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陳怡君"
Now showing 1 - 20 of 31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內外部動機對台灣非營利組織工作滿意度影響之分析(2008) 陳怡君; Yichun ChenThis study aims to understand how motivation influences job satisfaction in religious and nonreligious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There are two nonprofits, the assembly of Presbyterian Church in Taiwan, a religious nonprofit, and Taipei Mental Rehabilitation Association, a non-religious nonprofit, participating in this study. A questionnaire on job satisfaction and motivation was designed and distributed to employees working in these two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Dimension of job satisfaction was composed of seven aspects of job satisfaction, including pay, supervision, fringe benefits, operating conditions, coworkers, nature of work, and communication while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motivation made up the dimension of motivation. As a result, non-monetary motivation, inclusive of enjoyment and challenge in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outward in extrinsic motivation, contributes more to the overall facets of job satisfaction in both religious and non-religious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However, pecuniary motivation, the compensation, also has a negative effect on job satisfaction of pay and fringe benefits. In addition, only in the aspect of job satisfaction of pay and nature of work does the type of nonprofits, namely the religious or non-religious type, make a difference. The main implication of this study may be that the homogeneous characteristic among different types of nonprofits in Taiwan is very high. Besides,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need to continually provide incentives for employees to keep high non-monetary motivation so as to raise job satisfaction