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Lin, Yu-Ting"
Now showing 1 - 15 of 15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國中學習障礙學生家庭互動與自我概念之相關性研究(2022) 林佑庭; Lin, Yu-Ting自我概念對個體往後的身心發展與生活品質皆具相當的重要性,而良好的家庭互動對於自我概念具有正向的影響。本研究以家庭系統理論為主軸,將自我概念視為家庭功能並聚焦於家庭互動中親子與手足關係,探討學習障礙學生之家庭互動與自我概念之間的關係。研究者採用混合型研究法中的多重檢核設計,針對同樣的研究問題,同時使用量化與質性資料交互驗證和補充研究結果。藉由問卷調查了解學習障礙學生家庭互與自我概念之現況,並以描述性統計、皮爾森積差相關和簡單線性迴歸分析此現況以及家庭互動和自我概念之間的關係,再藉由半結構式訪談深入探討其內涵。問卷填答之對象為國中教育階段之學習障礙學生(N = 77),訪談對象為五位國一至國三的學習障礙學生。研究結果指出國中學習障礙學生知覺之親子關係現況是高關懷低保護的,父母的日常問候以及對學習障礙的了解可以促進親子關係;手足關係中庸,與非學習障礙學生的手足關係相似,雖有衝突但不至於敵視對方;社會自我概念現況偏高,青春期的學習障礙學生對家庭的依賴性仍高、學業自我概念則略低於中間值。在相關性的部分,親子關係與手足關係、自我概念的相關皆具有正相關且達統計顯著性;手足關係與自我概念具正相關未達統計顯著性,質性結果發現良好的手足關係可以增進學習障礙學生的自信。最後,研究結果發現親子關係對自我概念具有顯著的解釋力,正向的親子關係可以促進學習障礙學生對自我的看法。本研究為國內首次以障礙者的角度同時調查親子關係、手足關係以及自我概念現況之研究,補足了過去文獻少以家庭為背景探討學習障礙學生自我概念之不足處。建議在實務方面,家長及實務工作者可以藉由相關影片、書籍與演講增進對學習障礙的了解之外,於日常生活中也應多肯定學習障礙學生的優勢能力;在未來研究方面,可以納入不同背景的研究參與者,以探討個體的背景變項對家庭互動與自我概念之影響程度。Item 富含三萜類之山苦瓜葉萃取物對於四氯化碳誘導小鼠肝臟纖維化之保護效應(2018) 林于庭; Lin, Yu-Ting肝臟纖維化是由於慢性肝損傷造成大量的基質蛋白堆積在肝臟組織,為肝臟疾病最後一個可逆的階段,肝纖維化可能導致肝硬化或肝癌。山苦瓜具有多種藥理活性,其活性成分有酚類、黃酮類和三萜類等化合物。但山苦瓜三萜類化合物對於緩解肝纖維化的功效未明,因此本研究探討富含三萜類化合物之山苦瓜葉萃取物對於四氯化碳 (CCl4) 誘導肝纖維化的保護能力。 取得台灣山苦瓜 (花蓮一號) 並製備山苦瓜葉乙醇萃物 (bitter melon leaf extract, BMLE) 和富含三萜類之區分物 (triterpenoid-enriched extract, TEE),以 LC/MS 鑑定 TEE 含有 Kuguacin R、Charantadiol A 以及3β, 7β, 25-trihydroxycucurbita-5, 23-dien-19-al (TCD) 葫蘆烷型三萜類化合物。給予 ICR 小鼠40% CCl4 (1 mL/kg) 和分別餵食 BMLE (100 mg/kg) 或 TEE (100 mg/kg) 八周,由肝臟組織切片結果發現 BMLE 與 TEE 均可減少肝臟細胞壞死、肝細胞氣球樣變性、發炎細胞聚集和膠原纖維蛋白沉積等現象。