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趙欣燕"
Now showing 1 - 1 of 1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台灣蝴蝶蘭產業生產型態之研究--以台南地區為例(2009) 趙欣燕台灣的蝴蝶蘭從高價趣味蘭藝到成為平價的外銷主力,追溯其發展歷程,我們看到台灣不一樣的農業,由下而上展現著業者特殊的生命力。本文主要以台南地區個案的深度訪談為例,從農業地理的工業化、農企業的概念探討台灣蝴蝶蘭產業深具工業生產體系的特性,以及空間分工的型態;再從業者生產型態的選擇,以社會資產與社會網絡的概念來探討不同規模的民間蘭園如何建構其生產優勢。 台灣早期趣味蘭藝時代蘭花價格高但多為家庭小規模栽培,位置分散全台各地,又以北中南的大都市最多,成員多為具有資訊取得能力的知識份子。當產業成形之後,台南地區因自然的氣溫與日照條件、土地成本與取得與交通等條件適宜,且配合早期蘭協組織發達、趣味者眾多;加上之後全台最大的農企業台糖公司、縣政府支持的專業生產園區在此,故自蝴蝶蘭商品化量產以來一直是台灣產量最大且蘭園數目最多的主要生產區。 台灣蝴蝶蘭產業商業化量產的緣起於台糖面臨轉型而投入研發,建立本土化溫室產業的發展與企業化生產管理模式,因而樹立台灣蝴蝶蘭產業標準化、工業化的生產模式。加上早期蝴蝶蘭趣味者投入的育種創新所累積的豐富種源、組培技術成熟、生產體系完整發達,使台灣的蝴蝶蘭成為具有品種與種苗生產方面優勢之高價值精緻花卉產業。歸納台糖對台灣蝴蝶蘭產業的影響與示範作用包括:建構台灣工業化量產的設施環境,帶動專業化生產;使民間趣味蘭園面臨轉型或升級;帶動衛星蘭園的發展;打開台灣蝴蝶蘭的知名度,帶動海外市場的成長;以及將產業鏈延伸到美、加等國,形成「台灣育種、育苗,海外市場催花銷售」的產銷體系空間的再結構。 生產型態如台糖的公司型蘭園,因為屬於資本充裕的大型農企業公司,可採行垂直整合的生產方式,靠大規模的生產設施與設備,獨力一貫化生產。然而台灣多數的蘭園規模以中小型為主,為避免風險並以專業化提高產量,便如同台灣的中小企業,倚靠垂直分工的生產體系以建構起蝴蝶蘭產業完整的生產鏈。台灣蝴蝶蘭產業在空間分工上可見到以下特徵: 1.中游階段育苗型的蘭園以台南地區分布最多,因為外銷量最大,而外銷產品以苗株為主。 2.上游組培業與利用山地低溫的下游催花場以嘉義地區最發達。催花後的開花株以內銷為主,故在台南、嘉義之間容易見到產業的空間分工與交互作用。 此外本研究發現台南地區中小規模的家族式蘭園具有以下特徵: 1.信任關係優先:因產品是有生命的植物,分工後整合的效率與品質是生產組織競爭力的來源,常見業者間對技術和信用的信賴關係會凌駕空間距離的限制,上游組培階段尤其明顯。 2.進入路徑不同:資深業者從趣味時代發跡,他們原來活動的社會空間就比較大,因此靠早期的蘭協組織網絡為基礎累積豐富的人脈與專業技術知識。至於新進的年輕業者則多倚賴政府農會的輔導取得貸款資金及技術來源,以加入產銷班的方式運作,才能短時間內展開生產網絡。 3.「核心—衛星蘭園」的生產組織:多出現於外銷導向型蘭園,且呈現聚集 台南地區具有外銷優勢的核心蘭園,包括掌握專利品種研發優勢、與海外下游銷售通路兩種類型,因而成為附近衛星蘭園爭取育苗代工的合作對象。代工制度的穩定性是產品品質與生產組織是否具有競爭力的關鍵,故仍依賴彼此的信任關係。一般與民間蘭園的合作以口頭約定為主,所以幾乎都是靠長期合作累積的社會資本。 4.零售通路型蘭園多受限於規模或技術的有限性,且經營零售市場都需進入催花階段,故多數蘭園選擇到距離不遠的阿里山租溫室催花,甚至直接採購開花株。故此類業者的社會網絡都需擴張到嘉義地區。 5.產品多元差異化的市場:部分趣味者出身的資深業者,不走蝴蝶蘭苗低價大量外銷的方向,而走趣味化的小眾市場,以其掌握各種蘭花品種能力,進行跨屬育種繁殖栽培。以全力創新產品週期的蘭屬或品種,來獲取較高價的趣味蘭花市場的利潤。 6.產銷體系的重整:傳統貿易商的利潤空間萎縮,幾乎被具有與國外交流知識背景的蝴蝶蘭業者所取代。但業者為彈性採購以補足出貨量,也必須常到別的蘭園挑貨、並交流資訊。蘭園等於兼具生產、銷售、資訊交流節點(node)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