which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for organizational context that improves competitiveness and efficiency.Item 利用計畫行為理論探討民眾之氣候友善飲食行為(2022) 陳怡君; Chen, Yi-Chun食物從生產者到消費者整個生產過程,存在著溫室氣體排放的問題,而不同的食物種類、加工方式、運送里程、包裝方式等因素,會導致不同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隨著全球暖化加劇,且對於人類日常生活造成影響,因而氣候變遷下的減緩與調適行為就日趨重要。人類飲食活動也應被視為是氣候變遷減緩與調適活動重要的一環,人類若能採行氣候友善飲食行為,應可減少為數可觀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本研究主要目的為探討民眾對於氣候變遷的認知及素養,以及其氣候友善飲食行為,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研究對象為台北市、新北市及高雄市民眾,欲比較這三個地區民眾在氣候友善飲食行為的異同。研究問卷共分為五個部分,分別是個人基本資料、氣候變遷素養、各類食物攝取量評估、選購食物的準則以及氣候友善飲食行為的行為意圖,並運用計畫行為理論,探討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道德義務四個構面與民眾氣候友善飲食行為之關係。本研究結果顯示:(1)民眾的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以及道德義務都會對行為意圖產生正面的影響,(2)其中主觀規範的影響性大於態度,態度的影響性大於知覺行為控制,(3)台北市、新北市及高雄市的變項參數路徑分析結果相似,(4)民眾的氣候素養並不會影響其態度以及行為意圖。另外,本研究同時分析探討民眾採行氣候友善飲食行為的主要阻礙因素為:食物選擇受限、資訊管道較少、價格高低、個性懶惰等。Item 台北市信義社區大學學員中途輟學因素及其續學意願之探究(2008) 陳怡君; I-Chun Chen論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台北市信義社區大學學員中途輟學因素,以及對於中輟學員續學意願現況的瞭解。本研究經由文獻探討發展出半結構式訪談問卷,再由信義社區大學中輟學習學員名單中採取立意抽樣進行訪談,最後提出建議以供信義社區大學和其他社區大學輔導與招生之參考,並供國內相關研究之參考。茲將研究目的、研究結論與建議分述如下: 壹、研究目的一、瞭解中輟學員參與學習的情形。 二、探究造成學員中途輟學的心路歷程。 三、瞭解中途輟學學員之續學意願。 四、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作為社區大學設計課程及教學等相關問題的參考。 貳、研究結論 一、學員的學習動機不同,但以「對課程感興趣」較多。 二、輟學的因素多元,但以「工作因素」最為普遍。 三、面臨學習衝突與阻礙時學員的處理方式多是自行評估與處理,甚少主動 向社區大學行政人員或教師尋求協助。 四、正向的學習經歷對有助於相同課程的繼續學習。 五、續學行動的落實端視學習阻礙排除的難易度。 六、續學場域的選擇以社區大學為主。 參、建議 一、增設網路部落格教學 二、增設助理教學指導員 三、課程介紹中詳列學生的先備知識 關鍵字:社區大學、中途輟學、續學意願Item 台北縣市幼小教師與大班家長對幼小銜接之看法與作法(2005) 陳怡君; Yi-Chun Chen本研究主要探討幼小銜接相關人員對幼小銜接之看法與作法,以半結構式訪談法進行,研究對象包括台北縣市8位幼稚園大班老師、8位幼稚園大班家長與6位小學一年級老師。研究結果如下: 一、 最受幼小銜接相關人員關注的銜接議題為「注音符號學習」與「生活適應」。 二、 大班老師、小一老師與大班家長單方面進行的幼小銜接策略方面: (一) 大班老師與大班家長對於大班幼兒在銜接過程中對於上小學與銜接活動的知覺與感受瞭解較小一老師來的多。 (二) 幼小老師與大班家長皆各自在自己所屬的場所內進行「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的銜接工作。 