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陳柔妃"
Now showing 1 - 4 of 4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利用1979~2009年間航空正射影像及數值地形模型探討草嶺山崩區域之地表變遷(國立臺灣大學理學院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2014-12-01) 吳若穎; 陳柔妃; 郭志禹; 張國楨草嶺山崩在歷史上曾有5次大規模的山崩紀錄,其最早則在1862年因地震引起的山崩,近一次則為1999年集集地震所引發的大規模山崩。集集地震後區域內劇烈且快速的地表作用,提供探究山崩機制、活動構造與地表變遷之相互作用的最佳實例。本研究利用高解析航空正射影像,總共製做及校正自1979至2009年十期高解析度數值地形模型,配合地形斷面、河流剖面圖,針對草嶺地區震後之崩塌區、堆積區以及河道,探討地表變遷。研究中又將時間分為長時間尺度(1979-1989、1989-1999及1999-2009年)共三個十年及短時間尺度(1999-2009年集集地震後)。集集地震引發之草嶺山崩為順向坡滑落;河道流向剖面顯示,清水溪河床在上游呈現下切侵蝕而下游則呈現堆積,因而河川坡度在震後十年間逐年趨緩。山崩區域內崩塌和堆積量體的變化則與年度重大颱風或強降雨事件有關。於航照上觀察地表變遷,堆積區倒交山及春秋斷崖崖坡呈現快速侵蝕造成的崖坡後退,我們藉由選取四個具有最大變化率的代表斷面來計算崖坡後退速率,在2003-2009年間,堆積區的倒交山崖坡平均後退速率為46.1m/year,為坡腳侵蝕造成的崖坡崩塌後退;而春秋斷崖則為33.8m/year,是崖坡前緣的層狀崩塌。Item 空載光達資料顯示之莫拉克風災前後高精度地形變化(The Geological Society in Taipei, 2012-11-01) 詹瑜璋; 張國楨; 陳柔妃; 劉進金Item 紅青立體影像(The Geological Society in Taipei, 2009-12-01) 張國楨; 詹瑜璋; 陳柔妃Item 航空攝影測量技術於近斷層之地表變形觀測:以台灣東部池上地區為例(2014) 許斐涵1990年以來,國內外學者在東部地區建立一系統板塊邊界監測的研究,利用現地量測、大地測量及地震學方法監測斷層活動性,以確實掌握區域內地震活動與地表變形等。2003年12月10日規模6.3的成功地震,成為了解池上斷層震前、同震及震後活動特性的關鍵。有鑑於目前近斷層監測的方式仍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與物力資源,本研究利用航空影像大範圍、大面積的優勢,針對2003年成功地震前後產製共7個時期的航空正射影像,透過固定剖面長度的變化,進行跨斷層之地表變形量分析。 本研究為了提高空三測量的精度,透過GPS-RTK現地量測共14 個控制點,其平均誤差值約 0.0149公尺。透過三維空三校正的結果,發現池上斷層於成功地震前南段及北段呈現拉張,而中段為擠壓狀態;震後四個月之資料顯示南、北段為擠壓狀態,但中段的拉張區域範圍變小;而2004年9月全區呈現擠壓狀態;2005年則北段及南段仍呈現擠壓,中段則轉為拉張狀態;2006年中段拉張則範圍則為由南北兩端擴大;2007年仍有同樣現象。 本結果顯示透過多時期高精度航照正射影像,其匹配精度大為提高,足以提供近斷層地表變形觀測之所需,相關工作流程與研究方式應可提供國內、外其它活動斷層研究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