為進一步探討 TEE 的保護效應,給予 ICR 小鼠40% CCl4 (1 mL/kg) 和分別餵食 TEE (25、50、100、150 mg/kg) 與 silymarin (200 mg/kg) 作為對照組,為期九周,並於注射 CCl4 前一周預先給予 TEE 和 silymarin。 實驗結果顯示餵食 TEE (25、50、100、150 mg/kg) 均顯著降低 CCl4 誘導血清 AST、ALT 和肝脂堆積。肝臟組織染色結果觀察餵食 TEE (100、150 mg/kg) 組的肝臟門脈周邊橋連壞死 (periportal +/- bridging necrosis)、門脈發炎和纖維化的評分值顯著低於 CCl4 組,TEE (150 mg/kg) 組的肝小葉內變性和局部壞死的評分值顯著低於 CCl4 組,且隨著 TEE 劑量增加而抑制 α-SMA 的表現。整體 TEE (100、150 mg/kg) 組的組織學活性指數總評分顯著低於 CCl4組。從西方墨點法的結果觀察餵食 TEE (150 mg/kg) 顯著抑制肝臟纖維化蛋白質的 TGF-β1 和 α-SMA 表現。定量聚合酶連鎖反應的結果觀察餵食 TEE (25、50、100、150 mg/kg) 顯著抑制肝臟發炎的 TLR4 基因表現,TEE (25、50、150 mg/kg) 顯著抑制肝臟纖維化的 TIMP-1 基因表現。此外隨著 TEE 劑量增加而有逐漸減少發炎型 Ly6Chi 單核球聚集的趨勢,具抗發炎潛力。 綜合言之,TEE 具有緩解 CCl4 誘導小鼠肝纖維化之功效、減少肝臟發炎壞死,且隨著 TEE 劑量增加而有提升保護效應的趨勢,顯示富含三萜類化合物之山苦瓜葉萃取物具有抑制肝纖維化的潛力,是值得繼續研究開發的護肝素材。Item 已婚育職業婦女網路健康資訊行為、網路健康素養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研究:以育有學齡前子女之婦女為例(2023) 林郁婷; Lin, Yu-Ting本研究透過問卷調查法,探討已婚且育有學齡前子女之職業婦女的網路健康資訊行為模式、網路健康素養現況與其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以給予已婚育職業婦女適當調節壓力、增進自我健康管理能力之建議,並提供健康資訊之單位有效促進婦女整體健康狀態之策略。問卷發放於2023年5月至6月,研究對象之條件限制為目前已婚(具法律婚姻效力)、近六個月內持續領有月薪且就職於固定僱主之全職女性工作者,將其最小子女年齡限制為學齡前(0~6歲)。本研究共計回收411份網路問卷,最終採用385份有效問卷進行研究結果之分析。研究結果如下:(一)已婚育職業婦女網路用途以日常應用、處理工作為主。(二)已婚育職業婦女自認難以判別網路健康資訊之正確性。(三)已婚育職業婦女網路健康素養程度中上,但較不擅於網路健康計算公式。 (四)月收入、教育程度、家中子女情況,在網路健康素養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上有差異。 (五)人際支持表現佳,休閒運動需加強。 (六)網路健康素養與飲食營養、人際支持正相關性高。Item 應用於視覺敏銳度預測之彈性化插入式模組(2022) 林鈺庭; Lin, Yu-Ting黃斑前膜(ERM)是一種由纖維膜覆蓋黃斑部引起的慢性眼疾,其臨床表現取決於膜的厚度及收縮能力,輕則毫無病徵,重則恐致中心視覺永久性喪失。手術是ERM唯一的治療方式,目前國際尚無制定最佳手術時機的標準,一般以患者術前視覺敏銳度(俗稱視力)受損的程度,評估其術後恢復的成效。