三、 大班老師、小一老師與大班家長合作進行的銜接策略方面: (一) 經常透過大班幼兒為媒介來瞭解學校與家庭的銜接活動情形 (二) 跨場所關係人間雙向互動的部分,較少被使用;特別是「跨階段」的大班家長與小一老師間的交流,機會更少。 四、 大班老師、小一老師與大班家長彼此交流的方式方面: (一) 幼小教師多透過直接溝通的方式與家長作銜接相關議題的討論。 (二) 幼小教師與大班家長在「跨階段」間的交流互動部分則不如「跨場所」間的交流來的直接。 五、 大班老師、小一老師與大班家長對彼此銜接相關事宜的瞭解:受訪者對於其他關係人的看法與作法有瞭解,但這樣的瞭解並不完全與該關係人之實際看法與作法相同。根據訪談資料顯示可能原因是缺少交流的機會,或多透過間接的方式取得相關資訊。 六、 大班老師、小一老師與大班家長對彼此與所進行活動的觀感方面: (一) 大班家長對於小一老師注音符號教學方面的感受最為負向,顯出大班家長對小一老師的注音教學的質疑與不信任。 (二) 幼小老師對於大班家長所進行的活動,有超過50%者表示感到陌生、無感受或負向感受,此現象無助於幼小銜接工作的進行。 (三) 大班老師與大班家長質疑教育單位對公私立幼稚園教導注音符號的態度不一。 七、 大班老師、小一老師與大班家長對權力平衡狀況的看法:幼小階段教師對於彼此權力關係的認定與實際作法有差異,小一老師認為彼此間屬「合作關係」,但大班老師的看法則傾向「主客關係」。 八、 影響銜接活動選擇與進行之因素:幼小銜接人員在選擇銜接策略時,可能受到不同外在環境、價值觀、社會趨勢以及個人之教育觀點所影響。 最後,本研究運用生態系統理論與經驗連續觀這兩個概念來剖析研究結果,更清楚瞭解到目前不同場所間進行銜接工作的人、事、物的運作狀況與如何相互影響,並依此提出建議以作為日後國內相關人員與機構推動銜接工作之參考。Item 台灣高中生對文化學習納入英語教學觀感之問卷調查研究(2011) 陳怡君; Yi-Jiun Chen由於文化和語言息息相關,在語言學習的過程中,文化學習也是重要的一環。然而,關於學生對語言學習中文化學習的看法之研究卻相當罕見,尤其在台灣文獻中更是屈指可數。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台灣高中生對文化學習的看法。本研究主要涵蓋三部份:(一)對文化及英文學習的看法、(二)英文課堂中的文化教學、(三)文化教學的偏好。此外,本研究也探討學生的背景因素與他們看法的關聯性。 在2010年六月,本研究之問卷發放給約1050名台灣高中生填寫。結果顯示,高中生普遍對文化學習感興趣、已意識到語言和文化的關聯性,且相信對文化的了解能夠幫助他們學習英文。大致上,他們對英文老師的文化教學感到滿意,但卻對英文課本上的文化內容感到不滿,這或許也導致他們對現階段英文課堂上的文化教學興趣較低。關於英語課堂上的文化教學,學生最喜愛的教材是影片、歌曲及圖片,而最喜歡的活動是遊戲及與外國人互動。與生活方式有關的議題是他們最感興趣的文化學習內容,而是非題/選擇題則是最受歡迎的評量方式。學生也指出,在英語課堂上,非英語系國家的文化也應被同等重視與討論。此外,本研究也發現,學生的性別、英文程度、與英語媒體/外國文化的接觸以及未來目標皆會影響他們對文化學習的看法。相較之下,學生的年級及就讀類組與他們對文化學習的看法則較無關聯。 在教學方面,本研究建議,教師應該要了解學生對文化學習的看法及學生的個人背景,才能進行成功的文化教學。最後,作者也針對研究結果提出了對於高中英文教材編寫及相關學術研究的建議。Item 國中學生對於線上英語廣泛閱讀之看法:以台東縣一所國中為例(2019) 陳怡君; Chen, I-Chun本研究為一個案研究,旨在研究英語線上廣泛閱讀課程以及分級讀本對於偏遠地區國中學生之學習態度、英語閱讀理解能力之影響。研究對象為來自東台灣偏遠地區的二十五位七年級國中學生。本研究為期十二週,學生們每週在電腦教室閱讀三至四堂課,共大約一百二十分鐘的時間。此外,研究者鼓勵學生們可於課餘的額外時間繼續進行英語線上廣泛閱讀課程。在此十二週的課程中,學生們在前兩週的時間摸索電腦、線上閱讀介面功能,以及找尋適合自己閱讀的書籍。本研究所蒐集的資料包含線上閱讀紀錄、學生閱讀札記、學生閱讀回饋單、深入訪談以及教師觀察。學生們閱讀完喜愛的書籍後,在閱讀札記上寫下故事內容或自己的感想。 研究結果顯示英語線上廣泛閱讀課程確實對於偏遠地區國中學生有著正面的影響。大部分的學生表示,他們對於在閱讀英語文章時,不再感到害怕、困惑。此外,有些學生表示,英語線上廣泛閱讀課程像是一本百科全書,一邊閱讀,一邊學習新知識。