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2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汲古萃今─文人品味中的審美意識(2012) 陳坤德本文以「汲古萃今」作為研究的軸心。並選擇明代中期至晚明階段的文人文化品味中的審美意識來探究,透過古籍資料的閱讀、作品圖像的探索與文人生活的體會為切入點,並汲取古人的意念與時代氛圍下的品味為要。此外並將當代意識中強調圖像與個人風格的觀念納入其中,因此在個人創作上,將「汲古」視為一個途徑,再加入個人的意念與斑馬圖像,形成錯置的場域來呈現其美感狀態。 全文分為七個章節來論述:第一章緒論,包括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與方法、研究步驟結構示意圖、名詞釋義與文獻探討。從當代水墨現象的觀察到文獻閱讀後的印證與理解中,試著提出汲古萃今路線的可行性,並且從水墨本質的探索中,發現文化品味的重要,進而思索個人表現的可能性。第二章,品味的熔鑄與文化書寫:主要以文人品味的主體性來突顯其作為水墨創作現象所產生的問題,並且論及文人閒雅生活和作品之間的美感關係。第三章,水墨表現的場域:觀察當代水墨在符碼化之後的現象,以凸顯水墨表現向度之間所形成的藩籬結果,並且反思在水墨變革中所擱置的本質問題,進一步呼籲應當重視水墨中品味與文化之間的關係。 從第四到第六章的部份,經由前三章從文人品味梳理考察、水墨文化本質的探討結果,轉進個人創作理論的意圖與創作實踐。第四章汲古萃今的創作意涵:從汲古的路線之中,探索圖像、題畫詩、文化品味、文本之間的時代變革與限制,並且關注水墨表現中任意指稱的擬真關係與內涵。第五章,創作本源與詮釋:回歸到個人的創作意向與中心思想,透過考察近現代文人風格實踐的狀態,來檢視個人創作所涉及的內涵與意義,進而詮釋水墨中文人形像、閒賞文化的美學特質。第六章,圖版論析與軌跡:在創作議題內涵上,指向賞玩文化、文人形像、汲古成今等三個類目以具體呈現成果。另外在作品解析方面,粗分為二個部份來陳述﹔第一是作品身份,品名、款識、鈐印等;第二是直指作品的思想與成其為作品的緣由和圖像簡述等。 第七章,結論:文人形象與議題的關注,是個人作品的特質,在考察水墨文化高度與品味的過程中,重申水墨意識與美學修為是詮釋水墨文化底蘊不可或缺的一環。Item 形構與置換中的觀看性(2001) 陳坤德本文在鋪陳上是以觀念的建構、累積為前導,進而去陳述它的現象。而貫穿全文以為重視的是事物的相遇所產生的差異性,這樣的差異性也是豐富作品存在(being)的最主要的因子。以下我們分段來述說: 1.形構與置換:本章主要以山水畫的主體性來突顯其作為山水畫現象所產生的問題。第一部份,我們談的是北宋山水畫中王維的形象性,經由目前傳稱的作品與史料的記載為參照,探討其風格的塑造與觀看行為的變遷﹔然而在這樣的環境之下,推敲其文人性格所顯露出來的詩意,投注在作品上來檢視「放逐山水、失意文人」的作品形象該有的樣貌或可能的母題為何?第二部份,在清朝初年,因為承認了山水畫的主體性,山水畫出現了所謂的「正派」。這樣的「正派」以四王的成就為標準,進而上推董其昌、元四家,甚至王維﹔種種可以為文人涵養的事或能逼近古人的作為,揭示所認定的「合法化」,這樣不禁讓人質疑那屬於自我的部份呢?因此,本文也不急著論斷孰是孰非,反而將重點擺在還原這現象去看問題﹔而發現王原祁,其實並非專以逼近古人為能事,反而是想從古人的成就與優點去往上推,開展出自身對於藝術的認為。而石濤對於自身的方式,則比較注重先還原創作者的感知於自然,注重涵養的功夫﹔在表現作品上則以那份感知作基礎而呈現。但是那些「正派」的追隨著,則是先豎立一個觀看的領域以為從事,這樣的藝術就矮化了那些原本成其為「正派」的藝術家的成就了。 2.擬像的推移:這一章所要探討的重點則回歸到作品的本身上﹔第一個部份是從揭露事物的本身開始,我們採取的策略是較接近於現象學的還原方式,將事物返回自身的本源去看作品的可能性﹔這樣的可能性是多於以著後設的現象為延續的藝術,我們在回歸之後注意到「本源」一詞,也藉助了海德格、老子對藝術作品的看法,認為當這樣的場域是呈現無遮蔽的狀態時,作品所開顯出的就比較接近於真理的情況,貼近於藝術的範疇。所以,回到事物自身讓所有事物所蘊含的意味清楚了也展延了它的場。第二部份,我們針對「擬像」(simulation)的虛擬本質所遮蔽的真實和捏造的作為推進到以符號來處理這被掩蓋的真實,然而作為一種符號來開顯是為了接觸到事物的本源。第三部份則關心到當虛擬成為一種習慣,那所謂的真實,還有作品中的圖像部份與文本之間有多少的差距,這段文章我們就以馬格利特的作品為出發以為表述。 3.作品賞析:本文排除了一般的書寫格式-直接論述作品的結構、空間、或運用媒材之類的方式。而是將作品之為作品的本源先行設定。首先,探討知覺的涉入,藉由梅洛龐蒂對於知覺的可見與不可見部份作表述,並且將觀察的對象還原為創作的主題-斑馬,來作構想﹔考慮它的身分、並藉由它的習性去推衍作品的向度﹔或參照於古代的馬呈現出它之間的差異,並且將這種現象歸屬於德希達所認定的「延異」(differance)狀態。接受歷史的變遷,並且呈現出這歷史變遷下的迷思。第二部份則屬於作品的陳述與聲明方面,本文分為二個主題,一是為什麼是斑馬?二是當斑馬不在?而關於作品的說明方面,則在每一件作品中分為二個部份來陳述﹔第一是,作品本源,直指作品的思想與成其為作品的緣由﹔第二則放在圖像簡述方面,談論這個思想的實現狀況。這是一種自我的檢定與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