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存有流離—郭雅倢創作論述
    (2018) 郭雅倢; Kuo, Ya-Chieh
    本文以筆者研究所期間之作品為研究對象,透過後現代社會文化理論爬梳,理解當代人無以名狀的不安、失落與疏離,以及這樣的情緒如何反映在作品上,作為創作的反思與聚焦。 後現代社會文化氛圍對人類心靈造成的失落感為本文探討核心,自碎片化發生的原因以及對整個社會形成的氛圍探討起,進而討論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分化斷裂,以至於當代人的普遍漠然、孤獨、失落以及不滿足。後現代理論的範圍之大、內容之曖昧不明,針對社會氛圍與個人所承受之感,於第二章有詳細的撰寫。 資本制度的普及取代原始共同體,個人得以自團體組織中分化而出,不但富足且自由,人類開始追求自我實現卻也比任何時代都飄搖孤獨—碎片化的歷史使個人的存在莫名而獨立;碎片化的社會組織使個人不再有無堅不摧的認同歸屬,信任與專注也大為降低;碎片化的人際關係使個人的社交需求無法被滿足。人類終於有條件追求自我實現的同時,也形成了異化的個人主義,伴隨著超真實影像的不可追尋以及過度膨脹的消費欲望,使得當代人的深層心靈充斥著孤獨、徒然,個人就如凍結的個體般存在於世,筆者以「存有流離」比喻這樣的狀態。 綜觀西方哲學史,哲學家們不斷論證著生命本質為何,無論存有的內涵如何變動,都指涉了生而為生命的不可再分解或抹去之最基本本質,具有無可動搖之獨立性與絕對性。本文題目使用「存有流離」一詞是借用存有的哲學內涵來標舉當代人精神分裂狀態已危及心靈本質的無可奈何。 在第三章裡,筆者梳理作品的形式與內容之對應,包含疏淡的視覺形式、不完整的人體造型、血肉肌理的經營等,並各自有其對情緒、對社會感受的表達。第四章開始,說明筆者作品藉由於形式上與疏淡美感價值相符合,內容上卻與之背離的衝擊來形塑當代社會下的斷裂、漠然、疏離與孤獨的感性連結。從疏淡的美感形式與其精神價值爬梳起,再說明於作品上如何實踐技術以達成疏淡的視覺效果。最後,筆者於第五章詳細分析個別作品的創作脈絡與實踐,希望透過本文完成個人思緒漩渦的跳脫,進而反思作品,以利於未來更加深化、累積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