本研究中的二十五位學生身處地緣偏僻,學習資源、師資困乏的地方,很少有機會接觸到英語使用的環境。英語線上廣泛閱讀課程對於這二十五位學生來說,是個嶄新的學習經驗,有別於傳統文法的教學。本研究建議,偏遠地區教師可採用英語線上廣泛閱讀課程納於正式課程當中,提升學生學習英語的動機,並鼓勵學生多閱讀英語書籍。Item 圖文傳播教學活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 2004-03-??) 郭明哲; 陳怡君Item 基於改良式時序動作提名生成網路之即時動作偵測(2022) 陳怡君; Chen, Yi-Chun大多數的動作辨識(Action Recognition)方法在應用於連續動作辨識時,會有不穩定的預測,這是因為該些方法大都利用只有單一動作的短視頻(Short Video Clip)去訓練,如果輸入是連續讀入的即時影像時,由於無法取樣到動作開始與結束的幀,造成輸入模型的影像序列與訓練資訊大相逕庭,造成辨識的錯誤。為解決上述問題,本論文提出一即時動作偵測(Online Action Detection)方法,在串流影像當中找出動作的開始與結束,作法是先以Inflated 3D ConvNet (I3D)提取出RGB及Optical Flow影像的特徵,再利用Boundary Sensitive Network (BSN)中的Temporal Evaluation Module (TEM)模組,來找出動作開始、動作結束的機率。此外,本文改良了傳統BSN,使其從離線運行轉變成可以即時運行來找出開始與結束的機率,以得到目標動作較有可能發生的區間。在動作開始後,本文應用動態取樣方法來獲得有效樣本並送入I3D以進行動作識別。實驗結果顯示,所提出的方法可以更好地處理各種連續時間的目標動作影片,提高串流影片中動作辨識的準確度。Item 學術研究合作行為之探討: 以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為例(2015) 陳怡君; Chen, Yi-Chun學科合作如同拼圖般,需不斷地拼湊著學科領域的完整性,與連結其他學科之間相關的延伸性。在研究過程中,合作是不斷地在尋找可拼湊的區塊,如何將已知與未知的研究,透過多元的知識領域區塊做有效的串連與延伸。以落實學科研究發展的可行性,來擴大學科領域之間的研究版圖,或發掘學科本身的核心區塊,以整合學術領域之間完整的架構。如何去尋找、拼湊合作研究區塊的可能性?是須集結各類門專業知識,來擴充與探究學術研究的完整性。 研究合作不僅是極為專業的知識連結,亦是一連串跨領域研究結合的可能性。但同時交錯著各種不確定的要素、與他人之間的互動行為、環境與資源之間分配等,摻雜著各種複雜的因素,直接或間接微妙影響著整體研究合作的過程與發展。 研究人員在尋找與發展合作研究關係之際,即是一連串的行為模式。研究人員如何貫穿學術合作之間的各種可能性?以如何尋求與建立合作之管道?在合作過程中如何達成研究共識?以探討合作研究進行之際,各項行為因素之影響。 本研究為學術研究合作行為之探討,以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之研究人員為例。本研究採用半結構式訪談法,深度訪談對象為十四名研究人員,分別為特聘研究員、研究員、副研究員、助研究員,為本研究之訪談對象。主要探討的面向,以參照文獻探討為主軸,將歸納為兩部分:一、探討影響合作研究的各項因素、二、了解合作研究的各種溝通管道,以具體呈現本研究探討影響合作研究之行為面向。 合作研究的因素:(一)合作研究關係的建立、(二)影響合作研究關係發展的條件、(三)尋找適的合合作夥伴要素、(四)合作過的夥伴繼續合作的原因、(五)合作人員的多寡對研究影響的因素、(六)個人特質影響合作研究進展的要素、(七) 研究人員在意的因素、(八)研究經驗與網絡關係影響合作的要素,由八項研究的合作層面,依序歸納為二十二種影響合作研究的因素。影響因素為:1.互補性、2. 態度、3. 研究目標、4.興趣、5.人格特質、6.研究成果、7.愉快、8. 研討會交流、9.能力、10.文獻、11.朋友、同事或推薦、12.學習、13.互信、14.品質、15. 經費、16. 時間安排、17.口碑、18.安全性、19.政策、20.師生或直屬關係、21.訪問、22.網路搜尋。 合作研究的各種溝通管道:(一) 合作研究知識的認知與結合、(二)合作研究溝通模式的轉變,由兩項研究溝通的層面,依序歸納九種溝通介面的方式。