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Yang, Ya-Ting"
Now showing 1 - 3 of 3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一位高中化學教師使用建模本位教材的教學歷程之個案研究 ─ 以電化學概念之教學為例(2016) 楊雅婷; Yang, Ya-Ting本研究為探討一位高中化學教師使用建模本位教材的教學歷程之個案研究─ 以電化學概念之教學為例。以具有科學教育背景的高中化學教師為研究對象,以此教師的四個班級進行教學,分別為建模與模擬組、建模與操作組、一般與模擬組、一般與操作組,以建模教學與一般教學的教學策略,對學生進行電化學概念的教學。從中探討此教師在建模教學的教學歷程中,教師的建模學科教學知識、與其發展的動態過程、以及建模教學與一般教學的學科教學知識之比較,過程將輔以一般教學進行比較。 使用「教學前中後教師晤談問卷」、「教學記錄表」、「學生學習信心/興趣量表與問卷」,在整個教學歷程中進行研究。透過教師、學生、整個情境的各個因素與面向間彼此的交互作用,來探討教師的建模學科教學知識;透過教學推理的理解、轉換、教學、評量、反省、新的理解六個過程,來探討教師的建模學科教學知識發展的動態過程;並以SWOT分析建模教學與一般教學的學科教學知識之比較,輔以學生的情意結果對照比較。 本研究結果,教師的建模學科教學知識與其發展的動態過程,提供一個重要的建模學科教學知識 (M-PCK) 發展範例,教師對於建模教學擁有一定的理論基礎與教學經驗,實踐過程以明確外顯式的建模歷程,配合模型與建模觀點的語言解釋、建模文本、建模教學PPT、開放式Q&A、系統性板書、次微觀影片、與開放性紙筆測驗等呈現,完整進行建模教學,凸顯建模教學的特色。本研究也提出未來建模教學在實踐推廣的建議與方向,期許讓教學與學習,能達到更好的進展。Item 李斯特交響詩《前奏曲》樂曲分析與指揮詮釋研究(2016) 楊雅婷; Yang, Ya-Ting李斯特(Franz Liszt, 1811-1886)是十九世紀浪漫時期一位代表性的作曲家及鋼琴家。在他的作品之中,開發了具前瞻性的新方法、新技巧,影響了二十世紀的音樂。「主題變形」是他積極發展的作曲技法,加上實驗性質的和聲,讓他的作品具有代表性。「交響詩」是他為管絃樂作品開創的新形式,不僅讓標題音樂的發展往前邁進一大步,也影響了其他作曲家開啟了交響詩的創作。 李斯特在1840-1850年創作了一系列的交響詩,他的交響詩作品共13首,其中最著名也最常被公開演奏的便是第三首《前奏曲》(Les Préludes, 1854)。本文針對《前奏曲》之分析與指揮詮釋,從作曲家生平、作品創作相關背景著手探討,以「主題變形」手法運用,配合和聲與調性進行樂曲解析;透過雙鋼琴排練,及有聲資料的聆賞,進行整合並藉此提出適當的指揮詮釋。期望以此深入瞭解李斯特《前奏曲》之音樂內涵與指揮詮釋。Item 練習情境對桌球初學者正手發不旋轉長球之影響(2017) 楊雅婷; Yang, Ya-Ting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練習情境對桌球初學者正手發不旋轉長球之影響。方法:實驗參加者為64名國中生(男32、女32名),未曾接受過正式桌球訓練為研究對象,平均年齡為12.6 ± 0.56歲,進行前測(即桌球正手發不旋轉長球技能測驗)後,將實驗參與者採S形排列平均分為四組:無限制組、落點限制組、高度限制組、雙限制組。實驗流程為實驗參加者在球桌左方之指定位置發球,以正手發不旋轉長球方式發斜線至對桌得分區,練習時依各組別之練習情境不同,每次練習200顆,兩次/週,共練習四週,練習期間以攝影機記錄得分區狀況,計算個人進球得分,四週後進行立即保留測驗及遷移測驗,隔週進行延遲保留測驗。實驗資料以混合設計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檢證在不同組別與測驗之間、不同組別與練習之間是否有顯著差異,再以獨立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比較四組的遷移測驗。結果:一、不同練習情境之立即保留、延遲保留測驗有顯著差異,且高度限制組之學習成績顯著優於其他組別。二、不同練習情境除了雙限制組外,其餘三組之練習表現隨著練習次數增加皆有顯著提升。三、不同練習情境對於遷移測驗無顯著影響。結論:在練習時,有提供高度限制之練習情境能有助於桌球正手發不旋轉長球之學習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