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Chang, Ya-Ting"
Now showing 1 - 6 of 6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以智慧椅墊進行坐姿分析之研究(2019) 張雅婷; Chang, Ya-Ting在現代社會中,大部分人的生活型態,不論是工作或者休息,往往有很長的時間維 持坐姿。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疾病被證實與久坐有關。許多人認為坐姿是種休息的姿 勢,但研究中指出,比起站姿與躺姿,坐姿讓椎間盤承受的壓力更大,而不適當的坐 姿則更提升了椎間盤的壓力。 由於久坐逐漸成為現代人的生活習慣,所以適當的坐姿就顯得格外的重要。在日常 生活中,不適當的坐姿對於大多數的人而言,屬於較為舒適的姿勢,所以往往無心注 意自己的坐姿是否適當。故須透過工具協助來了解自己的坐姿情況。本研究設計一智 慧椅墊之雛形,旨在透過較低的成本 Arduino開發版與少量的壓力感測器,並且準確 的分類使用者的坐姿。 過去使用壓力感測器進行坐姿分類的相關研究中,透過傳統的機器學習方法進行坐 姿的分類,且使用較多數量的感器收集各類坐姿的資料。準確率落在百分之八十至百 分之九十。本研究使用一種傳統機器學習演算法與兩種深度學習之方法進行實驗,找 出適合進行坐姿分類之方式,並以特徵選擇實驗找到能夠準確分類坐姿之感測器數量 及擺放方式。 本研究除了使用限制坐姿使用資料進行坐姿分類模型訓練以及評估初步的分類結 果,並透過實際座椅使用情況資料,再次檢視此智慧椅墊在實際使用情形下,亦能有 良好的做姿分類表現。透過智慧椅墊設計實驗與特徵選擇實驗,本研究完成一智慧椅 墊,使用少量的感測器與基礎的物聯網開發板,降低了硬體成本,達成良好的坐姿分 類表現。Item 單層二(硫,硒)化(鉬,鎢)薄膜的光譜性質研究(2016) 張雅婷; Chang, Ya-Ting本論文研究過渡金屬二硫屬化合物薄膜的光譜特性。樣品以化學氣相沉積法成長於藍寶石基板,分別為單層MoS2、MoSe2及WSe2薄膜。 首先,我們量測樣品的拉曼散射光譜,樣品皆顯示2個拉曼活性振動膜, MoS2薄膜的 和A1g振動模頻率位置分別為385.8和405.8 cm-1,MoSe2薄膜的 和A1g振動模頻率位置分別242.2和285.6 cm-1,WSe2薄膜的 和2LA(M)振動模頻率位置為250.4和261.5 cm-1。 其次,我們量測單層MoS2與MoSe2薄膜的變溫橢圓偏振光譜,探討複數折射率及吸收係數能譜。吸收係數能譜在低能量區間顯現兩個A和B激子的吸收峰,高能量區間呈現高強度的數個吸收峰。我們使用加寬羅侖茲模型,分析樣品的激子能階,求得單層MoS2與MoSe2薄膜室溫直接能隙分別為1.92 ± 0.01與1.62 ± 0.01 eV,及室溫激子束縛能分別為0.27 ± 0.01與0.25 ± 0.01 eV。單層MoS2與MoSe2薄膜的變溫吸收能譜,直接能隙值隨著溫度升高產生紅移現象。 最後,我們量測單層WSe2薄膜的高磁場穿透光譜,吸收光譜呈現四個吸收峰,分別為A和B激子與A和B吸收邊緣。我們主要探討A激子與A吸收邊緣。以左旋偏振光(σ-)入射時,A激子與A吸收邊緣峰值隨外加磁場呈現藍移,反之,以右旋偏振光(σ+)入射時,A激子與A吸收邊緣峰值隨外加磁場呈現紅移。外加磁場分裂布里淵區能量簡併的K與-K能谷,形成能谷的賽曼效應(Valley Zeeman effect)。