溝通方式為:1.E-mail、2.當面溝通與當場特殊儀器操作學習、3.打電話、4.Skype、5.Facebook、6.LINE、7. WebEx、8.ResearchGate、9.Dropbox。Item 布拉姆斯《韓德爾主題變奏曲與賦格》之詮釋報告(2006) 陳怡君; I-Chun Chen本論文藉由透過旋律、節奏、和聲、聲響效果與彈奏法之研究,瞭解布拉姆斯《韓德爾主題變奏曲與賦格》之結構與音樂特質。進而深入地分析、探討與研究此曲之詮釋及與其他相關變奏曲之比較。 本論文共分為五章,第一章-緒論,包括研究動機、目的、方法與範圍,以及使用之版本與譜例介紹;第二章-布拉姆斯鋼琴變奏曲概論,簡介布拉姆斯的鋼琴作品、布拉姆斯變奏曲之創作理念及布拉姆斯的鋼琴變奏曲;第三章-《韓德爾主題變奏曲與賦格》概論,介紹此曲之創作背景並分析此曲主題之來源-韓德爾《曲調與變奏》;第四章-《韓德爾主題變奏曲與賦格》之分析與詮釋,以樂曲分析及樂曲詮釋為方向,研究此曲各變奏在旋律、節奏、和聲及聲響效果上之運用,提出筆者個人之詮釋要點,並與其他相關變奏曲相互比較。第五章-結論,統整此曲各變奏在拍號、調性、建議速度、觸鍵、風格個性、樂曲架構、寫作手法、力度、踏板使用上之各項特色。Item 幼兒園中受忽視與受爭議幼兒的社會能力探討(2007) 陳怡君; Yi-Chun Chen摘要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幼兒園中受忽視幼兒與受爭議幼兒的社會能力現況與相關影響因素。針對台北市五所公立幼稚園十二個大班,328名幼兒進行照片式社會計量法,選出受忽視幼兒70名,受爭議幼兒52名,進行社會能力評量。再以SPSS(12.0版)統計軟體進行資料分析,透過平均數、標準差、最大值與最小值呈現受忽視幼兒與受爭議幼兒的社會能力現況。並以幼兒的性別、排行與家庭社經地位為自變項,幼兒社會能力為依變項,進行三因子變異數分析以考驗不同性別、排行與家庭社經地位之受忽視幼兒與受爭議幼兒的社會能力差異。本研究主要結果如下: 一、受忽視幼兒之「社會能力」現況:受忽視幼兒的整體社會能力屬於中等;在各向度能力方面,以「合群合作」能力最佳,其次是「獨立自主」能力,接著依序是「禮貌」能力和「利他行為」,最少出現的則是「互動行為」。 二、受爭議幼兒之「社會能力」現況:受爭議幼兒的整體社會能力屬於中上程度;在各向度能力方面,「合群合作」能力最佳,其次是「獨立自主」能力,接著依序是「互動行為」和「禮貌」能力,最少出現的則是「利他行為」。 三、受忽視幼兒與受爭議幼兒社會能力之現況比較:受忽視幼兒與受爭議幼兒在「社會能力」整體表現、「利他行為」、「禮貌」以及「獨立自主」等能力沒有顯著差異。但是受忽視幼兒的「合群合作」能力高於受爭議幼兒;另外,受爭議幼兒的「互動行為」表現高於受忽視幼兒。 四、不同性別、排行與家庭社經地位受忽視幼兒社會能力的差異 (一)受忽視幼兒整體的「社會能力」、「互動行為」與「獨立自主」 能力不因性別、排行與家庭社經地位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二)在「利他行為」方面,受忽視幼兒女生的能力高於男生。 (三)排行獨子的受忽視幼兒,女生的「合群合作」表現優於男生。 (四)低社經家庭的受忽視幼兒女生之「禮貌」表現高於男生。 (五)來自高社經家庭之受忽視幼兒男生的「禮貌」表現優於低社經家庭之受忽視幼兒男生。 五、不同性別、排行與家庭社經地位影響受爭議幼兒社會能力的差異 (一)受爭議幼兒的「社會能力」、「利他行為」、「合群合作」、「互動行為」、「禮貌」 與「獨立自主」能力會因性別不同而顯著不同,女生的能力均比男生高。 (二)排行與家庭社經地位因素僅在「禮貌」能力上有交互作用存在,高社經又排行老二的受爭議幼兒之「禮貌」能力高於低社經又排行老二的受爭議 幼兒。Item 幼兒園中受忽視與受爭議幼兒的社會能力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2012-12-??) 陳怡君; 鍾志從; Vi-Chun Chen , Jyh-Tsorng Jong本研究旨在探討幼兒園中受忽視幼兒與受爭議幼兒的社會能力現況與相關影響因素。以臺北市五所公立幼兒園十二個大班, 328 名幼兒進行照片式社會計量法,選出受忽視幼兒70 名及受爭議幼兒52 名後進行社會能力評量。主要研究結果如下:一、受忽視幼兒的整體社會能力屬於中等;以「合群合作」能力最佳,最少出現的是「互動行為」。