有鑑於視網膜影像種類繁多、結構複雜多變、病灶隱蔽不易察覺,單憑我們肉眼觀察難以立即區辨視力的細微變化。近年來,深度學習在視網膜疾病檢測中的應用日趨成熟,但在疾病檢測的子類別中,與視力預測相關的研究卻寥寥無幾。因此,我們提出一個易於應用在各式骨幹網路的插入式模組,它結合了背景分割和特徵融合技術,有效整合骨幹網路每一區塊的輸出特徵。在僅有影像層級註釋的情況下,利用光學同調斷層掃描(OCT)、光學同調斷層掃描血管造影(OCTA)影像及視網膜厚度(RT)圖來預測ERM患者的視力。實驗結果表明OCT、OCTA影像及RT圖,其整體十折交叉驗證的平均準確度分別達80.558% (+8.176%)、81.502% (+5.502%)、82.534% (+7.112%)。隨後便利用Grad-CAM進行特徵視覺化,以輔助醫師及時診斷並採取適當措施。Item 林心蘋二胡協奏曲《密祉》之分析與詮釋(2023) 邱冠瑛; Chiu, Kuan-Ying林心蘋為近年活躍於臺灣的作曲家,近年來累積了大量的作品,其中有三首作品為二胡協奏曲,《密祉》一曲是最多人演奏的,這首作品於2015年首演之時,筆者正於小巨人絲竹樂團中擔任團員,此次亦是筆者首次參與該團的演出,因此《密祉》一曲在筆者的腦海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激發筆者想研究這首作品的動機。關於本文之研究,筆者將分為三個部分進行文獻探討:第一部分為《密祉》演出影音資料,針對同為小巨人絲竹樂團伴奏的三個演出版本,比較相互之間的詮釋差異,並建構出樂曲的基本詮釋架構。第二部分為林心蘋相關之文獻,透過現有關於林心蘋之論文,從中了解林心蘋的音樂歷程、創作手法與理念。第三部分為《密祉》一曲所使用之素材《小河淌水》和《猜調》之相關文獻,筆者根據搜集之資料,對於《小河淌水》之作曲家生平、創作背景、曲式結構及發展進行詳細論述;《猜調》一曲以掌握其藝術特點及呈現其音樂風格為主。透過本研究,可以瞭解林心蘋的創作手法及理念,對於《密祉》一曲的創作背景及手法也有更清晰的理解。從研究中亦可以發現林心蘋在創作器樂作品上擅於展現樂器之特點,在演奏技巧上也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在演奏林心蘋的作品時,對於演奏者而言,是一種自我挑戰的過程。Item 氧化鈥鋅薄膜的磁光與電性(2020) 林于庭; Lin, Yu-Ting本論文探討脈衝雷射蒸鍍法在c方向藍寶石基板上所製備之氧化鈥鋅薄膜(Ho: ZnO)的結構、光學、磁和磁光,及導電特性。氧化鈥鋅薄膜的製備條件為氧壓3×10-1 mbar,基板溫度525 ℃,雷射波長266 nm,雷射能量密度2.0 J/cm2,鈥的摻雜比例0~10 原子莫爾濃度(at. %)。 X光繞射光譜和拉曼散射光譜顯示氧化鈥鋅薄膜沒有其他雜質或晶相存在,代表薄膜中鈥原子成功取代了鋅原子。隨摻雜比例增加後,晶格常數與晶粒大小會變小,表示鈥原子(0.904 Å)取代鋅原子(0.74 Å)過程中產生缺陷造成薄膜結構變差。摻雜5及8 at. %之氧化鈥鋅薄膜的拉曼散射光譜還包含Ho 4f軌域5S2→5I8及5F4→5I8能階的螢光訊號。光致螢光光譜顯示純氧化鋅(Ho: 0 at. %)有很強的近能隙發光,隨摻雜比例增加,近能隙的發光變弱,缺陷的發光變強,從光致螢光光譜可以辨認出氧空缺、鋅空缺、鋅間隙等缺陷。 SQUID的結果顯示在T = 5與300 K氧化鈥鋅都呈現順磁性,飽和磁矩隨摻雜比例增加而變大,在8 at. %達最大值120 emu/cm3。