Item 國中生對同儕教學融入英語閱讀的看法(2020) 張雅婷; Chang, Ya-Ting本研究目的在探討國中生對運用同儕教學於六堂英語閱讀課的感受為何,主要關注其中同儕間的互動狀況及其後續對閱讀理解的效應。 參與本四週同儕教學計畫的對象是來自桃園市立某國中的二十位九年級學生,透過學生的問卷回饋及半結構式訪談,本研究以質性分析的方式歸結出以下結論。 在計畫的尾聲,大多數學生由於同儕小老師的協助,在改善閱讀理解方面給予正面的回饋。經由小老師的示範,學習夥伴也學習到如何運用本研究中所提到之處理閱讀理解的三項策略,依序為(一)預測(二)猜字義(三)從上下文推測文意。某些學習夥伴甚至進一步思考並修正自己原先面對閱讀文章的處理模式,同時因透過此同儕教學計畫,更能熟練地運用猜字義與從下文推測文意這兩項閱讀策略,而連帶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 此外,小老師也體驗到知識再建構的過程,以及如何更好地呈現教學。換句話說,經由檢視教授學習夥伴閱讀技巧的過程,能讓他們了解夥伴學習情形,也同時深化小老師的相關學科知識。因此,整體來說,同儕教學融入英語閱讀對小老師及其學習夥伴是雙方互惠的。 文末也提出將同儕教學融入英語閱讀課的實施建議,希冀本研究能對台灣目前英語教學現場有所貢獻。Item 應用視覺媒體設計於職場霸凌之創作研究(2012) 張雅婷; Chang, Ya-Ting本創作研究以職場霸凌為主題進行一系列的視覺媒體創作,希望藉由具有高度互動性、趣味性、及宣導性質的視覺表現語彙,將現代職場霸凌的現象呈現出來,並且運用視覺媒體設計的多元特色,串連起社會議題中不同面向的討論,讓觀者由淺至深的瞭解議題,並引起他們的關注,使他們願意進一步討論這類型的社會議題。 本創作研究以對公共議題應有的關注,再佐以職場問題相關的訊息彙整,同時探討社會與藝術設計的關聯、設計創作實驗、及視覺媒體表現之定義與特性,透過不同類型的視覺媒體創作模式展開一種新的詮釋及視覺表現風格。本創作研究中探討主要有三大議題:(一)由文獻探討認識職場中普遍常見的權力問題、職場霸凌現象發生的原因、及其帶給人或社會的影響,並彙整出職場霸凌的主要問題。同時利用文獻資料來瞭解社會與藝術設計間的相互影響,以及當代設計創作實驗所反映出的社會現狀,藉此驗證本創作研究之設計實驗創作動機和趨勢。在設計實驗的範疇中,針對視覺媒體創作類別進行認識與表現形式之分析,以作為本創作研究未來創作形式之參考。(二)以社會議題為主題之視覺媒體創作作為研究案例,以其視覺媒體類別和主題類別分類,分別分析其表現手法、創意發想、圖像元素、和文字使用,藉此探究案例主題與視覺表現手法的關係和各類型視覺媒體之異同。(三)配合本研究創作主題,將案例進行綜合性分析論述,以作為媒材表現應用之策略參考。最後,依照探討社會議題的內容深度,選擇三種不同的視覺媒體表現形式來呈現,三種表現形式會因為其性質和媒材特性而產生不同程度的探討作用:以插畫圖像創作來描述職場現象,以桌上遊戲的提問和關卡帶動對職場議題的討論,再以辦公室產品設計融入職場環境,產生提示、安慰和療癒的效果。 本創作研究突破過去探討社會議題的單一視覺表現手法,以多元的媒材和層次面向來引導觀者認識職場霸凌,藉此教育觀者也帶領參與者討論社會議題中的現象和自身的感受,同時也讓他們思考解決的方法。Item 現代漢語「就」與日語對應形式之語義、篇章、語用對比分析(2021) 張雅婷; Chang, Ya-Ting針對現代漢語關聯副詞「就」之研究,目前以語義層面的分析為多,篇章和語用層面的討論較少,因此本研究以Halliday提出之三大語言純理功能(metafunction)為分析架構,依概念(ideational)、篇章(textual)、人際(interpersonal)三方面將漢語「就」區分為語義的「就1」、語用的「就2」和篇章的「就3」,以期更全面地描述「就」的內涵並提出具體的判斷標準。 