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Lin, Chia-Hui"
Now showing 1 - 4 of 4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國中自主學習課程轉化之個案研究─以文化歷史活動理論為取徑(2020) 林佳慧; Lin, Chia-Hui本研究以文化歷史活動理論為取徑,以新北市一所實施自主學習課程的公立國民中學為研究場域,探析該校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簡稱十二年國教)改革脈絡下進行自主學習課程轉化之展化學習歷程。十二年國教揭櫫之自主學習為培育終身學習者之基礎,為個案學校課程發展重要目標。該校導入十二年國教自主學習的政策倡議,於複雜且多面向的活動系統衍生新的需求,引發系統內部節點的張力與矛盾,涉及主體、客體、工具、規則、社群與分工之演變與再生,並驅動學校課程轉化之系統革新。 為深究個案學校的系統革新歷程與成果,本研究採個案研究法,主要以觀察、訪談和文件蒐集等方式取得資料,並以Engeström(1998)的文化歷史活動理論架構分析資料。本研究發現有四: 一、關注學生自主學習的活動系統目標,可形成集體行動的課程轉化,涵括校長領導、行政組織分工、教師教學、家長參與外部協作資源之共力。 二、矛盾可引發教師主體與社群朝向自主學習課程客體目標發展之動力,工具策略的中介性可調節主體到客體行動之間的落差,開拓學生自主學習課程轉化的路徑。 三、學生以專題探究為手段,發展自主學習的能力,增進自主學習的信心。 四、學校自主學習課程轉化的活動系統,創造課程與教學實踐的革新歷程。 最後,依研究發現,本文提出對課綱轉化、課程創新、教學實踐、學校組織、教育行政機關及後續相關研究之建議,期能為國內課程改革、學校革新與學生學習帶來新的啟示。Item 學步兒氣質與母親教養雙向影響歷程及其對早期自我調節原型之影響(2022) 林佳慧; Lin, Chia-Hui本研究旨在探討影響早期幼兒自我調節發展的因素。自我調節能力在進入生命第二年時開始快速萌發,且對幼兒未來的社會適應以及認知學習有重大影響,因此是幼兒發展的重要目標。過去的研究多探討母親的教養行為或親子關係的品質與幼兒自我調節間的關聯,本研究則基於發展系統理論之生物心理社會架構,同時探討幼兒氣質因素與母親教養因素對幼兒早期自我調節的影響。本研究並從雙向影響關係(transactional relationships)的觀點,探討幼兒氣質因素與母親教養因素間的雙向影響歷程。本研究的目的有二:其一為探討幼兒氣質(包含負向情緒性氣質與奮力控制氣質)與母親教養(包含正向的母親回應及負向的條件式管教)之間是否具有持續性的雙向影響關係。其二為探討幼兒氣質及母親教養對幼兒早期自我調節的影響。根據理論及過去相關文獻之結果,本研究提出假設一:幼兒氣質與母親教養間有互相影響的關係,且此雙向影響關係具有持續性。假設二:負向情緒性氣質會對母親教養行為有負面影響(即會減低正向回應與增加條件式管教),奮力控制氣質則會對母親教養行為有正面影響(即會增加正向回應與減低條件式管教)。相對的,母親回應會對幼兒氣質有正面影響(即減低負向情緒性氣質與增加奮力控制氣質),條件式管教則對幼兒氣質有負面影響(即增加負向情緒性氣質與減低奮力控制氣質)。假設三:幼兒負向情緒性氣質會對其早期自我調節發展有負面影響、奮力控制氣質則有助幼兒早期自我調節的發展;母親回應可提昇幼兒早期自我調節,母親條件式管教則不利幼兒的早期自我調節發展。根據上述目的,本研究分析臺灣幼兒發展調查資料庫之3月齡組幼兒資料,並針對5,267位幼兒母親在幼兒12月齡、18月齡及24月齡時所填答的問卷資料,進行隨機截距自我迴歸交叉延宕模型分析。變項的來源包含母親所填答的認知發展問卷、社會情緒發展問卷及家庭問卷。本研究獲得以下結果: 一、在12月齡到24月齡的三個時間點中,母親正負向教養行為和幼兒的奮力控制氣質間均具有持續的雙向影響關係。母親的回應與幼兒的奮力控制氣質具有互相增強的雙向影響關係,但母親的條件式管教和幼兒的奮力控制氣質則具有相互消減的雙向影響關係。