二、受爭議幼兒的整體社會能力也屬中上程度;其「合群合作」能力最佳,最少出現的是「利他行為」。三、受忽視幼兒的「合群合作」能力高於受爭議幼兒;受爭議幼兒的「互動行為」表現高於受忽視幼兒o 四、不同性別、排行與家庭社經地位的受忽視幼兒,在「利他行為」方面,女生的能力高於男生;排行獨子的受忽視幼兒,女生的「合群合作」表現優於男生;低社經家庭的受忽視幼兒,女生的「禮貌」表現比男生好;受忽視的男生中,高社經家庭幼兒的「禮貌」表現優於低社經家庭的幼兒。五、受爭議幼兒的各項社會能力,女生的能力均比男生高;高社經又排行老二的受爭議幼兒,他們的「禮貌」表現優於低社經又排行老二的受爭議幼兒。Item 幼兒園中受忽視與受爭議幼兒的社會能力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2012-12-??) 陳怡君; 鍾志從; Vi-Chun Chen , Jyh-Tsorng Jong本研究旨在探討幼兒園中受忽視幼兒與受爭議幼兒的社會能力現況與相關影響因素。以臺北市五所公立幼兒園十二個大班, 328 名幼兒進行照片式社會計量法,選出受忽視幼兒70 名及受爭議幼兒52 名後進行社會能力評量。主要研究結果如下:一、受忽視幼兒的整體社會能力屬於中等;以「合群合作」能力最佳,最少出現的是「互動行為」。二、受爭議幼兒的整體社會能力也屬中上程度;其「合群合作」能力最佳,最少出現的是「利他行為」。三、受忽視幼兒的「合群合作」能力高於受爭議幼兒;受爭議幼兒的「互動行為」表現高於受忽視幼兒o 四、不同性別、排行與家庭社經地位的受忽視幼兒,在「利他行為」方面,女生的能力高於男生;排行獨子的受忽視幼兒,女生的「合群合作」表現優於男生;低社經家庭的受忽視幼兒,女生的「禮貌」表現比男生好;受忽視的男生中,高社經家庭幼兒的「禮貌」表現優於低社經家庭的幼兒。五、受爭議幼兒的各項社會能力,女生的能力均比男生高;高社經又排行老二的受爭議幼兒,他們的「禮貌」表現優於低社經又排行老二的受爭議幼兒。Item 從社會生態學觀點探討高齡者疫情焦慮之模型比較─ 以身體衰弱、心理衰弱、社會衰弱為調節變項(2023) 陳怡君; Chen, I-Chun在2020年初全球進入新冠大流行危機,為了遏止疫情擴散,政府下令禁止社區關懷據點的各項群聚性社交照護活動,許多高齡者減少外出機會、社交聚會、走路運動,導致快速老化與健康問題。本研究探究臺北市高齡者身體、心理及社會衰弱程度之現況,以社會生態系統為研究視角,分析高齡者疫情焦慮受到社會環境因素、物理環境因素之影響情形,進而探討在高齡者身體衰弱、心理衰弱、社會衰弱三種衰弱模型對其調節影響之比較,以2019年至2021年歷經新冠疫情且居住於臺北市12行政區之65歲以上高齡者為研究對象,透過分層抽樣來抽取樣本,因正逢疫情高峰期,限於政府防疫政策,故以線上及實體紙本問卷發放,收回460筆資料,以剔餘之392筆資料進行描述性統計、相關係數分析及結構方程式分析。根據結果所示,在疫情期間,當臺北市高齡者的身體衰弱、心理衰弱、社會衰弱程度越高,其疫情焦慮感則會越深。在社會環境因素之「社會參與度」中,當臺北市高齡者越消極參與社會團體活動,其越傾向展現越強烈的疫情焦慮感;在物理環境因素之「鄰里生活品質」中,當臺北市高齡者感知到鄰里生活品質越優質,其越傾向展現越溫和的疫情焦慮感。本研究除了探討探索高齡者疫情焦慮受到社會環境因素、物理環境因素之影響情形,也進一步探討其受到身體衰弱、心理衰弱和社會衰弱之調節效果,並且發現到當高齡者的身體衰弱程度愈高,他越願意參與社會團體活動的情況下,容易展現出較高的疫情焦慮。當高齡者的身體、心理及社會衰弱程度愈高,他所處的鄰里生活品質越優質的情況下,容易展現出較高的疫情焦慮。透過社會生態學觀點能提供健康行為更廣泛的瞭解與探索,並且能適切地反映出改變物理環境與社會環境影響個人健康行為的效果,以期提早發現心理或社會面向較不健康之高齡衰弱者,並及早進行介入,未來如再發生類似的疫情事件能給予社區高齡者更合適的照顧與關懷。Item 從組織學習觀點探討林務局自然教育中心─以人員培力活動為例(2018) 陳怡君; Chen, Yi-Chun林務局自94年起,規劃建置林務局自然教育中心,致力營造優質的環境教育基地,至98年止,完成全國八處自然教育中心建置並對外提供服務。期間致力於打造人與森林良善互動的自然場域,運用現有森林育樂相關場域,導入專業人力,系統性發展課程方案;為配合行政院推動「型塑學習型政府行動方案」,並締造林務局更優勢的競爭力,林務局於95年6月9日設置組織學習推動委員會,同年7月4日正式發布林務局組織學習計畫,本研究採用文獻分析法及檔案分析法,以組織學習之觀點分析自然教育中心2012年至2017年辦理之69場次內部專業研習課程,由人員培力之角度,以組織學習理論中學習型組織觀點探討自然教育中心。