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陳姵君"
Now showing 1 - 3 of 3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3D列印溶液槽鑲嵌毛筆尖電噴灑/質譜法的開發與研究(2015) 陳姵君; Chen, Pei-Chun本研究基於紙片電噴灑(paper-spray)的原理,首度開發毛筆尖電噴灑技術,並以3D印表機印製可鑲嵌毛筆尖之溶液容槽,不僅可以穩定電噴灑現象,並可提供長時間質譜測量之用。這是利用棉線的毛細現象,將揮發性溶劑輸送至毛筆尖端處。在筆尖處施加高電壓,即可進行電噴灑。有別於傳統紙片電噴灑中使用的三角形濾紙,筆的尖端比三角形濾紙更尖銳,電噴灑效果更好。此外,毛筆尖不僅具有製作簡單、操作容易、可以長期使用、清洗方便等多項優點,而且設計新穎、便於攜帶、對於現場即時採樣(包括液體、粉末或固體表面等)也非常方便。3D樣品溶液槽是選用耐酸鹼材料的ABS樹脂(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溶液槽重量不及1克,製作成本也低於一百元。溶劑容槽的體積為1 mL,可連續滋潤筆尖約3小時以上。實驗發現,選用尼龍毛筆裁製的電噴灑筆尖的效果最好。推測其原因可能是尼龍纖維表面較平整光滑,可使樣品快速噴灑並離子化,使質譜儀瞬間可以接收到較多量的離子,有助於提高偵測的靈敏度。以亞甲基藍為測試樣品,偵測靈敏度可達2 ppb。同質譜條件之下,靈敏度較三角濾紙高出一個數量級以上。對於尿液及唾液檢體中藥物的檢測,皆可快速且準確的偵測出樣品的分子量。Item 哥德馬克《A小調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之作品研究與演奏詮釋(2018) 陳姵君; Chen, Pei-Chun歐洲音樂到了浪漫主義中晚期已發展到巔峰,華格納(Richard Wagner, 1813-1883) 開啟了後浪漫主義的潮流,將音樂和聲及織度發展到極致;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1833-1897) 在新舊交替之際,主張回歸古典主義;馬勒(Gustav Mahler, 1860-1911) 帶領調性音樂走向輝煌;與此同時,哥德馬克(Karl Goldmark, 1830-1915) 卻獨樹一格,將海頓、莫札特及貝多芬奉為圭臬,並保留祖國的民族特色,被視為代表奧匈帝國特色的音樂家。 本篇論文主要探討哥德馬克《A小調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Violin Concerto No. 1 in A Minor, Op. 28) 的演奏與詮釋,一共分為三個層面做研究。首先從作曲家的生平與作品著手,在瞭解其音樂與當時環境的關聯性後,再更進一步地研究《A小調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根據曲式、段落、樂句和音樂素材等層面進行分析,最後則以曲式分析為基礎,做演奏方法與演奏詮釋的討論。Item 青少年依附關係.自我認同.獨處能力與情緒調節之關係(2008) 陳姵君本研究旨在探討青少年依附關係、自我認同、獨處能力與情緒調節之關係,並針對(1)不同性別、與家人居住狀況、父母親教育程度在各研究變項的差異情形(2)自我認同是否在依附關係與情緒調節間具有中介角色(3)獨處能力是否在自我認同與情緒調節間具有調節角色進行檢驗。 本研究以台灣北區(基隆市、台北市、台北縣、桃園縣、新竹縣)之公私立國中1035名學生為受試對象,進行問卷調查。研究工具包含「父母依附量表」、「自我認同量表」、「獨處能力量表」及「情緒調節量表」等四部分。 本研究結果如下:不同性別的青少年在「自我認同」有顯著差異,與家人不同居住狀況的青少年在「依附關係」、「自我認同」、「獨處因應」、「情緒調節」有顯著差異,青少年不同的父親教育程度在「依附關係」、「自我認同」、「獨處能力」、「情緒調節」有顯著差異,青少年不同的母親教育程度在「依附關係」、「自我認同」、「獨處能力」、「情緒調節」有顯著差異。青少年的「自我認同」、「獨處能力」、「依附關係」與「情緒調節」彼此間有顯著正相關。青少年的「依附關係」、「自我認同」與「獨處能力」能顯著預測其「情緒調節」。「自我認同」在「依附關係」與「情緒調節」間是中介變項,「獨處能力」在「依附關係」與「情緒調節」間不具有中介作用。「獨處能力」在「自我認同」與「情緒調節」間是調節變項。 本研究發現青少年的依附關係會透過自我認同而間接影響情緒調節,獨處能力在自我認同與情緒調節間具有微調作用。根據本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具體建議,以作為教育人員、家長及未來研究者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