幼兒的負向情緒性氣質則未與母親的教養行為產生持續性的雙向影響關係。研究假設一及二僅在奮力控制氣質與母親教養行為的部分獲得支持。 二、幼兒的奮力控制氣質和母親的回應與條件式管教會影響幼兒的早期自我調節發展。12月齡時的奮力控制氣質與母親回應均可正向預測24月齡時的自我調節,但12月齡時的母親條件式管教則負向預測24月齡時的自我調節。由於本研究未發現幼兒負向情緒性氣質與早期自我調節發展間之關聯,因此研究假設之三也僅在奮力控制氣質及母親教養行為的部分獲得支持。 本研究之結果支持母親的教養行為與孩子的氣質間具有相互影響與被影響的關係,意即母親不只扮演提供孩子社會化影響的角色,也會受到孩子的氣質或特質的影響而改變教養行為。本結果支持幼兒在自己社會化的歷程中扮演主動角色。 此外,本研究之結果顯示幼兒的奮力控制氣質對早期自我調節發展具有顯著的影響,但氣質也會受到母親教養行為的影響,顯示個體生物性特質也會受環境脈絡等社會經驗之形塑。母親可藉由提供溫暖回應等正向教養行為增進幼兒的奮力控制氣質,但幼兒的奮力控制氣質也會因母親的責罰管教等負向教養行為而消減。Item 家族棋盤運用於個別諮商之影響經驗研究(2021) 林佳慧; Lin, Chia-Hui本研究旨在探討家族棋盤運用於個別諮商之影響經驗。以立意取樣方式邀請三位欲探索關係互動狀態、重新思考與形塑新的關係模式之25至35歲成人進行。研究以應用家族棋盤的諮商策略,與參與者進行四次個別諮商,並於諮商結束後進行個別訪談,以半結構式訪談了解諮商為當事人帶來的影響經驗。研究對諮商歷程逐字稿與訪談資料,以質性研究的內容分析法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結果發現: 一、諮商歷程主要包含四部分:(一)探索印象深刻的家庭畫面,並連結至當事人內在世界觀及關係模式。(二)探索現在的家庭畫面,並與印象深刻的家庭畫面兩相對照。(三)探索內在自我圖像,並進行對話。(四)挪動家庭畫面,發想與創造新的關係樣態。 二、家族棋盤運用於個別諮商之影響經驗大致可分為五個層面:理解困境、覺察渴望、修復傷痛、自我接納、創造連結,然其內涵、每層面的順序與所需時間等,依當事人獨特性而有所不同。 三、家族棋盤運用於個別諮商之助益性因素,包括:(一)視覺化、具象化幫助拓展覺察,綜觀關係全貌。(二)具體呈現互動畫面,促使正視困境、面對內在真實感受。(三)家族棋盤調動,讓當事人發覺並開啟關係有其他可能的新想法。(四)內在自我對話,提升當事人自我安撫與陪伴的力量和方法。(五)當渴望與傷痛被訴說和療癒後,當事人能創造新的關係互動模式。 四、關係議題與家庭系統分化情形息息相關,而以開放彈性的態度運用家族棋盤做諮商介入,方能發揮最佳效益。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未來實務與研究上的建議以利參考。Item 臺灣媒體中的「印尼」形象及其變遷(1950-2016):以《聯合報》為例(2018) 林嘉慧; Lin, Chia-Hui本研究認為台灣的社會脈動與印尼有著很大的關係,欲以媒體作為研究途徑,探討台灣媒體中印尼作為他者之形象。本文以《聯合報》為例,分析《聯合報》自1950年代至2016年「印尼」形象之建構,並以十年為一階段,找出各階段分類主題最多的兩者,探討此66年間台灣媒體《聯合報》建構之「印尼」形象,提出其形象之變遷與分析。 「他者」往往沒有詮釋自己的權力,本文以東方主義作為方法,以邱德亮(2010)提出的東方的缺席、本質化的東方、東方與西方的二元區分作為研究框架,探討他者形象建構之機制。 研究發現《聯合報》的印尼形象1950年代由「華僑」與「政治」包裝,1960年代以「國際關係」與「政治」呈現,1970年代以及1980年代分類主題最多的前兩者相同,是為「國際關係」和「經濟」。1990年代印尼形象以「政治」與「國際關係」呈現,2000年至2016年印尼形象則包裝在「新住民」和「移工」話語中。在《聯合報》中我國從積極反共抗匪,轉變為冷靜看待兩岸關係、推動務實外交之形象;接著再從排斥給我國社會製造問題的他者,到漸漸接納他者而繪製出台灣多元文化社會之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