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Hsiu-Fen Chen"
Now showing 1 - 4 of 4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大專校院身心障礙學生鑑定工作之辦理現況、困難因應及未來發展方向(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2014-06-??) 張正芬; 陳秀芬; 黃筱君; Cheng-Fen Chang; Hsiu-Fen Chen; Hsaio-Chun Huang隨著融合教育的全面推展,就讀高等教育的身心障礙學生逐年增加。近幾年特殊教育相關法令的研擬及修訂,提供了國內高等教育階段特殊教育辦理的重要依據。本文主要在詳述大專校院鑑定工作展開的歷程,將先就現階段鑑定工作的辦理現況進行說明,再提出所遭遇的困難及解決策略,並對未來發展提出建議,以作為辦理大專校院鑑定工作之參考。Item 學齡前幼兒的故事結構發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1-03-??) 陳欣希; 張鑑如; 陳秀芬; Hsin-Hsi Chen; Chien-Ju Chang; Hsiu-Fen Chen本文依據Stein 和Glenn(1979)的故事文法架構,分析三、四、五歲共208 名幼兒重述圖畫書時之故事結構元素及類型,並檢視其與年齡的關係。研究者採用CHILDES 系統進行語料轉譯、編碼和計分,並作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研究發現除了「背景」元素未顯現年齡差異外,「內在計畫」、「結果」和「回應」的使用於五歲組和三歲組之間有顯著差異,而「引發事件」、「內在反應」和「嘗試」元素的表現均為五歲組優於四歲組和三歲組。故事結構類型則隨年齡成長而趨向有目標的情節式故事結構,且包含比較多的因果關係。然而異於過去之研究,國內幼兒之「縮簡式情節」的比例未隨著年齡增長而減少。本研究結果將可瞭解幼兒故事結構的發展,並提出建議以作為幼兒教育及未來研究的參考。Item 教學反應模式在國中閱讀障礙鑑定系統之建構(2014) 陳秀芬; Hsiu-Fen Chen以教學反應模式(RTI)做為學習障礙鑑定工具的議題下,第二層次的介入尤其重要,因為必須兼具補救與診斷的功能,除了選擇適當的教學模式進行重要教學成分之有效教學之外,更重要的是必須能決定適當的教學反應標準做為資格鑑定的參考。 本研究主要研究目的有二,係透過執行國語文低成就學生在接受第二層級的語文補救教學方案過程時定期監控學生在語文相關能力的變化情形,先探究第二層級教學反應標準對於鑑別「無教學反應者」(Non-Responder,NR)的可行性,再檢驗第二層級教學反應標準對於研判「閱讀障礙」(Reading Disabilities,RD)的有效性。 研究樣本資料取自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評鑑與研究中心語文科補救教學課程之部份資料,並依研究目的不同分別為完整參與補救教學課程的70名實驗組學生及經過家長同意接受閱讀障礙綜合研判之53名學生等兩群人。實驗組學生接受研究者提供為期一年小組形式、每週2-3次、共計44節之閱讀理解補救教學方案,該方案屬於標準計畫取向之層次二補救教學,教學者全程接受課程督導以控制教學執行度。全體學生在一年中接受5次已建有複本之詞彙成長測驗、閱讀理解成長測驗,所有測驗分數以Embreston’s multidimentsional trait model 估計出個人能力值(θ,theta),研究者得以比較及監控群體語文相關能力改變情形。 本研究對於無教學反應者的參考標準係根據過去研究文獻建議之閱讀成就表現低落程度,各種教學反應標準之設計亦是採用研究常用的「能力參照標準」、「界定教學反應的方法」和「切截點」等操作原則,閱讀障礙資格之確認則是採用國內學者柯華葳、洪儷瑜等(2007)建議的研判標準,由受過專業訓練且得到認證之心評人員實施,並取得專家審查通過。主要分析方法為KAPPA一致性分析、分類分析法等相關考驗。 主要研究發現如下:(一)國中階段的教學反應標準,應該同時考慮「詞彙」及「閱讀理解」兩種語文能力做為參照指標,採用同時評估「最後表現水準」及「成長速率」的「雙重差距標準」,為求方便解釋及使用,建議可優先採用常模參照取向之標準;(二)根據整體分類正確率、敏感性、特異性、陽性預測率及陰性預測率等指標之效度檢驗結果,建議「較佳之教學反應標準」有二:其一為採用「詞彙能力」測驗,並使用「最後表現水準(常模參照-1.0SD)+成長速率(平均成長率-1.0SD)」的雙重差距標準(簡稱標準A);其二為採用「閱讀理解能力」測驗,並使用「最後表現水準(常模參照-0.5SD)+成長速率(平均成長率-0.5SD)」的雙重差距標準(簡稱標準B);(三)根據臨床研判效能檢驗結果,研究者建議應綜合運用「較佳的教學反應標準」(也就是考量標準A或標準B落入NR即可),其整體研判正確率為62.26%,敏感性指標為67.86%,特異性指標為56.00%,尚稱理想,且相較於過去之轉介流程設計而言,能夠降低轉介學障鑑定之人數達將近一半的比例,且相對有較高的確認閱讀障礙比例;(四)針對此一階段之偽陽性及偽陰性問題,應可透過轉介機制的後續階段提供其他評估工具來輔助研判及排除其他可能的障礙類別。 基於研究結果和發現,研究者進一步提出在教育實務及未來研究之相關建議。Item 雙重特殊需求學生多層次教學輔導之理念與作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2014-09-??) 鄭聖敏; 陳秀芬; 柯惠菁; Sheng-Min Cheng; Hsiu-Fen Chen; Hui-Ching Ko本文旨在探討雙重特殊需求學生的教學輔導模式。研究者參考國內外相關文獻,整理出雙重特殊需求學生學習行為、特徵、教學輔導調整原則及相關研究發現,之後聚焦於雙重特殊需求學生教學模式之探討並列舉美國之教學輔導實例,進而建構一個兼顧優勢發展及弱勢協助之雙重特殊需求學生多層次教學輔導模式,期望能提供國內特殊教育主管單位及特殊教育實務工作者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