磁矩和溫度關係結果表明,薄膜磁矩在2~100 K的範圍內都快速下降,在150 K後趨於平緩,且在40~60 K的地方有很強的氧退吸附訊號,若扣除掉氧退吸附的訊號,推測所有薄膜皆不具磁有序特性。磁光光譜顯示所有氧化鈥鋅薄膜皆為順磁性,其法拉第旋轉角對磁場的斜率隨波長越大而變小,此外氧化鈥鋅薄膜的Verdet常數數值隨波長增長變小,大約降低86 %。 從電流-電壓特性曲線可以看到所有氧化鈥鋅薄膜電極皆符合歐姆定律。且在摻雜之後電阻率從0.022 Ω-cm上升到0.221 Ω-cm,表示摻雜和產生的缺陷會增加電阻率。Item 父女互動之個案研究-以六月齡為例(2023) 林毓庭; Lin, Yu-Ting本研究旨在採用個案研究,以一名父親及其六個月大女嬰為研究對象,以了解父親與嬰幼兒的親子互動狀況。本研究採次級資料分析,使用互動行為編碼系統(Coding Interactive Behavior,CIB)分析此個案父親於女嬰六月大時的互動,包括父親的敏感度(跟隨、模仿、闡述、父母共享注意力、正向情感、聲音適宜、情感適宜、足智多謀、親密觸摸、支持性存在、風格一致性)、侵入性(肢體操弄、強迫、父母負面情感、敵意、父母焦慮)、父母沮喪及父母熱情四面向之互動行為;女嬰的參與度(共享注意力、幼兒正向情感、最高覺醒度、疲勞、發聲、發起)及退縮性(幼兒負面情緒、退縮)兩面向之互動行為;父親與女嬰的互動性(二元互惠、調適、流暢度)及負面狀態(受限、緊張)兩面向之互動行為。研究結果顯示,父親整體敏感度較低、身體上的侵入性較強,而情感表露方面較為內隱與含蓄,屬於中等程度以上的主導;女嬰整體參與度及退縮性皆較低,屬於較低程度的主導;雙方整體互動性及負面狀態皆較低,二元互動狀況有所受限,常中斷無法延續、擴展,顯得較不協調。根據上述研究結果,本研究為國內親職教育中父親與嬰幼兒的親子互動行為提供更多的資料基礎。Item 異化與神秘化的空間:以查爾斯•狄更斯《遠大前程》為例(2017) 林玉婷; Lin, Yu-Ting《遠大的前程》(Great Expectations) 是英國作家查爾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 在1861年所撰寫的作品,文本主要有三篇,深刻描繪維多利亞時期資本主義興盛的時代,以及敘述孤兒皮普成長的空間。然而,Alan Lelchuk、 J. Hillis Miller、Rosa Mucignat等評論家主張《遠大的前程》是一部以主角為主的空間,而忽略其他角色的重要性。儘管世上已有眾多以空間的研究存在,大部分的人卻忽略資本主義在文本中的重要性。因此,我認為《遠大的前程》仍有進一步探討的可能,藉由分析資本主義與空間之間的強大聯繫,我主張文中的次等角色和主角同樣具有代表性,文本不僅描述空間在文中代表的意義,同時藉由空間來談論資本主義。這部作品不僅是維多利亞時期的代表作,同時也是一部有空間與資本主義的文本。 本論文共分為三章,第一章探討文本中的空間和資本主義的關聯性,以彰顯空間與資本的重要性。第二章以絕對空間(absolute space)為基礎,分析文中的家庭生活與娛樂,以展示異化(alienation)的重要性。第三章以相對空間(relative space)為出發點,解析商品拜物教(commodity fetishism),突顯神秘化(mystification)的運作方式。三章分別描述資本空間的重要性。本碩士論文試圖探討空間與資本主義在文本中呈現,藉由參考大衛•哈維(David Harvey)的《社會正義與城市》(The Social Justice and the City),以及採用列斐伏爾(Henri Lefebvre) 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論》(Critique of Everyday Life),這份研究希望能提升空間在文本的重要性,並賦予《遠大的前程》以往不同的解讀。