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陳映彤"
Now showing 1 - 2 of 2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台語全稱詞「逐」與「每」的分佈及認可條件(2023) 陳映彤; Tan, Iong-tong本文旨於探論台語中的兩個全稱量化詞——「逐」(ta̍k)與「每」(muí)。「逐」與「每」的研究十分稀缺,而華語「每」的相關討論則多聚焦於其與算子「都」的互動。本文選採不同的取徑,特別檢視了「逐/每」結構未和「攏」(lóng)搭配的情形。我們主張主語及賓語ta̍k/muí-NP都帶著一項無法解讀的焦點特徵,需要帶有焦點特徵的認可條件(licensor)來完成對協(agreement)。我們以焦點結構理論(cf. Rooth (1985, 1992, 1996); Shu (2019))來解釋包含「攏」、其他副詞成分以及依賴性不定詞等認可條件的共通性,並主張「攏」為一觸發最大化預設(maximize presupposition)(見Liu (2021))的焦點敏感成分。我們也比較「逐」與「每」的語意差別,同作為全稱量化詞,「逐」易產生集體性解讀而「每」易產生分配性解讀。本文也對「逐」與「每」在英語及華語中的對應成分進行簡單比較。不同於each而較類近於every,「逐」和「每」無法單獨出現在浮游(floated)或並列(binominal)位置。另一方面,在副詞與定詞用法上,台語的「逐」較趨同於華語「每」而台語的「每」則較趨同於華語「每一」。Item 宋澤萊的「台語文學論」與其實踐:以〈抗暴的打貓市〉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語文學系, 2021-04-??) 陳映彤; Tân, Iòng-tông1987年發表之〈抗暴的打貓市〉是戰後現代台語小說的先鋒之作,宋澤萊在其中以複雜的文學技巧、先行於時代的美學,呈現出對政治、人權以至於民族議題的關懷;並且,此作也是宋澤萊「台語文學論」的徹底實踐。本文從宋澤萊的文學論述出發,探討其如何以人權文學論、民族文學論為基礎,發展出「台語文學論」;再分析〈抗暴的打貓市〉一文之主題關懷與意象運用,最後申論宋澤萊的創作如何印證其文學理念。本文主張,宋澤萊的「台語文學論」與其人權文學論、民族文學論為一貫思考,且因文學語言的特殊性,具備更加基進的意義。〈抗暴的打貓市〉在內容與形式上都是宋澤萊文學論的實踐,其在宋澤萊創作史以及台灣文學史上的定位,值得進一步被重視與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