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2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妖怪、陰影與個體化—曾冠樺繪畫創作論述(2023) 曾冠樺; Tseng, Kuan-Hua本篇論文試圖以「妖怪」為主題,並以古今中外的妖怪、神仙、鬼、妖精、童話傳說⋯⋯等等故事為藍本,成為創作論述的主軸。本文對於神仙鬼怪是否真實存在,抱持存而不論的中性態度,而是將重點放在:「妖怪的形象為人心狀態的的一種顯現」,透過相關理論的研讀以及系列創作的探索,期望能更加了解群體、體察自身,進而達到思考激盪與自身療癒的目的,並開發出自身的創作語彙。本篇論文將會在第一章介紹整體論文的架構規劃,並闡述筆者的研究動機以及執行方式。而在本文第二章將會以藝術人類學、社會學和心理學脈絡切入,先以藝術人類學的角度探討妖怪傳說生成的原因,接著本文會引用瑞士心理學家卡爾 · 榮格(Carl G. Jung, 1875-1961)的心理學理論,並針對其中的「陰影」(shadow)、「個體化」(Individuation)等論述進行討論。在此章節中也會試圖推敲妖怪故事發生的社會背景,其中會特別以馬克思(Karl Marx, 1818-1883)「異化」(Alienation)以及馬庫色(Herbert Marcuse, 1898-1979)「單向度的人」(One-Dimensional Man)等理論,探討筆者所認為的現代人「妖化」現象。關於妖怪藝術作品中的圖像演繹和美感表現,將會在第三章進行探討,其中會整理相關藝術創作的系譜,並針對其風格美感進行討論。在本文的第四章、第五章將進入筆者本人的創作脈絡中:第四章先梳理妖怪系列的個人化意義,再針對創作技法和造型發想歷程進行討論,並在媒材表現和實踐上加以記錄、分析。經過上述理論的整理與分析,第五章接著以不同的子系列分別探討,筆者以《妖怪異域》為整個系列的主題,結合前述的心理學與社會學討論,以相應論述和圖像符號的延伸,在情境創作與風格開發的雙重面向下整合出個人的創作思路。Item 在隱藏與顯現之間:個體意識的多元特質─曾冠樺水墨人物畫創作論述(2015) 曾冠樺; Tseng, Kuan-Hua本文從現在社會中自我與群體的互動關係、自我形象的呈現、以及性格的內外向特質開始著手,探討人在面對各種不同情境下,可能呈現出的多樣性質。筆者以人物的形象作為創作的題材,並將人物形體處理得邊界不清、模糊難辨,或是利用光影的投射、或色塊的遮罩,將完整的形體干擾、打散,破壞原本清晰完整形體的目的,是為了使處理後的形體能和筆者的理念相呼應,並表現出人存在於世間中那種曖昧難辨、流變多樣的狀態。 文中藉由心理學理論中對性格的論述與分析、以及社會學中對群體互動模式的理解與描述,筆者得以用更深更廣的角度,去了解各種世間互動的可能;此外,創作中加入個人的感官經驗與自我思辨,終將心中的抽象意象轉換成與之相對應的圖像化創作。除了嘗試用圖像表現自我與人際間的種種可能之外,筆者試著使用不同於以往的水墨技法,希望能將創作過程與表現內涵做出更緊密的結合,使筆者欲表現的內涵,能藉由獨特的筆觸線條與作品構成,更直觀將情境傳達到觀者的心靈感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