Item 聲音特質與文字的情緒向性對於聲音偏好度之影響(2021) 林鈺庭; Lin, Yu-Ting此研究探討中文母語者對於聲音的好感度判斷,其中聲音特質與說話內容為兩大討論重點。過去研究顯示,音質特色在西方言語溝通中,為衡量好感度的關鍵因素。本研究旨在分析聲音特質對中文講者的影響,並且深入討論說話內容的正負向情緒是否會影響聽者對於說話者的印象。再者,我們分析聽者在判斷其聲音好感度上的重要音質特質,分別在中性、正向、負向說話內容上的表現。研究參與者皆為年輕的中文母語者,每位參與者皆需參與聲音好感度判別的測驗。此研究播放錄音室錄製的不同人聲,共有180種(3種文字內容 X 5種句子 X 6位錄音者 X 2種性別)。參與者每一次只會聽到一個說話者的聲音,接著就必需直覺的回答他們對於此聲音的好感程度,作答方式是使用「五點李克特量尺」(five-point Likert scale) 來做出程度上的分別。實驗結束後,參與者需憑藉方才作答之印象,回答關於聲音特質及文字情緒的相關問題。本研究發現聲音特質及文字內容皆會影響中文聽者對於中文說話者的好感程度。首先,正向、中性及負向說話內容有明顯的差異。其中,正向內容最廣為喜愛,其次為中性內容,再來為負向語句。根據參與者的實驗後問答,正向文字會增加聲音的好感度。接者,在眾多聲音特質(acoustic features)中,頻率擾動度擾動度 (jitter)是衡量聲音喜好的最關鍵因素。無論在正向或負向內容中,頻率的穩定性越高,此聲音就很容易被評斷為好聽。另外,本研究也發現音質影響力與內容息息相關。舉例來說,對於中性內容,穩定度是最重要的,但對正向內容,音高的表現更為重要。最後,我們討論了各種音質特質如何影響著中文的聲音好感度。頻率擾動度(jitter)及音量擾動度(shimmer)皆對好感度有負面的作用,而諧噪比 (HNR) 、平均音高 (pitch mean) 和音高全距 (pitch range) 皆有正面的作用。此實驗也證實了聲音好感度不僅和聲音特質相關,其聲音呈現是否符合說話者的內容也是判斷要素之一。Item 臺灣當代揚琴作品《稻香情》與《天黑了》之分析與詮釋(2022) 饒心妤; Jao, Hsin-Yu回顧筆者十幾年學習揚琴的歷程,發現早期演奏的曲目多為大陸的作品,臺灣的作品相對較少,直到近幾年揚琴在臺灣迅速發展,原創揚琴作品開始受到重視,多位優秀的臺灣青年作曲家紛紛投入創作,並嘗試將在地所得的文化素材融入創作中,這也使筆者對臺灣當代揚琴作品產生興趣,進而促成此次研究。本篇以林心蘋《稻香情》與任重《天黑了》做為研究主題,希望透過筆者自身所學的專業,對作品的創作手法及理念進行探究,提出符合作曲家原意,又不失個人演奏想法的最佳詮釋。關於本文研究之相關文獻,目前已蒐集到多篇論文,文中也針對林心蘋與任重的音樂學習及創作歷程進行過研究;另外,關於樂曲素材之相關文獻,也蒐集到多本書籍、期刊、論文及網路資料,內容針對《稻香情》與《天黑了》創作時所用素材,包含了卑南族作曲家陸森寶與他的作品《美麗的稻穗》、作曲家林福裕與他的童歌作品《天黑黑欲落雨》,以及爵士音樂風格特點之所有素材相關文獻。透過蒐集來的文獻及訪談作曲家所得資料進行歸納整理與分析,協助筆者理解作曲家創作手法與理念,並以演奏者角度做樂曲詮釋探討。研究結果顯示,林心蘋為擅長以故事畫面創作的作曲家,在《稻香情》中她利用旋律來鋪陳,描繪出戰場中士兵思念故鄉之情及打仗時忐忑不安的情緒;而任重擅長將臺灣童歌與民謠做改編創作,這首《天黑了》結合了臺灣童歌《天黑黑欲落雨》旋律與爵士音樂的特點元素,形成兼具臺灣文化及爵士風格的創新作品。