Item 心智圖法運用於國中引導式寫作之研究(2020) 陳怡君; Chen, Yi-Chun本研究以任教班級的二十七位學生為研究對象,橫跨七年級下學期至八年級上學期,進行為期十個月的實驗教學,以「心智圖法」為策略,運用於國中引導式寫作的實踐歷程,藉此實證其效用。 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法與質的研究。植基於心智圖法的理論,運用於引導式寫作的題型,發展課程,落實寫作教學。研究目的為:以「心智圖法」提升寫作興趣,以「心智圖法」鷹架寫作方法,以「心智圖法」提高寫作級分。在行動研究的過程中,分析學生作品,嘗試歸納學生在引導式寫作表現的優缺點,重新檢視教學設計與引導過程,研究者從中得以成長寫作教學的能力。 研究者透過教學觀察、學習單、問卷等資料蒐集,並利用寫作評分規準表,評估學生的學習表現,綜合分析與討論,得到以下結論: 一、心智圖法運用於引導式寫作對學生寫作表現的成效 (一)提升寫作的興趣:中表現學生的寫作態度更為積極,低表現學生 略有進展。 (二)發展取材的思維:中表現學生的立意取材趨向靈活,低表現學生 略有進展。 (三)組織段落的架構:中表現學生的組織架構漸現明晰,低表現學生 略有進展。 整體言之,心智圖法運用於國中引導式寫作僅能顯示小幅的進步,未有立即見效。心智圖法對於遣詞造句的輔助極其有限,須導入其他詞彙語句的訓練。 二、心智圖法運用於引導式寫作對教師寫作教學的助益 (一)落實寫作教學課程規畫:以心智圖技法研發寫作教材,積極實踐 課程規畫。 (二)提升寫作教學專業能力:取代過往成品導向的寫作教學慣性,鷹 架寫作歷程的發展。 (三)關注寫作教學學生表現:取代以成品評價學生寫作能力的結果 論,關注寫作歷程中的思維發展。 最後,根據本研究結果,研究者進一步提出心智圖法運用於國中引導式寫作教學之建議: (一) 心智圖法的運用:心智圖法作為思考的技法,而非最終產出的成果。 運用於引導式寫作的重心宜配置於圖文轉譯,可從鍊字成句、組句成段著手練習。心智圖法之使用亦可擴及各式學科、生活應用,展現思考技法的靈活度。 (二) 課程設計與規劃:課堂寫作耗時甚多,受限於授課時數,寫作課程 的設計與規劃須更為有次序,由淺而深,追求課程的縝密度與連貫性。 (三) 個別輔導與回饋:寫作的個別化表現差異鮮明,教師宜激勵學生的內 在動機,鼓舞其於生活中的寫作材料積累,擴大學生作品分享的場域。Item 探索空間能力與領域特定知識對科學學科表現之影響(2016) 陳怡君; Chen, Yi-Chun本研究旨在選定地球科學課程中,與空間思考有關的「太陽視軌跡」為主題,分別以「空間能力測驗」、「標準化測驗」、「天文繪圖測驗」三項測驗代表「領域廣泛空間能力」、「領域特定知識」及「科學學科成效」指標,探討空間能力、領域特定知識與科學學科表現三者間的關係。另外,本研究使用眼球追蹤法記錄受試者在解題時的注意力分配及解題歷程,以釐清領域廣泛的空間能力與領域特定知識在科學學科表現中扮演的角色。進一步透過晤談,以內容分析法比較教師與在領域特定知識及科學學科表現不同的三組學生(高分組、中分組、低分組)在解答空間形式的問題時的認知模式、解題行為、知識結構、策略使用的差異,以進一步釐清領域特定知識在科學學科表現上的作用。本研究受試對象為具有基礎先備知識的大一及大二學生,測驗及晤談資料的有效樣本共40人,含理組19人(男性9人;女性10人)及文組21人(男性10人,女性11人),扣掉眼動資料缺漏的兩位學生後,眼動的有效資料為38人。另有12位在高中任教的地球科學教師參與研究,這些教師提供本研究的專家資料來源。 研究結果發現: 1..領域特定知識較佳者在解答單一選擇題形式的標準化試題的歷程上,傾向較能辨認解題關鍵區域且花費較多的時間比例在這些(尤其是圖片解題關鍵)區域上、在題幹區域花費較長時間,以形成問題表徵、似乎不完全採用前向思考;也會搭配後向思考的解題策略。2.領域廣泛的空間能力與解題時的注意力分配有關,空間能力較差者相較於中等程度以上者分配較少的時間在圖片區域上。3.無論教師或高分組、低分組學生,在解答「天文繪圖測驗」時皆傾向找出一致的通則解答題目,但低分組傾向直覺的心智運作,教師能以科學專有名詞明確說明這些解題技能及策略的用意、能靈活採用科學模型搭配思考、追求精確數值而非模糊地陳述性質。