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Liu, Fang-Yu"
Now showing 1 - 3 of 3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以擴大探究社群模型分析線上華語口語課程學習者之主觀學習感知-以印尼八華學校為例(2023) 劉芳妤; Liu, Fang-Yu網路的普及加上科技的發展,許多機構正將傳統面對面的課程改為線上進行,外語的教學也不例外,本研究以擴大探究社群模型(Extended Community of Inquiry, ECoI)分析線上華語口語課程學生的主觀學習感知。綜觀過去的研究,線上華語教學研究多著重在線上形式的課程設計及科技運用,較少以量化形式呈現學生主觀學習感受。因此,本研究以印尼八華學校的學生為例,課程採用探究社群理論,結合針對線上外語教學提出的技能金字塔(Skills pyramid)來設計,課程結束後以擴大探究社群調查問卷的結果分析學生對於線上華語口語課程的上課感受,並比較兩組學習程度的學生在擴大探究社群模型中各構面的差異,也透過路徑分析來探索擴大探究社群模型四個構面的結構關係與預測程度。研究結果發現,探究社群理論可提供教師設計線上課程時全方面的課程架構思考,而問卷調查結果四類呈現的平均分數皆大於3分,其中又以教學呈現表現最好,學習呈現最差;而中級和高級學生在四類知覺呈現中,均無顯著差異,最後,教學呈現對社交呈現及認知呈現達正向顯著預測,意即教學呈現得分愈高,其社交呈現及認知呈現得分亦愈高;社交呈現對學習呈現達正向顯著預測,意即社交呈現得分愈高,其學習呈現得分亦愈高。上述研究結果可提供線上華語教師進行課程設計與教學之參考。Item 「感官為基礎之音樂活動」提升自閉症兒童非口語溝通能力之家長訓練模式探究(2017) 劉芳妤; Liu, Fang-Yu本研究旨在瞭解自閉症兒童之家長藉由家長訓練模式學習「感官為基礎之音樂活動」的介入技巧並提升其子女非口語溝通能力的歷程。在正式研究開始前,本研究透過前導研究探究「感官為基礎之音樂活動」對提升一位自閉症兒童之非口語溝通能力的成效,此前導研究採用單一受試跨行為多基線實驗設計,研究結果發現「感官為基礎之音樂方案」能有效提升一位自閉症兒童模仿、被動式相互注意力以及主動式相互注意力等非口語溝通能力。 本研究之「感官為基礎之音樂活動」家長訓練模式共分為「成人引導」、「成人回應」以及「幼兒引導」等三個階段,訓練內容分為線上資料庫與實地訓練兩種形式。線上資料庫包含「感官為基礎之音樂活動」各階段說明,以及各活動示範與說明;實地訓練為研究者至參與者家中進行親子音樂活動的觀察與討論,必要時進行訓練與示範。此介入每周兩次、每次50至90分鐘,共九週14至15次的介入。此研究採用個案研究法,共有兩對親子參與研究,此研究以質性資料為主、量化資料為輔。家長執行「感官為基礎之音樂活動」的過程全程錄影,並在每次介入結束後進行訪談,以進行資料分析與歸納。量化資料以單一受試研究中的A-B-M設計蒐集兩位家長在家長執行技巧上的資料,每次擷取十分鐘的介入以進行編碼,過程中亦蒐集幼兒的非口語溝通能力以瞭解其改變情形。 研究結果發現兩位家長皆能在九週內學會並執行三個階段的家長介入技巧。兩位家長的執行方式主要跟隨本研究三個階段的模式:(1)第一階段:提供以歌曲、教學為主的活動,主要活動來源為線上資料庫;(2)第二階段:透過音樂建構一來一往的溝通形式,並且透過音樂回應幼兒的行為;(3)第三階段:跟隨幼兒的行為後,將幼兒的行為融入音樂互動中。藉由相關係數進行探討後發現,家長的執行技巧精熟與否與幼兒非口語溝通能力的行為展現有正相關。 研究者根據以上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建議,以提供實務工作者、未來研究者以及自閉症兒童之家長之參考依據。Item 氣象與戰爭:抗戰期間中國氣象事業的發展(2018) 劉芳瑜; Liu, Fang-Yu本研究以「戰爭對氣象情報的需求」為著眼點,考察抗戰期間國民政府推動中國氣象建設及相關事務的發展過程。戰時中國的氣象事業的發展,以中美結盟作為分水嶺,在此之前國府主要由航空委員會蒐集軍用氣象情報,但因其氣象組織規模有限,為增加情報來源,故與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聯繫,尋求技術和資訊上幫助與合作,且透過外交部,向蘇聯索取西伯利亞的氣象報告,加強對氣象情報的掌握。雖然航委會有意加強氣象組織,但因交戰的劣勢、購置氣象設備、情報傳遞系統、經費等囿限,難以積極推動這項工作,轉而加強氣象人才訓練,成立專門的測候訓練班。 中央氣象局的建立,與戰爭也有極大的關係。隨著政府內遷後方,戰事的發展,國府認為必須掌握西南地區的天氣狀況,故於1940年中研院氣象所提出西南測候網計畫,在多方討論下決定於1941年成立中央氣象局,由其推動西南地區測候網,藉此配合軍事和國防的需要。成立之初,先接收中研院氣象所轄下的測候所,作為基本的測候網絡,再調查全國的氣象機關,試圖掌握氣象機關的分布和運作狀況。接著,透過籌劃增設直屬測候所、補助地方測候所及辦理氣象訓練班等方式,拓展情報網。然而,情報網的運作與通信有極大的關係。中央氣象局受限自身沒有電臺可以傳遞訊息,必須仰賴交通部的電信系統,故在建立測候所時,通常會選擇交通要道上,且為當地行政機關要地,才可順利透過政府電臺,傳送觀測數據。只不過,交通要道多屬於兵家必爭之地,具有重要的軍事價值,當兩軍在交戰時,測候所常因戰事波及,導致工作停頓。 美國參戰後,由於美軍在太平洋戰場採取海空戰略,須有大量的氣象情報提供作戰參考。為了獲得大量中國的氣象情報,美方派人來華調查,與中國建立同盟關係,雙方簽訂合作協定,隨即成立中美特種技術合作所,蒐集氣象情報即是其重要的業務。因此,美方派遣氣象專家和儀器設備,至中國各地架設氣象站,形成氣象情報網。同時,也要求中國各氣象情報蒐集機關,必須將情資傳送至中美合作所交流利用,打破原有中國機構互不流通,或只單向提供航委會情報的現象。此外,由於美軍對氣象情報的異常重視,促使國府必須提高氣象情報的質量,改善情報傳遞系統的速度。就此看來,美國對於戰時中國氣象事業是股重要的推動力。然而,抗戰的勝利,使得中國氣象事業邁入一個嶄新的局面,國府得以收回外國和淪陷區所建的氣象臺,氣象的管理權歸為一統,使得氣象機構得以重新整合。美國則利用氣象技術和設備的援助,向中國未來氣象工作發展走向提出建議。換言之,抗戰期間中國的氣象工作透過與美結盟,在技術、設備上獲得極大的挹注,提升了中國的觀測技術;也因為如此,戰後中國在規劃國內氣象工作,不得不受美國影響,影響了國府的自主性。除此之外,因政府內遷,在後方建置許多氣象站,打破原有氣象站集中於沿海地區的局面,就中國氣象事業而言,抗戰期間平衡區域之間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