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Wu-Tien Wu"
Now showing 1 - 9 of 9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國中學生生涯發展組型之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6-03-??) 張靖卿; 吳武典; 鄒小蘭; 張芝萱; 吳道愉; Ching-Ching Chang; Wu-Tien Wu; Hsiao-Lan Chau; Chih-Hsuan Chang; Tao-Yu Wu生涯發展組型是指在某一生涯發展階段,由不同個人特質或表現相互配合而影響生涯發展行為的組合。整合學業能力、職業興趣、工作價值觀和多元智能等多面向測量的「生涯發展組型量表」,可測出高中生的六項職涯組型和二項學涯組型。本研究旨在探討「生涯發展組型量表」應用在測量國中生之適用性,以及了解國中生的生涯發展組型狀況。根據814 名國中樣本的測量結果發現:(1)「生涯發展組型量表」對測量國中生的生涯發展組型具有良好的信、效度;(2)優勢組型分析顯示,國中生的職涯組型以藝術組型人數最多,學涯組型則人文與數理組型比例相當;(3)以性別來看,男生的職涯優勢為實用組型和研究組型,學涯優勢為數理組型,女生的職涯優勢為藝術組型、社會組型和事務組型,學涯優勢則為人文組型;(4)整體而言,各組型優勢比例並未因年級或性別而有差異;(5)就組型分化程度而言,女生比男生有較明顯的學涯組型分化,國三生比國二生有較明顯的職涯組型分化。Item 國中學生生涯發展組型之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6-03-??) 張靖卿; 吳武典; 鄒小蘭; 張芝萱; 吳道愉; Ching-Ching Chang; Wu-Tien Wu; Hsiao-Lan Chau; Chih-Hsuan Chang; Tao-Yu Wu生涯發展組型是指在某一生涯發展階段,由不同個人特質或表現相互配合而影響生涯發展行為的組合。整合學業能力、職業興趣、工作價值觀和多元智能等多面向測量的「生涯發展組型量表」,可測出高中生的六項職涯組型和二項學涯組型。本研究旨在探討「生涯發展組型量表」應用在測量國中生之適用性,以及了解國中生的生涯發展組型狀況。根據814 名國中樣本的測量結果發現:(1)「生涯發展組型量表」對測量國中生的生涯發展組型具有良好的信、效度;(2)優勢組型分析顯示,國中生的職涯組型以藝術組型人數最多,學涯組型則人文與數理組型比例相當;(3)以性別來看,男生的職涯優勢為實用組型和研究組型,學涯優勢為數理組型,女生的職涯優勢為藝術組型、社會組型和事務組型,學涯優勢則為人文組型;(4)整體而言,各組型優勢比例並未因年級或性別而有差異;(5)就組型分化程度而言,女生比男生有較明顯的學涯組型分化,國三生比國二生有較明顯的職涯組型分化。Item 國小資優班創造思考教學實施現況與成效研究(2003) 詹秀美; Shiou-Mei Chan國小資優班創造思考教學實施現況與成效研究 摘 要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為:(1) 探討國小資優班實施創造思考教學的現況,(2) 探討國小資優 班學生的創造思考表現,(3)探討資優班創造思考教學實施狀況與學生創造思考表現之間的 關係。 研究對象為我國的國小資優班,樣本為取自台灣北、中、南三區的18名資優班教師與212名 資優班學生 (包括集中式智優班與資優資源班兩種班級型態)。研究工具為研究者自編的「 創造思考量表」、「創造思考測驗」、「新編問題解決測驗」、「少年自我實現量表」和 林幸台與王木榮修訂的「威廉斯創造性傾向量表」。 本研究的主要發現如下: 一、 國小資優班創造思考教學實施現況 1. 國小資優班教師普遍具備適當之創造思考教學基礎知識,但是創造思考教學實施上所需 運用的進階知識和教學技巧仍有待充實。 2. 國小資優班教師在創造思考教學實施上最主要的困難為環境條件,其次是教學實施方 式。 3. 畢業於特教系的資優班教師在創造思考教學知識基礎上優於非特教系畢業之教師。 4. 資優資源班在教師知識基礎、教師創造性人格特質、創造思考教學實施方式及教學情境 條件上優於集中式智優班。 二、 國小資優班學生的創造思考表現 1. 資優班學生的創造思考能力優於普通班學生。 2. 資優班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優於普通班學生。 3. 資優班學生的創造性傾向優於普通班學生。 三、 創造思考教學實施狀況與學生創造思考表現的關係 1. 教師創造思考教學知識基礎程度不同之資優班學生在各項創造思考表現上皆無顯著差異 。 2. 教師創造性人格特質較高之資優班學生的創造思考能力優於教師創造性人格特質較低之 資優班學生。 3. 創造思考教學之課程與教學實施狀況不同之資優班學生在各項創造思考表現上皆無顯著 差異。 4. 學校與社會環境條件較佳之資優班學生的創造思考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上優於學校與社 會環境條件較差之資優班學生;教學情境條件不同的資優班學生之創造思考表現沒有顯著 差異。 5. 教師專業背景不同之資優班學生在各項創造思考表現上皆無顯著差異。 6. 集中式智優班學生的創造思考能力與自我實現傾向優於資優資源班學生。 7. 