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Chen, Wei-Ren"
Now showing 1 - 3 of 3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國小高年級國語教科書中傑出人物心理社會技能之分析(2024) 陳彥瑄; Chen, Yen-Hsuan本研究旨在分析現行國小高年級國語教科書中傑出人物呈現的心理社會技能。透過內容分析法,本研究分為兩階段進行:第一階段針對不同版本教科書共計93課158位傑出人物進行全面調查出現率和特質分佈情形;第二階段則聚焦於19位符合傑出表現發展經歷且篇幅較長、介紹完整的傑出人物,以探討他們的心理社會技能和影響因素。本研究圍繞三個主要問題:一、國小高年級國語教科書中傑出人物的出現率為何?二、這些傑出人物的特質(性別、專業領域和傑出類型)為何?三、他們展現的心理社會技能為何?研究對象為110學年度下學期與111學年度上學期的康軒、翰林和南一三個版本之高年級第九至第十二冊國語教科書。根據上述的研究架構,本研究結果如下:一、在國小高年級國語教科書中,傑出人物的出現率為40%。(一) 在總計230課的課文中,有93課在介紹傑出人物,佔全部課文的40%。具體來看,正式課文有78課提及傑出人物,佔正式課文的49%。而在補充閱讀中,有15課提及傑出人物,佔補充閱讀的21%。這一統計結果突顯出教科書對傑出人物作為角色楷模的重視。(二) 不過在158位傑出人物中,僅19位有詳細介紹傑出人物發展歷程,這顯示透過傑出人物的發展歷程來學習心理社會技能的運用相對有限。二、在國小高年級國語教科書中,對不同背景的傑出人物有明顯的偏重。(一) 在總計158位傑出人物中,男性傑出人物有139位,而女性有19位,顯示教科書在性別比例上明顯失衡,主要以男性為主。(二) 在專業領域分布比例的前三名分別是藝術(57%)、管理/行銷(12%)和社會服務領域(9%),顯示教科書在專業領域的分布上主要以藝術領域為主。(三) 在專業領域分布比例的前三名分別產出者(47%)、表現者(44%)和貢獻者(7%),顯示教科書在傑出類型的分布上多以表現者與產出者為主。三、整體教科書較重視的心理社會技能是「動機的自我調整」,較不重視「情緒的自我調整」和「後設認知的自我調整」。不同版本對心理社會技能類別的項目未均衡呈現,且描述方法各有差異。(一) 在總計19位傑出人物中,各版本都集中強調「動機的自我調整」,在「後設認知的自我調整」較少提及,但翰林版對「情緒的自我調整」著墨更少。(二) 雖然各版本有共同強調的類別與未提及「社交技巧」和「後設認知的自我調整」某些項目,但他們對各類別項目的介紹方法都存在差異。四、教科書中各背景傑出人物的描述皆重視「動機的自我調整」,及其所屬的「工作承諾、毅力和堅持」和「目標設定」;此外,不同背景傑出人物也有各自展現重視的心理社會技能。(一) 不同性別也重視「創造風險的承擔」,但男性傑出人物還重視「認知的自我調整」,而女性則比男性更關注「社交技巧」和「圈內人知識」。(二) 技術領域傑出人物較重視「創造風險的承擔」,藝術領域較重視「認知的自我調整」,社會服務領域則認為「社交技巧」和「圈內人知識」至關重要,而體育領域將「情緒的自我調整」視為不可或缺技能。(三) 表現者較重視「認知的自我調整」和「情緒的自我調整」,產出者認為「創造風險的承擔」和「圈內人知識」也很重要,貢獻者則特別注重「社交技巧」技能。五、教科書中認為影響不同背景傑出人物才能發展的因素,主要深受心理社會因素的「機會掌握」、「產能心態」、「動機」和「心理強度」影響。