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陳思涵"
Now showing 1 - 5 of 5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一、新有機催化劑的設計與製備 二、L-脯胺酸衍生之有機催化劑在動力學分割反應之探討(2010) 陳思涵; Szu-Han Chen本論文共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為合成外消旋化合物5-(hydroxydiphenyl- methyl)-2-phenylpyrazolidin-3-one 42,並進行光學分割,成功接上對掌樟腦分子,利用管柱層析分離可得到(R)-form樟腦磺酸衍生物46,但無論使用酸性、鹼性或還原劑的方式,都無法順利將光學分割劑樟腦分子切割,無法得到高光學純度的(R)-form催化劑42。 第二部份為利用本實驗室所合成的L-脯胺酸衍生之有機催化劑,應用於不對稱共軛加成-脫去反應,以正戊醛166和allylic acetate 163作為起始物,篩選最佳有機催化劑、改變溶劑種類、添加劑效應、催化劑和正戊醛166的當量數、改變反應溫度、更換取代基,探討對產物產率和鏡像選擇性之影響,篩選出以20 mol%的催化劑和4當量正戊醛166,在-20 oC下以二甲苯為溶劑,且不須添加酸添加劑為最佳反應條件,當使用不同取代基之allylic acetate 168時,可得到產率26 ~ 40%,鏡像超越值高達98 ~ 99% ee;將起始物allylic acetate進行回收,可得到產率16 ~ 48%,鏡像超越值83 ~ 96% ee。由此結果,我們推測此反應是經由共軛加成-脫去反應來進行動力學分割,反應機構亦加以探討。Item 圖像編碼靜態版面與單一意義圖形符號動態版面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2021-12-??) 陳明聰; 陳芳宇; 陳思涵; Ming-Chung Chen, Fang-Yu Chen, Szu-Han Kay Chen輔助溝通系統使用者透過溝通版面上的符號來產生訊息,隨著溝通訊息量增加,如何讓使用者有效來使用溝通版面上的符號產生所要表達的訊息,一直是受到關注的議題。一般而言,利用拼音或字根輸入和單一意義圖形符號是最常見的兩種訊息產生方式,但前者需有讀寫能力,而後者需要大量符號可能造成找尋不易的問題,為了解決這些限制,圖像編碼方式成為另一種選項,只是其學習成效仍有待探討。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一般大學生在學習圖像編碼與單一意義圖形符號版面的學習成效。本研究採團體實驗研究中的等組前後測設計,並以兩個獨立樣本的 Mann-Whitney U 考驗進行統計考驗,共招募 32 名一般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隨機分配受試者至圖像編碼組與單一意義圖形符號。自變項為版面類型,分別為靜態的圖像編碼版面及動態的單一意義圖形符號版面;依變項為學習成效,分別為語詞和句子產生的正確率。研究結果指出,前測時,圖像編碼組在語詞層面和句子層面的輸入正確率均比單一意義圖形符號組差,但後測時,在語詞層面和句子層面的輸入正確率上,兩組並無顯著差異。Item 從參加促進者訓練談促進性溝通的爭議(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2016-12-??) 陳明聰; 陳思涵; Ming-Chung Chen; Szu-Han Kay Chen國際輔助溝通學會在 2014 年正式宣布不推薦在實務上應用促進性溝通,但仍有不少倡議者提倡此方法。筆者們藉參加美國雪城大學舉辦的促進者研習經驗,提出五點爭議並進行相關討論,這些爭議課題包括: FC 是輔助溝通或是指導方式、FC 訊息的可靠性、促進者的角色與功能、FC 的適用性、特殊教育服務可否納入 FC。Item 輔助溝通系統介入成果評量架構之探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2017-09-??) 陳明聰; 吳雅萍; 陳思涵; Ming-Chung Chen; Ya-Ping Wu; Szu-Han Kay Chen近來在國內特殊教育的研究與實務均重視輔助溝通系統的介入,然而輔助溝通系統介入成果的評量仍缺乏完整的評量架構。本文從溝通能力的觀點提出輔助溝通系統介入成果的評量架構。筆者將成果評量分成兩個向度,一是輔助溝通系統學習成果,強調溝通符號和設備操作的學習成果評量;一是輔助溝通系統應用成果,強調應用輔助溝通系統後對使用者溝通互動的改善成果。Item 銀髮族之動態繪本設計創作研究(2020) 陳思涵; Chen, Ssu-han繪本在人們童年時期扮演重要角色,隨著3C科技成長繪本發展為動態繪本,成為人人在個樣平台上皆可以觀賞的繪本,而動態繪本許多是兒童的教材與成人的心靈療癒小品,近幾年為銀髮族群所做的繪本逐漸盛行,但為銀髮族群所製作的動態繪本少之又少,繪本中也沒有較完整對年齡層的定義。而依據內政部2018年台灣人口調查,65歲以上人口已佔台灣總人口超過14%,台灣正式從高齡化社會進入高齡社會,為使銀髮族群能更快樂的邁向人生後半場而進行本創作。第二章文獻探討分為三節,先以認識繪本的發展與脈絡,在探討銀髮族與動態繪本相關文獻作為初步的文獻分析,後續第三章運用個案研究法中的結構式訪談與非參與觀察法對銀髮族群做深度的訪談及觀察,使創作更貼近銀髮族群的心理需求。最後結論,發現當代銀髮族懷念過去社會且對時代背景感到難忘,也因為銀髮族生活獨居佔多數,透過與共同年齡層及跨年齡層的社交圈交流能降低心靈孤極感;繪本能提升銀髮族生活多樣性與樂趣,拉近銀髮族群與科技以及新世代孩童的距離。本創作以:花草、時鐘、明暗對比等手法,完成《年年,黏黏》的紙本及動態繪本創作,呈現銀髮族生命故事,傳達其身心靈的正向思考。銀髮族群對於動態繪本給予正面回饋,動態繪本與繪本之間對銀髮族的差異僅在使用工具的不同,促進銀髮族群相互學習,加強銀髮族自我滿足與自主學習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