物是方形的通過率高於三角形:覆蓋物以 4 平方公分正方形通過率最高, 0.5 平方公分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最困難。Item 拆、猜、看--尋找正方體十一個展開圖策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 2014-03-??) 梁立鑑; 譚寧君; 楊凱翔; Li-chien Liang, Ning-Chun Tan, and Kai-Hsiang Yang本研究是一個「尋找正方體展開圖課程」的前導研究,旨在透過個案觀察,以期能發現學生在尋找展開圖時可能遭遇的困難或可能有的解題策略,用以提供將來發展以「學生中心」的正方體展開圖的課程時更完整的設計。個案是一名國中七年級的學生,數學成績屬於班上中上,也就是前10%左右。最後發現,尋找正方體展開圖的策略恰為拆、猜、看三種策略,也就是可以直接拆開一個盒子來找展開圖、或是先猜猜看可能展開圖的樣子,再試試看能不能拼成一個盒子,或是拆開盒子的上方正方形來觀察可能拆出的樣貌,再做展開圖。這些策略可供想要發展以學生中心課程設計的教師做課程設計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