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Mei-Chuen Lin"
Now showing 1 - 3 of 3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Supporting a Teaching Practicum Course with a PCK Knowledge-Sharing System.(2006-03-19) 楊如雪; Pei-Yu Wang; Mei-Chuen Lin; Mu-San Kao; Ju-Hsueh YangIn this research we developed a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PCK) sharing system to support a teaching practicum course which was taken by 49 students being trained to become Chinese language arts teachers at secondary schools. The system dynamically collects and stores PCK items created by students as the course proceeds through the entire semester. The items include lesson plans, student worksheets, handouts, tests, journals and video clips of students' teaching practices. These items are structured around an underlying content knowledge (CK) database which stores more than 200 pieces of writings and related knowledge. As such, each PCK item is put in a meaningful context for evaluation and discussion. Related functionalities provided by the system include My Wok Area, online journals, message boxes and a discussion forum. Results from user interviews, a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observation about users' on-line behavior all confirm that this system helps the course to function much more effectively.Item 同儕配對與親子配對在國小學童學習Logo程式設計之個案研究(2008) 劉淑芬; Shu-Fen Liu本研究旨在觀察與分析國小四年級學童以同儕配對或親子配對學習MSWLogo程式設計之合作方式、對話層次、合作意願及學習興趣。本研究採多重個案研究法,從桃園縣某國小四年級自願參與之學童與家長立意抽樣同儕組(男男、女女與男女配對)與親子組(父子、母子與母女配對)各三組為研究對象。親子合作非屬學校正規教學活動,因此以暑期電腦營分兩階段實施。本研究規劃十二節教學課程,每節五十分鐘。每節課教學者先講授課程內容後,再由個案進行合作解題,於每階段結束後讓九位學童進行個別實作解題,其目的在於觀察同儕或親子配對學習對個案造成之影響。另外,研究者於課程結束後針對個案逐一進行深入訪談,以探究不同組別間的合作方式與學習態度。以下彙整本研究所獲致之結論: 在「合作方式」方面,包含:(1)在操作權方面,合作初期同儕組皆不適應共用一部電腦,僅女女配對組協調共同操作;後來各組皆由能力較好的人取得較多操作機會;親子組均由孩子操作電腦,偶而也有父母介入操作之情形。(2)在主導權方面,合作初期同儕組參與解題頻率較為平均,隨著指令與圖形困難度提高,各組也隨之由解題能力較好的人主導解題;親子組有兩組在孩子遇到困難時家長介入指導,而母子配對組則完全由媽媽主導,可從訪談內容中發現親子組之合作互動,皆反映平日父母指導孩子做功課之方式。 在「對話層次」方面,包含:(1)各組出現相當高百分比之程序性對話,可能與各組必須不斷地操作與執行MSWLogo指令完成圖形,自然出現較多與執行步驟相關之對話,或許在其他學科方面之學習不見得會有此種現象。(2)同儕組男男配對組與男女配對組皆出現許多社交性對話,女女配對組卻咸少出現;女女配對學習程式設計似乎能有較多聚焦於任務相關之討論。 在「合作意願」方面,三名同儕組學童與全數親子組學童皆喜歡此種配對方式,有意願再參加相同配對方式之學習,另外三名同儕組學童則比較喜歡自己一個人學習。在「學習興趣」方面,四名同儕組學童與全數親子組學童喜歡學習MSWLogo程式設計,也有興趣再學習進階課程,僅兩位同儕組學童表示學習此程式設計較困難。 茲就本研究之結論作三項後續研究建議:(1)本研究觀察親子配對合作有助於學童學習MSWLogo程式設計,建議可在國小多實施親子配對學習程式設計或電腦技能課程;(2)本研究觀察同儕組女女配對組較能相互合作討論,男男配對組與男女配對組則容易爭奪操作權,也較容易由一人主導解題,建議可探討不同性別配對合作學習是否會影響學童學習程式設計之成效;(3)MSWLogo程式設計之語法過於簡單,建議採用語法較複雜之程式語言進行相同之研究,如:Python,或許可觀察出有別於本研究之觀察結果。Item 文字式與圖像式程式語言之學習成效比較研究(2006) 楊美菁; Mei-Ching Yang本研究旨在探討文字式與圖像式程式語言對於學習成效之影響。台北市某國小兩班六年級學生參與本研究,每班各二十六名學生,總共進行25節課之教學實驗。實驗過程中,一班學生使用MSWLogo,另一班則使用Drape,兩者皆屬Logo系列之程式語言,但MSWLogo提供文字式指令供使用者撰寫程式,而Drape則提供圖像式語法。 本研究所收集之量化資料為五次紙筆測驗及一次期末上機實作測驗成績。紙筆測驗包括記憶、理解、應用與分析等認知能力之測驗題目,期末上機實作測驗則包括16題創作題和8題修改題。量化資料分析結果顯示,學習MSWLogo(文字式語言)的學生在前三次紙筆測驗的成績均優於Drape(圖像式語言)組,達統計上之顯著性,但於第十五節與末期之兩次紙筆測驗,兩組成績則並未達顯著差異。由此似可推論Drape(圖像式語言)在學習初期之門檻較高,但當學生對於程式語法逐漸熟悉後,兩者間之差異逐漸縮小。在上機實作測驗方面,MSWLogo組在創作題之平均分數雖高於Drape組,但未達統計上的顯著性;在修改題方面,兩組平均分數相近,亦無顯著差異。 本研究所收集之質化資料包括:以螢幕擷取軟體所錄製之學生上機實作程式設計過程、實驗後問卷調查結果、學生之學習心得、及教師之教學日誌等。質化資料之分析顯示,在程式設計過程中,MSWLogo學習者易犯語法錯誤;相對的,Drape學習者則易因某些圖像式指令相似度過高或違背直觀原則而產生混淆。換言之,兩者各有其使用上的缺點。在學習態度方面,兩組學生無論在學習程式設計的喜好程度,或未來繼續學習程式設計的意願上均無顯著差異。 整體而言,本研究顯示國小六年級學生使用MSWLogo(文字式語言)或Drape(圖像式語言)學習程式設計並未造成學習成效或學習態度上之顯著差異。一般人易於直覺認定圖像式語言較易於學習,且較易為國小學生所接受,本研究應有助於矯正此一錯誤認知,並提供教師於選擇適合國小學生學習之程式語言時的重要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