以先行研究為基礎,筆者蒐集漢語書面語料545筆、漢日對比書面語料503筆,藉由實際語料的分析進一步釐清其用法。根據研究結果,就語義及功能而言,語義「就1」的核心義為「近」,延伸至時間上表示「時間快、早」,於數量上表示「數量少」,於條件上表示「條件充分」;語用「就2」為肯定說話者原先想法的「肯定預設」功能;篇章「就3」則為確定人、事、物之範圍,表示是這些而非另一些的「定指」功能。就分布而言,「就」最主要的兩個用法為語義的「就1」(52.2%)和語用的「就2」(43.7%),篇章的「就3」(4.1%)則使用比例相對低。而除了上述三項用法,本研究發現「就」尚有於小句中連接話題和焦點的「話題—焦點」功能,以及於句群中區分前後景分野的「後景—前景」功能,其中「就」位於前景的比例較高。而關於上述「就」之語義及功能的日語對應情況,本研究透過漢日對比分析,發現有36.78%的「就」在日語中無對應形式,意即可能為先行文獻所提及的迴避(avoidance)現象。並且,即使在有對應的類型中,亦有極大的日語翻譯部分並未能反映漢語本義。 根據上述研究成果,本論文針對日籍漢語學習者提出「就」的教學語法描述,以及排序應為「就1」->「就3」->「就2」之教學應用建議。並且,由於漢語和日語在深層結構上有著極大差異,因而難以找到完全相應的形式,因此不可將日語的一些用法和「就」直接劃上等號,這是華語教師必須提醒日籍學習者之處。Item 論Daniel Arasse的細節理論與近看的繪畫史(2021) 張雅婷; Chang, Ya-Ting本論文旨在探究繪畫史闡述與繪畫詮釋的多樣性,並以法國藝術史學家丹尼爾.阿哈斯的《細節——為了建立一部近看的繪畫史》(Le Détail : Pour une histoire rapprochée de la peinture)為研究對象,關注作品本身的闡述策略、建構方式,以及阿哈斯的研究方法與理論模式。內容環繞著幾個主要的問題:以細節論述繪畫史的效益性、細節如何揭示古典繪畫體系的建立與變化、阿哈斯如何建立近看繪畫的經驗秩序、近看的經驗會導引出什麼樣的陳述空間,以及阿哈斯如何連結理性古典繪畫體系與近看繪畫的感知經驗之間的矛盾。本論文的研究方法乃依據上述問題為論文發展的中心,首先遵循作品自身的形式法則與結構邏輯,分析各構成要素之間的關係與規則,藉以釐清這些要素之間的關係如何建立與表達,接著才進一步廣泛比較並整合學界的相關研究結果。作品優先的方法論旨在避免主觀詮釋的文獻分析篡奪作品自身的訊息與位置,使得一部以「細節」建構的繪畫史更為離散。研究結果發現阿哈斯在《細節》中,藉由「細節—徽志」與「細節—高點」的概念,區分了可述與可視二種建構模式,並透過三重面向的關聯,連結四個異質的陳述空間。可述的形式是「言說的」,對應於古典的繪畫模仿之語言與秩序的機械論,可視的形式觸及的是「非言說的」觀看經驗與私密的場域。事實上可視的陳述空間才是阿哈斯的理論核心,在本文所得出的凝視理論架構下,可以發現阿哈斯區分二對繪畫細節概念(「切分的細節與特定的細節」、「圖像性細節與繪畫性細節」)之目的是為了凸顯圖像的無意義與多重意義的詮釋問題。繪畫並非如圖像學觀點所認為的只具有一種主導意義,它可能因私密的原因而具有多重意義,其中無意義也是一種意義。阿哈斯以近看繪畫所看到的細節思考建構,並以系譜學方式陳述的繪畫史,透過其所建立的細節關係與凝視理論架構,將歷史再度置於天平之上。其目的並非要還原一部「細節史」,而是要透過細節建立一種藝術符號學的繪畫史,藉以將詮釋繪畫與陳述繪畫史的觀念網絡予以更新並加以重新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