歸納而言,當前國小創造思考教學之實施狀況,以資優教育安置型態以及學校和社會環 境兩項條件和資優班學生之創造思考表現有最明顯之關係;集中式班級型態似比分散式資 源班更有利於資優學生創造力的發展。 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針對資優教育的實施及未來的研究提出若干建議。Item 臺灣特殊教育綜論(一):發展脈絡與特色(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2013-12-??) 吳武典; Wu-Tien Wu臺灣特殊教育之發展已有一百二十餘年歷史,可概分為啟蒙植基、實驗推廣、法制建置、蓬勃發展和精緻轉型等五個時期。總結其發展脈絡,由無到有,由有到好;由關懷少數盲、聾者到所有特殊教育需求學生;由人道思想出發,轉變為人民的基本教育權利,並立法保障;先有教養機構,再有特殊學校、特殊班、資源教室方案,再進到多元化安置及融合教育的實施。臺灣特殊教育政策基於特教學理、特教法案、世界潮流與本土的文化背景和社會需求,逐漸形成。依據《特殊教育法》(2013),其主要特色有優障兼容(但以障礙為重)、保障特教經費預算、免費身心障礙教育向下延伸至二歲、家長參與權法制化、個別化教育計畫法制化、加強學制、課程與教學的彈性等。Item 臺灣特殊教育綜論(三):挑戰與展望(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2014-09-??) 吳武典; Wu-Tien Wu臺灣特殊教育之發展已有相當規模和成果,但在落實特殊教育理想的實踐過程中,仍面臨一些問題與挑戰,有待繼續努力,以求精進。本文特提出十大挑戰(課題)和十大展望(建言)。前者包括身心障礙兒童國民教育向下延伸至二歲、支持性與無障礙環境之營造、加強資優教育師資培育與進修、融合教育之推動等;後者包括多途並進、彈性安置、區分性課程與教學、規劃辦理具有創新實驗性質的特殊教育(如「重點學校」)等。期待臺灣特殊教育發展多元就學方案,提升特教學生學習品質,落實教育機會均等,以實現適性揚才教育之目標。Item 臺灣特殊教育綜論(二):現況分析與師資培育(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2014-03-??) 吳武典; Wu-Tien Wu臺灣特殊教育服務的對象分為身心障礙與資賦優異兩大類(各有13類與6類)。接受特教的障礙學生以智能障礙為最多(占25.3%),次為學習障礙(占24.2%)、自閉症(9.4%);資優學生則以學術性向類為最多(占45.2%),次為藝術才能類(占30.0%)、一般智能類(占24.4%)。101學年度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接受特教服務的學生人數,身心障礙有10萬6,623人(占學生總數的2.5%),資賦優異有2萬5,923人(占學生總數的0.75%)。就安置型態而言,障礙學生以資源班為主,融合班次之,顯示濃厚的統合式安置取向;資優教育在高中階段以集中式特教班為主,國中小階段則依法只採用分散式資源班。在特教師資方面,臺灣有13所大學設立特殊教育學系,是特教師資的主要來源。101學年度臺灣特教教師總數近1萬4千人,其中約85%服務障礙學生,15%服務資優學生。障礙類與資優類合格特教教師比率相差懸殊,前者達90%,後者僅32%,這對資優教育品質管制而言,是一大警訊。為求師資專業化和優質化,有待落實標準本位的師資培育制度。Item 臺灣資優教育四十年(一):回首前塵(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2013-03-??) 吳武典; Wu-Tien Wu臺灣自1973年正式推展資優教育實驗計畫以來,歷經40年,已有了多元的資優教育方案,迄2012學年,中小學共有2萬5,923(占學生總數的0.8%)名學生接受資優教育。本文探討臺灣資優教育史上的重要事件,解析歷史發展脈絡,再就政策特色和實施現況進行分析,藉以鑑往知來。Item 臺灣資優教育四十年(三):惑與解惑(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2013-09-??) 吳武典; Wu-Tien Wu臺灣自1973年正式推展資優教育實驗計畫以來,歷經40年,正是不惑之齡,雖已有多元的資優教育方案和頗具規模的資優教育人口,但仍離「鬆綁」和「卓越」的願景甚遠,許多迷思待解,資優教育師資素質也有待提昇。反思當前問題癥結,在於「鬆綁」與「卓越」。臺灣資優教育正面臨轉型期,為確保未來的發展是「轉進」,而不是「轉退」,「適性揚才、優化教育」應是努力的大方向。筆者展望:(1)培養心腦俱佳的英才,(2)提升資優教育的素質,(3)突破升學主義的魔障,(4)把握十二年國教的契機。全球的寬廣視野,加上務實的在地行動,方能有所改進和突破。Item 臺灣資優教育四十年(二):昔日英才今安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2013-06-??) 吳武典; Wu-Tien Wu值兹臺灣資優教育進入第四十年之際,特以幾個典型個案的追蹤報導來說明臺灣英才的成長故事,見證英才光環下的努力和臺灣資優教育的成果。本文的英才個例包括鋼琴家陳必先、數學博士楊柏因、電腦博士單中杰,以及26年前三位全國科展金獎得主顏聖紘(生物學家)、胡正恆(生態學家)和羅中泉(神經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