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3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北朝鎮墓獸研究 (AD386~AD581)(2011) 陳怡安; Yi-An Chen「鎮墓獸」是歷代中國墓葬中為唯一幻想生物的俑類,造型特殊,且學界對其文化來源、精神意涵也尚無定論。本文以北朝「鎮墓獸」為中心,往上追溯至先秦、東西漢與魏晉、南朝的「鎮墓獸」,往下與隋唐的「鎮墓獸」作連結,希望能藉由量化的考古資料,將「鎮墓獸」的形象風格,作整合與統計,探討「鎮墓獸」葬俗在此時期的發展,並建立由先秦至隋唐的「鎮墓獸」系譜,藉由「鎮墓獸」的造型變化,淺議「鎮墓獸」在墓葬與俑群中的地位變化,與精神意涵。 本文統計了西漢至北周,隨葬有「鎮墓獸」的墓葬之出土分布,以及其分布之地域,並藉由統計結果歸納使用西漢至北周,使用「鎮墓獸」之葬俗的興衰時間,盛行之地域,最後聚焦於北朝之「鎮墓獸」,討論北朝使用「鎮墓獸」的墓葬之所屬文化圈,以及北朝「鎮墓獸」形式的地域風格。並統計墓主人們的族屬、官品身分,了解使用「鎮墓獸」的族群。比較隨葬有「鎮墓獸」的墓葬規模、隨葬品清單與「鎮墓獸」的所在位置,以求得使用「鎮墓獸」葬俗的變化,釐清「鎮墓獸」葬俗轉變的時間點。比較「鎮墓獸」本身的造型與彩繪,以此推斷出由先秦至北周、北齊的「鎮墓獸」演變系譜,並簡論北朝「鎮墓獸」的文化意涵。最後對東漢至北朝的「鎮墓獸」葬俗發展作總結,推論影響北朝「鎮墓獸」造型的各項文化來源與意涵。 本文對東漢至北朝的「鎮墓獸」葬俗發展做總結,建成東漢至北朝「鎮墓獸」的造型譜系與資料庫,並推論影響北朝「鎮墓獸」造形的文化來源應有:楚國文化,中原北方漢人道教的升仙信仰、儺神文化、鮮卑薩滿信仰與神狗葬俗,西亞的粟特人、祆教文化,佛教的佛說法圖像及雙獅守護概念。希望能藉由本文對「鎮墓獸」的資料整理,可對「鎮墓獸」的相關研究能有所幫助,並在「鎮墓獸」葬俗的精神意涵議題上,略盡棉薄。Item 母體混沌—孕,由娠而子之繪畫創作研究(2010) 陳怡安; Chin Yi-An懷孕是成為母親的必經路程,經過妊娠與分娩,女人得以成為母親。而懷孕漫長的過程中,女人必須經歷身體的改變與不適,心靈上也受著極大的考驗。懷孕不只是考驗母親,分娩過程對於胎兒也是人生的第一項挑戰。通過產道這一關,母子得以在喜悅中相見,而後,哺育嬰兒又是下一門課題。筆者以「孕」為主題,以自我敘說的方式,將孕期歷程紀錄之後,加以分析,奠定創作的主題發展,「孕」不只是指新生命的誕生,也意指作品的產生。藉由「孕」,加深自我與孩子的鏈結,亦是對生命體悟之後所表達的敬意。Item 明清時期德化白瓷觀音造型與裝飾研究(2015) 陳怡安; Chen Yi-An佛教美術造像伴隨著佛教信仰遠從印度遠繞過絲綢之路輾轉傳進中國,在這塊土地上開枝散葉,之中不斷的變化,承續佛經典及前人的手法,深入中國化的民間,發展出一條創新的道路。「德化白瓷觀音」得到了轉化的靈感;「德化」得天獨厚的潔白瓷土,通過工藝家巧手將佛教信仰裡的觀音形象表現的悲憫莊嚴 ,卻也可以從塑像身上所雕塑的細節中看出「祂」擬人化的微妙微翹,就像個中國化的端莊女性,無論是從開臉上透露出明代仕女清秀的臉龐;頭髮挽著中國仕女的髮髻;還是觀音經典描述瓔珞、帔帛穿戴其身與中國式衣著相互搭配;觀音或站或坐是依據經典呈現出的基本式的坐、立姿態;並且配戴華美珍珠組合而成的瓔珞首飾,手持有經典依據的持物;髮髻上妝點中國式的髮簪和進行莊嚴儀式所帶的頭冠;將觀音托高於底座之上,塑有表現觀音出淤泥而不染的形象代表「蓮花」所變化出豐富的底座,也有站在雲上、海浪上的渡海觀音形象。像這樣的塑像塑造在「德化」這個小鎮上是由許多個家族代代相傳,亦或以師傳徒的傳承方式延續其工藝,「德化」雖是「民窯」卻可以得名國際,讓「德化白瓷觀音」不只是提供信眾做信仰膜拜的觀想,也成為博物館中崇高的藝術品。 本研究主要著重在德化白瓷觀音的造型及隨身裝飾物上,無論是德化工藝家「何朝宗」、或是「何朝春」、還是「林朝景」…只要是「德化」所出品的白瓷觀音,其風格特質是相當顯著的。沒有顏色妝點的德化白瓷觀音,要表現出祂的獨特,所仰賴的是工藝家的雕工;俐落簡單的線條勾勒出的是柔和而圓潤飽滿的空間感,「白瓷」的素淨包容性極強,無論觀音呈現何種姿態皆能表現出觀音不凡的氣度;德化觀音之開臉,五官講求的是線條柔和的平衡,並要求整體的一致性,因此延伸至脖子的扭轉、肩膀以致手臂的擺放、手指細長的延伸,到達腿部、圓潤腳趾,身形比例勻稱;從肩而落的是變化多端搭配豐富的中國式服裝,部分保有著觀音專有服飾天衣樣,也有著僧人袈裟樣,總體衣紋摺理複雜,層層疊疊的衣裳,卻刻出空氣流動般的立體,時而展現出飄逸的靈動;服飾搭配的飾品及手持物精巧細密不馬虎,其中觀音會配戴複雜纏繞串聯起的瓔珞,顆顆白色珍珠包裹著像是閃著鑽石般的透明釉,更是施展白瓷土所能發揮的最大極限。當白瓷觀音手持素雅的蓮花、經卷、或是瓶…被裝扮得像似高貴的婦人的同時卻也能巧妙與自然融合,山石、海浪、雲朵、蓮花、動物神獸結合。每個結合都是遵循佛教經典而有其深厚的寓意,也有身著比對當時代的背景下所盛行的裝扮的樣貌。 德化白瓷觀音的發展成熟期在明清時期居於高峰,其原因最主要的應該是德化的工藝家能掌握住德化地區的自然地理特點,並突破性的將塑造題材在既定的規則中做變化,既保留著佛典裡觀音形象,卻也創造出與中國式裝扮的完美結合,因此樹立了德化白瓷觀音如此獨特而經典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