(一) 不同性別的傑出人物均受到「機會掌握」和「產能心態」的正面影響,但男性更強調提升「心理強度」,而女性則較受「動機」影響。同時,他們都面臨「動機」不足和「心理強度」挑戰,以及外部資源與機會的「社會文化資本」阻礙。此外,男性也受到「產能心態」的影響,而女性可能受到「校內外機會提供」造成的阻礙。(二) 不同專業領域對特定影響因素也各有側重,如藝術領域也受外部資源與機會的「社會文化資本」影響,而社會服務領域則需結合「動機」、「社交技巧」和「社會文化資本」來支持。(三) 不同類型的傑出人物將心理社會因素的「機會掌握」、「產能心態」和「心理強度」視為共同助力因素,而「動機」不足、「心理強度」的挑戰和「社會文化資本」的限制是共同主要障礙。不過,貢獻者還有面臨「產能心態」不足和「校內外機會提供」的缺乏。最後,研究者提出建議:除了正式課文的傑出人物可做為學習楷模外,補充閱讀的傑出人物也可與孩子進行深入探究;留意教科書舉出性別、專業領域、類型之傑出人物有偏重情形;可利用教科書對傑出人物心理社會技能描述進行延伸補充,並將傑出人物才能發展的故事結合心理社會技能的應用。Item 文學的閱讀,死亡的敘說~資優兒童死亡世界的展露(2002) 陳偉仁; Chen, Wei-Ren這是一個關於資優兒童死亡感知的研究,我以少年小說的閱讀,作為探看八名國小六年級資優兒童思索死亡的視框。小說文本的詮釋界乎現實與想像之間,開拓一個聚焦在「不死可能性」與「死亡必然性」的對話空間;並輔以作業單的填寫、圖畫的創作,細緻地呈現資優兒童的死亡感知。研究有如下的發現: 一、語境:資優兒童對生死的感知 透過社會事件的解讀、媒體文本的詮釋,以及個體經驗的思索,資優兒童呈現出情感發抒、評價分析、狀態觀察等多元的思維風貌。細究八名資優兒童的死亡感知,有幾點共通特質:年幼時對死亡終極性的「問」;洞察事物,進行評價分析;交織訊息,延展死亡敏覺力;意識死亡的恐懼與不安,進行選擇性的表露。 二、故事:資優兒童詮釋少年小說 我將兒童的生死感知視為故事的語境脈絡,從脈絡中粹取出的兩個焦點,讓四本少年小說登場。兒童對「不死可能性」的存活狀態有著豐富的論述,顯現出生態韻律法則與個體想望的掙扎痕跡,其間交錯著擺盪過程中的相對性思考。漸入現實境遇,「死亡必然性」的詮釋中,以虛擬的情境凝視真實的死亡,生活經驗成為主要的詮釋脈絡,一則則鮮活的勸慰與比喻,是資優兒童敘事智慧的展現。 三、隱喻:故事在情境中顯義 資優兒童對少年小說的詮釋是一個「意向所指」的世界,我將它讀成一個個故事,探究故事可能的隱喻。兒童敘說「不死可能性」的故事,彷彿兩端的拉鋸戰,我歸納出三種思維辯證:眷戀的依存是迫近的考驗,生態韻律抗衡生死控制/選擇權,不死狀態顛覆形貌相符。「死亡必然性」是在隱諱氛圍中訴說的故事,兒童的想像猜疑接軌的向死存在的生命,就在與文本相遇之際,浮現出對生命的省思。研究並選擇三名資優兒童,以過度激動、心靈敏感度、創意直覺等資優特質,進行個案式的剖析。 整體而言,閱讀歷程中資優兒童展露了對死亡的感知,建議以生活經驗建構一個對話式的生死教育課室,提供寫實與虛構的文學閱讀,延展死亡的思索。在後續研究方面,可從取信結構深究兒童的感知,並重視思考傾向與表徵形式的探究,並從研究互動的歷程,考量方法的多元性。Item 於Macrocell與Femtocell 5G異質網路中提出基於機器學習方法保證QoS之資源分配演算法(2024) 陳威仁; Chen, Wei-R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