在詮釋演奏上,林心蘋本身具備揚琴演奏能力,她將自身經驗套入創作中,使《稻香情》有較多揚琴技術上的難度;而《天黑了》相對較無過多專業演奏技巧的問題,但也需費心思鑽研如何詮釋出樂曲中爵士風格特點,因此兩首作品也分別有著不同的困難之處需克服。Item 蘇文慶二胡協奏曲《燕子》之分析與詮釋(2017) 湯雅棋; Tang, Ya-Chi在眾多的二胡作品中,有許多作品會使用民間音樂素材來創作,使作品能夠保有傳統的風格。二胡協奏曲《燕子》是蘇文慶唯一創作的二胡樂曲,他擷取哈薩克民歌《燕子》的動機作為樂曲的核心,發展創作而成。這首樂曲至今尚未有人研究,而且是筆者大學時期演奏過,是一首旋律優美的樂曲,因此,引起筆者產生研究此曲之興趣。 本文之文獻分為三個面向來探討,分別為:作曲家及其作品相關創作背景之文獻、新疆哈薩克族音樂相關之文獻、《燕子》二胡協奏曲相關影音資料之回顧。由於此曲直接相關的資料較少,因此,筆者透過親身訪談來獲得第一手資料,從中整理出作曲家的音樂學習與創作歷程,再將此曲進行樂曲分析、樂曲詮釋之探討,並提出個人對此曲詮釋上之見解,以完成研究。 研究結果顯示,蘇文慶二胡協奏曲《燕子》於1998年受臺北市立國樂團委託創作,在創作的當下,他正好移居至美國與妻子分隔兩地,故將對妻子的思念轉化成這首樂曲。由於此曲是運用哈薩克民歌大家耳熟能詳的音樂素材,並充分發揮二胡演奏歌唱性旋律之優勢,因此,樂曲格外令人熟悉與感動。相較現代以技巧為主的作品,這首樂曲更能夠引起大眾的共鳴。筆者期盼作曲家在創作二胡樂曲時,除了追求炫技手法外,同時也要能兼顧樂器自身的特質充分發揮,才能創作出更多膾炙人口的樂曲。Item 趙咏山《黑頭與花旦》中京劇角色與京胡演奏法運用之探討(2017) 蕭杏芸; Hsiao, Hsin-Yun趙咏山所作的《黑頭與花旦》二胡獨奏曲素材來源起於京劇音樂,整首樂曲有著明顯的京劇風格,其中也不乏耳熟能詳的京劇片段《霸王別姬》,這引發了筆者對於此樂曲研究的興趣,希望透過此研究盡可能找到作曲者創作素材的來源,並配合京胡與二胡的比較,使樂曲在詮釋時能夠更具風味,找到京劇元素與二胡演奏法的最佳融合。 本詮釋報告以四個面向進行文獻分析,分別為:《黑頭與花旦》相關研究內容、京胡演奏法之相關文獻、劇目角色之相關文獻、相關訪談紀錄。筆者以高淳怡所撰寫的論文為基礎,加入京劇演員、京胡樂師、二胡演奏家的觀點進行樂曲分析,探討劇中出現的角色性格與京胡演奏技法,並提出個人對於此樂曲的見解與演奏詮釋,以完成研究。 經過深入研究後,筆者找到《黑頭與花旦》作曲者可能引用之劇目唱段,並對其進行人物性格分析與行當演唱方式分析。接著筆者分析了京胡演奏技法,並比較與二胡之異同。最後筆者從「京胡特點之應用、角色形像之掌握、戲劇張力之表現」三方面切入,並以演奏者的角度重新分析與詮釋樂曲,掌握京劇唱段與京胡伴奏,使整首樂曲依附在京劇的大框架下進行演奏,凸顯樂曲中的京劇元素,並使樂曲展現京劇風格。Item 趙季平《心香》二胡協奏曲之分析與詮釋(2014) 黃鐘如; Huang, Chung-Ju趙季平成長於二胡作品創作的興盛時期與新探索時期,趙季平所採用的創作題材與體裁非常的廣泛,題材中不乏有民間音樂素材,體裁更包含交響樂、民族管絃樂、交響詩、協奏曲、室內樂、舞劇、電影及電視劇配樂等。其中電影、電視劇的音樂又經常被他本人改編成為器樂曲,例如:電影《黃土地》電影配樂改編為民族管弦樂曲、電視劇《喬家大院》改編為交響組曲、電影《心香》配樂則改編為《心香》二胡協奏曲等。