4.以領域特定知識為中介變項的分析顯示,領域廣泛的空間能力並非直接影響學生的科學學科表現,而是透過領域特定知識,影響最終的科學學科表現。另外,在科學學科成效表現不同的高、中、低分組的主要差異是在陳述性知識及程序性知識的豐富程度上。 最後,本研究對實務上的教學及教材設計提供以下建議:1.對低空間能力者的學習教材應給予視覺空間上的援助、2.大部分學習者對教材的需求是促進概念之間的連結、3.專業知識的養成主要仰賴長期記憶的知識品質。Item 探討合作學習與學習投入對小四學生學習面積與周長概念的關係(2015) 陳怡君由研究者自身的教學經驗與文獻中發現,台灣國小四年級的學生在學習周長與面積單元時,容易出現相互混淆的情形造成學習單元表現不佳。因此本研究利用合作學習法針對小四學生進行為期一週,周長與面積單元的教學,研究能否對概念的理解產生正面的影響效果,並且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加入學生學習投入情況交叉比對,藉以了解學生合作學習、學習投入與其學習表現的關係。本研究採取準實驗研究法進行教學研究,教學時間為五節課。研究對象為宜蘭市某國小的四年級兩個班級的學生,人數共35位,其中一班接受合作學習教學法為實驗組,另一班則接受傳統講述式教學法為控制組。 研究者利用自行編製的前測概念診斷試卷,針對兩個班級的學生進行預試,了解兩班學生在教學前對於周長與面積概念的掌握程度。依照合作學習教學法設計教材,針對實驗進行教學。教學後再進行後測,以檢視兩組學生的學習表現是否有差異。另外在教學前後利用研究者自行編製的「學習投入量表問卷」經信、效度考驗以進行正式施測。藉以了解教學前後學生學習投入改變情形,以及學習投入對於學習表現之影響。本研究主要結果顯示如下: (1) 根據實驗組與控制組學習投入問卷的前、後測結果顯示,實驗組的學生在接受合作學習法教學後,在行為投入與情意投入面向上,後測有提升,控制組的學生則為下降。控制組的學生在認知投入面向上,後測有提升,實驗組則為下降。 (2)兩班學生的周長與面積成就測驗後測成績皆高於前測。接受合作學習法的學生與接受傳統講述法的學生,對於周長與面積單元學習成就上並沒有顯著的差異,但從後測成績的平均分數來看,控制組的學生表現優於實驗組。 (3)將學生的周長與面積單元成就測驗結果、學習投入問卷、學生合作情形進行交叉比對,發現學習投入越高的學生或高合作的學生在後測的表現相對較高。 (4) 分析實驗組學生問卷以及學生的訪談內容,喜歡合作學習法的學生多過不喜歡的學生,多數人認為合作學習法可以增進上課時與同學的互動關係,藉由同學間彼此教學,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Item 教師對教科書階級意識型態之知覺與轉化:以一位國中國文科教師為例(2020) 陳怡君; Chen, Yi-Chun教科書常隱含階級意識型態,國中教師依賴教科書進行教學的程度普遍偏高,但教師多未察覺教科書中所隱含之意識型態的內涵。國中國文教科書的文本連結著學生的生活經驗,教師在面對特定意識型態時如何轉化,成為影響學生價值觀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旨在分析教科書中的階級意識型態,並探討教師對教科書中意識型態之知覺與轉化情形。為達上述目的,本研究採內容分析法、觀察法與訪談法進行研究。內容分析,以質、量兼具的方式,對H版國中國文教科書第一至六冊進行分析,將階級意識型態分為「職業階級」、「家庭生活型態」二個層面;透過觀察與訪談法暸解教師對於教科書文本的理解、詮釋與轉化,以及如何在課程實施中呈現。根據研究結果,提出以下四項結論: 一、教科書中「職業類別」以中上階層為主,且出現之職業名稱較中下階層多元,提供給學生透過教科書認識不同階層職業及工作內容之機會不均衡。 二、教科書中對中下階層家庭生活型態之描述較為匱乏,與個案教師所教導之多數學生實際上的家庭生活經驗有極大的落差。 三、教師過去的師培過程及教學經驗未能使其覺察意識型態之存在,後因參與共同備課而知覺教科書內之階級意識型態。 四、教師過去經驗導致其對於階級意識型態極少進行教學轉化;參與共同備課後,教師課程轉化之方式愈趨多元,並透過教學活動平衡教科書中偏頗之階級意識型態。 最後,本研究針對在職教師、師資培育機構、教科書編輯與審查及未來研究者等分別提出建議,作為後續推展與研究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