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Lin, Han-Ju"
Now showing 1 - 1 of 1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十九世紀下半葉以「動物」為標題之法文藝術歌曲分析與詮釋—以聖桑斯、比才、夏布里耶和蕭頌的作品為例(2017) 林含儒; Lin, Han-Ju法文藝術歌曲 (Mélodie) 由十八世紀的浪漫曲 (Romance) 發展而來,浪漫曲的歌詞多以歷史、田園或感傷的情感為主題。十九世紀中受巴那斯詩派 (Parnassism) 影響,詩詞排除浪漫派 (Romantics) 的主觀表達,開始大膽追求外在對象的客觀描述及對異國風情的描寫,可以發現此時期的作曲家選擇詩作時,以容易入樂且易表現動物神態的巴那斯詩派為主。本文探討於1865年至1890年間四位作曲家以「動物」為標題進行創作的九首法文藝術歌曲,分別為聖桑斯 (Camille Saint-Saëns, 1835-1921) 的《瓢蟲》(La coccinelle) 與《夜鶯》(Le rossignol)、比才(Georges Bizet, 1838-1875) 的《瓢蟲》(La coccinelle)、夏布里耶 (Emmanuel Chabrier, 1841-1894) 的四首作品《大火雞之歌》(Ballade des gros dindons)、《蟬》(Les cigales)、《粉紅豬的田園曲》(Pastorale des cochons roses) 與《小鴨子田園之歌》(Villanelle des petits canards) 和蕭頌 (Ernest Chausson, 1855-1899) 的〈蝴蝶〉(Les papillons) 與〈蜂鳥〉(Le colibri),計九首。 這些作品皆採用十九世紀當代法國著名詩人的詩,詩人分別為雨果 (Victor Hugo, 1802-1885)、邦維爾 (Théodore de Banville, 1823-1891)、羅斯坦德 (Edmond Rostand, 1868-1918)、傑哈爾 (Rosemonde Gérard, 1866-1953)、高提耶 (Théophile Gautier, 1811-1872) 和黎瑟 (Charles Leconte de Lisle, 1818-1894)。 從這九首歌曲可以發現其詩作具有工整的詩律、流暢的語韻和音樂性的文字,題材一改自然詩派單純寫景或是描寫動物,而使用隱喻手法描寫或反諷現實生活的人物。曲式多為貫穿式 (through-composed) 和詩節式 (strophic),喜歡設計動機或主題來代表動物的動作、聲音或個性,並以此串連全曲。他們使用相似的音型描繪動物的動作,在人聲或鋼琴聲部常使用同音反覆的手法,模仿說話的口吻或表現心中呢喃的聲音,也會以同音的方式或一音節多音 (melismatic) 的段落描繪動物不同的個性。作曲家擅長以模進的手法營造氣氛或是鋪陳高潮,也有在作品內引用前人作品中的旋律來藉此隱喻。鋼琴伴奏則常接續歌者旋律線條或是扮演場景交換的角色。這些作品在歌曲中不斷的重複相同音型或是樂句,有時因過份重複而有好笑的意味,以此手法讓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似乎是為了與當時其他優美的歌曲做區分。這些都成為此時期法文藝術歌曲中此類標題的作品重要的特色。 這些作品是以「動物」為標題進行創作,因此詮釋應當比其他類型主題更富有畫面感,也可以增加音色的轉換。故歌者需要迅速融入情境,並確實的呈現出歌詞的逗趣感、臉部的豐富表情及適當的動作,才能正確的展現出作曲家所要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