本研究將探索趙季平為何將電影《心香》配樂改編為器樂曲,並透過樂曲的分析來詮釋此樂曲。 本詮釋報告為一質性研究,以個案研究法及文獻蒐集為主要方法,透過期刊文獻之探討,並輔以相關音樂會、訪談節目等資訊,將樂曲分析及與作品詮釋成果,透過文字敘述與譜例分析之方式,經過整合完成本詮釋報告。 經由上述分析與探討後,可以得知趙季平對於創作理念,他重視音樂內容與人民的生活相關、樂曲創作重視其音樂之意境、多元豐富的配器等,創作的理念及特色。透過曲式結構、旋律、節奏及和聲,搭配電影情境與樂曲之關聯,藉以了解樂曲結構及音樂內涵,使演奏者更能了解此曲創作背景及內涵,更能完整、忠實的詮釋本樂曲。Item 遊戲式數學課程提升國小資源班數學學障生數概念之行動研究—以MIND為例(2020) 林宇婷; Lin, Yu-Ting由於研究者在數學教中面臨學習者投入大量的學習時間,但仍面臨部分學習者無法掌握數概念的困境,許多研究結果顯示遊戲式數學能提升學習動機及學習成效,因此,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來探討使用遊戲式數學課程教學對於3位國小資源班數學學障生對於數概念的學習成效。選出在評量中進位加法與不退位減法兩項目皆低於PR3的3位中年級學生作為研究對象,以MIND為教材,施以每週3節,為期16週的教學,期間依據參與者者個別差異進行教學調整,藉由資料蒐集分析其在數概念的改變歷程及學習興趣與學習行為的轉變情形,研究結果如下: 一、根據學習者現況能力、學習特質與需求,搭配調整策略來進行數概念教學。教學所面臨問題分為遊戲進行方式所面臨的教學困境、學習者能力差異、學習者行為問題以及視知覺能力問題。對應上述情形採取彈性的教與學、詳細的遊戲規則說明、提供增強和練習,建立正向的學習環境來增進學習興趣、增加社會互動機會以及提升學習動機。 二、進行MIND教學後,學習者從加減法的感知,一路建構數字與數量概念,再運用前面基礎來熟練與自動化十的合成技能,以奠定加法計算的先備能力,將此能力用於加法計算策略中,最終達到獨立心算的目的。紙筆測驗及教學前後測結果發現,3位研究參與者在學習單的答對率有維持穩定狀況、教學前後測答對率有提升。 三、進行MIND教學後,三位研究參與者的學習興趣及學習行為均有正向的改變。Item 陳中申嗩吶協奏曲《扮仙》之分析與詮釋(2020) 陳育偉; Chen, Yu-Wei陳中申嗩吶協奏曲《扮仙》素材取自於北管音樂,其中所使用的素材及主奏的樂器,皆與筆者過去所學習的嗩吶及北管音樂相關聯,因此引起筆者研究的動機,希望能透過自身所學的專業,對於此曲素材進行探究,使樂曲能更貼近作曲家之原意。 本文之文獻分為三個面向來探討,分別為:作曲家之相關文獻、扮仙戲音樂之相關文獻、作曲家相關訪談文獻回顧。對於陳中申嗩吶協奏曲《扮仙》之文獻,直接性的資料鮮少,僅有學者針對曲式及詮釋上進行研究,因此,筆者透過親身訪談獲得第一手資料,從中整理出作曲家的音樂學習歷程與創作歷程,以及作曲家的創作理念與手法,再將此曲進行素材旋律之分析,並以演奏者之角度,對於此進行樂曲詮釋之探討,以完成本研究。 研究結果顯示,陳中申協奏曲《扮仙》於1991年受臺灣笛子演奏家劉治委託創作,此曲原先設定為笛子演奏,但在1997年時作曲家將此曲移植給嗩吶演奏,使樂曲更貼近北管音樂風格。透過訪談筆者發現,此曲不僅運用北管音樂的【二凡】、【梆子腔】、【點絳唇】、【緊中慢】,還運用到客家八音【高山流水】作為創作的動機。此曲融合了國樂嗩吶與戲曲嗩吶的演奏手法,讓嗩吶演奏的內容變得更加豐富,並充分展現出嗩吶樂器的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