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Ya-Ting Lin"
Now showing 1 - 3 of 3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外籍配偶子女幼兒園生活適應之個案研究(2005) 林雅婷; Ya-Ting Lin本研究旨在瞭解外籍配偶子女幼兒園生活適應的情形及其相關因素,採取質性研究之個案研究方式進行,研究參與者為一位中班新生之外籍配偶子女-嘟弟,母親為越南籍。 本研究以進入幼兒園現場觀察為主要蒐集資料的方式,經過八個月共48次的觀察與多次訪談嘟弟的教師與父母,將嘟弟在幼兒園生活適應情形分為「學習適應」、「常規適應」、「師生關係」、「同儕關係」、「文化與國籍」,並分析嘟弟幼兒園生活適應之相關因素,包含家庭與幼兒園兩個層面。本研究的主要發現如下: 一、嘟弟幼兒園生活適應的情形 (一)學習適應:嘟弟在開學之初出現分離焦慮的情形,在父母與教師的陪伴下,促使嘟弟在三週內適應幼兒園新情境;嘟弟的學習態度正向而積極,會主動參與團體討論、反應快,唯專注力較不足;嘟弟的學習表現無論是數概念、工作、語言方面的表現均相當良好。 (二)常規適應:嘟弟未能遵守團體規範,較易在課堂上出現愛說話、不當的肢體動作、好動的行為,需要教師的提醒才能停止;嘟弟亦缺乏生活自理能力、挑食、衛生習慣不佳。 (三)師生關係:教師對嘟弟並未存有刻板印象,強調嘟弟在禮節與常規方面的學習,以一般標準看待嘟弟在幼兒園的表現,但從上學期中開始,受到嘟媽的介入而促使教師對嘟弟的要求有所改變,然師生關係未受此影響;嘟弟對於教師保持正向的態度,渴望獲得教師的注意與肯定,較少倚賴教師的特別照顧。 (四)同儕關係:嘟弟從開學之初透過主動參與遊戲與同儕建立關係;同儕並未因嘟弟外籍配偶子女的身分而對其有異樣眼光;嘟弟與男生幼兒互動較多,會尋求同儕依賴與認同,與同儕的互動模式偏向自我中心,較少利他行為,常有衝突與攻擊事件發生;嘟弟在班上亦有固定的好朋友。 (五)文化與國籍:嘟弟能夠知覺父母來自不同國籍,也會和幼兒園教師或同儕宣稱自己是越南人,可能是受到過去在越南的生活經驗影響。由於母親為外籍配偶之故,嘟弟比其他幼兒有許多機會與不同國籍的人相處,但均未因文化的差異而產生適應不良的問題。 二、嘟弟幼兒園生活適應的相關因素 (一)家庭層面:包括家長參與、父母教養方式、父母的教育期待、母親中文能力、家庭支持系統、家庭學習資源。 (二)幼兒園層面:教師對外籍配偶子女的看法、親師互動與同儕。 最後,依據主要研究發現歸納結論,並提出外籍配偶子女研究與實務上之建議。 關鍵字 外籍配偶子女 幼兒園生活適應 學校生活適應 個案研究Item 桃園閩客交界地帶的族群空間分布特色與族群互動關係(2012) 林雅婷; Ya-Ting Lin空間傳統為本文的研究觀點,利用空間分析的研究方法,本文針對桃園閩、客交界地帶族群空間分布特色與族群互動關係進行探討。據統計,研究區的世居宗族主要來自惠州府陸豐縣、嘉應州鎮平縣與長樂縣以及潮州府饒平縣,具有明顯的原鄉血緣性和地緣性色彩。清代漢籍移民遷徙來臺並定居臺灣的過程中,宗族聚集而居且共同開墾,血緣性色彩濃厚;同音系社群大多有集中分布的特色,亦呈現明顯的地緣性特色。 整體而言,研究區的族群結構以四縣客、海陸客以及海陸閩為主體。個別了解六鄉鎮的族群結構,中壢、平鎮、楊梅實為客家人優勢區,觀音、新屋、八德屬於閩、客混居區。此細緻的族群調查,已打破社會大眾與學界對於桃園地區南、北族群分布的粗略概念。根據研究區和世居宗族大陸原鄉兩地的田野訪查,確認半福佬客、南靖客和祖籍來自福建省永定縣古竹、高頭、湖坑三鄉鎮的永定客為閩、客雙語社群,渡臺之時即具備雙語能力。依據閩、客方言下各音系社群的分布情形,本研究認為夾在桃園北閩(漳州閩)、南客(四縣客和海陸客)強勢音系社群中間的「海陸客、海陸閩混居區」、「次音系社群混居區」和「詔安客優勢區」,可視為桃園地區閩、客族群互動的緩衝地帶,呈現一個帶狀分布的態勢。 桃園閩、客交界地帶六鄉鎮市的族群結構和族群空間分布態勢,從現今語言分布大致可確認,但已無法細緻反映真實的情形。本研究藉由世居宗族開基祖的祖籍資料,還原清末甚至是更早以前研究區處於傳統農業時期的族群結構和分布特色;進一步探討清代研究區土地拓墾的過程,反映族群間合作與競爭的互動關係;而地方公廟、神祇祭拜的祭祀圈結構,則鮮明呈現閩、客族群意識。Item 清代大溪墘庄閩、客宗族互動關係之探討:以姜、范姜、郭三姓為例(地理學系, 2013-05-??) 韋煙灶; 林雅婷; Yen-Tsao Wei; Ya-Ting Lin雍正13 年( 1735 )郭振岳與姜勝本向南崁社土官老密氏等購買土地招佃開墾,郭振岳原名郭振掬,為新屋鄉永安村郭氏渡臺始祖,祖籍為潭州府龍溪縣昇平堡。一群祖籍惠州府陸豐縣大安墟鹽墩鄉的姜姓宗族,約於1735-1736年間渡海來臺。《范姜姓族譜》記載范姜殿高等5 位兄弟於1736-1758年間自祖籍地惠州府海豐縣公平墟陸續渡臺,抵大溪墘庄拓墾。就族群而論,郭姓宗族代表潭州閩系,姜姓宗族代表海陸閩系,范姜姓則代表海陸閩系過渡到海陸客系的角色。郭振掬先居臺南, 1722 年遷淡水廳大溪墘,業戶報陞戶名為「郭振岳」其開墾的土地非常廣大,東至高山頂,西至海涯,南至大溪(今社子溪) ,北至大堀溪(今觀音鄉境內)。乾隆9 年( 1744 )郭振岳與姜勝本對半均分土地,拈定大溪瓏西胖,姜勝本墾號則拈得大溪權東畔土地。《范姜姓族譜》宣稱姜勝本業戶圖記為渡臺而且之一的范姜殿高(姜殿高)所有,但在乾隆16 年(1 751) 認墾大溪墘中興莊前土地的契字上文「今有個姜般高自己前來給出墾單」既是作為大溪墘庄墾佃的姜殿高,但為何不署名范姜殿高?如何會是姜勝本墾號的領導人?范姜姓與姜姓的淵源如何?均引發此兩姓後代的爭論。大溪墘庄是清代北臺械們最少地區之一,促使本區族群關係相對和諧的原因與這三姓背後所代表的族群及其地緣、血緣性有密切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