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Wang, Yung-Hsuan"
Now showing 1 - 2 of 2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一位中學公民教師與性別少數學生的相遇-性別認同形構歷程的敘事研究(2022) 王詠萱; Wang, Yung-Hsuan我是一位高中公民老師,由於學科性質與個人的性別經驗,我特別關注性別平等教育的實踐,也因此獲得許多性別少數學生的信任,透過正式課程的教學或非正式課程的互動,協助學生性別認同發展。本研究邀請三位性別少數學生為協作者,運用敘事探究的方法,敘說三位學生如何在父權體制的陽剛權威下運用生存策略,形塑其性別認同。敘事歷程中,揉合自我的成長經驗,透過學生過去的成長、與我的相遇、以及未來發展的歷程,反思公民教師在教學實踐上的行動,達到公民教師在性別平等教育實踐的借鏡與反思。資料蒐集的方式包括:學生訪談、課堂經驗回溯、課堂教學紀錄等方法。故事撰寫分為三個小節:小馬、維斯、與小言,三個學生分別開展不同的生命歷程,本研究運用學生與我相遇的故事,以及教學實踐的策略與談話,開展學生與我在性別平等、性別認同形構的歷程。本研究運用性別認同形構的理論分析三位學生的故事,包括階段、特色、困難與能動性四個面向的分析。首先,分析學生的性別認同發展形構,運用學生的故事與理論進行對話,進一步敘寫學生在各個性別認同形構階段的情形,以及在與我相遇後所的發展階段。小馬與維斯是我任教之後畢業較久的學生,這次透過研究再次對話,多發現他們有了更多的自信與勇敢,也更認同自己的性別角色;小言是這幾年畢業的學生,再次相遇,更感受到他對自己性別認同的自豪與自信。其次,說明學生受到外在環境與內在條件的影響下,性別認同發展的獨特性。小馬的性別氣質符合傳統社會期待的陽剛氣質,不會出現身份混淆階段的否定自我的問題。維斯的生理性別為男性,但因為陰柔的性別氣質被同儕霸凌,在書寫故事的過程中,維斯特別提及因為自己陰柔的性別氣質,在建立舒適圈不一定要依附於同性戀群體。小言是研究中唯一的生理女性,同時也是雙性戀。在小言的發展過程中,他在喜歡女生與喜歡男生當中對自己進行比較,過程中認為自己可能是一個潛在的異性戀者,以減緩疏離的不適感。再者,分析性別認同歷程中遇到的困難,小馬最大的困難在於「不同個體的同性戀在不同家庭的比較」與「同一個體在不同群體間的身份比較」。雖然小馬在學校不經意地被老師知道,但不是每一個家庭都能夠坦然的接受,產生學校與家庭的落差。維斯隱藏自己同性戀特徵,減少家庭成員的懷疑。小言遲遲沒有到身份合成階段,最大的關卡還是自己,小言認為要跟過去的自己「和解」,也變得更加的理性與更加接受這樣的自己。最後是個體能動性分析,小馬認為父權體制下沒有辦法解決性別發展歷程階段面臨的問題,若能夠透過性別議題的課程,開展性別少數學生的性別意識,也能夠減少性別發展歷程階段的困境。維斯認為個體的能動性在於,可以將自我內在的形象與外在期待合成,而這樣自我與社會之間的拉鋸,必須要透過自我本身的反思才有辦法完成。小言認為面質情緒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教師應該要正視學生不安與惶恐的情緒,而不是選擇逃避與試圖說服。本研究最後針對性別平等教育提出數項建議:解構父權體制對性別少數學生的壓迫、性別平等教育應該要融入各個領域、關注學生的性別認同發展歷程的差異性。Item 臺灣閱聽人對大陸戶外真人秀節目之中國形象接收研究:以《爸爸去哪兒》為例(2018) 王詠萱; Wang, Yung-Hsuan2013年起大陸綜藝節目首次在臺灣各大電視台播出,並此之後愈來愈受到歡迎。本研究以其中之戶外真人秀《爸爸去哪兒》為例,分析節目文本中之中國形象,並採接收分析理論,透過質性深度訪談,探討不同世代及經驗的臺灣閱聽人對於節目所呈現之中國形象的解讀詮釋情形。 研究結果發現,不同背景的受訪閱聽人採取了不同的解讀位置。例如,去過中國之閱聽人否定節目的呈現而採對立解讀,不曾去過中國之閱聽人則贊同節目呈現而採優勢解讀。值得注意的是,閱聽人對於不同層面中國形象之呈現,採用了不同詮釋社群的觀點,如以世代觀點詮釋節目中的人民形象,另以中國經驗詮釋社會文化形象。此外,閱聽人亦因本身的興趣而關注特定的呈現,並有不同的詮釋情形。整體而言,閱聽人的解讀位置會隨著多重的詮釋社群而流動。 本研究結語指出,節目中所呈現之中國形象,顯示了中國媒體的核心價值與社會建構的能力,亦進一步地對閱聽人的媒體識讀、臺灣綜藝節目的產製、大陸的媒體產業提出省思。對於後續研究,本研究亦提出相關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