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1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後挪用、轉碼與再創作—從圖像小說家克里斯.衛爾作品的後現代風格特質探討與應用出發(2013) 鄭慕尼; Mu-ni Cheng圖像小說是歐美漫畫發展的新分支,從歷史脈絡上來說與Comix(地下漫畫)和Alternative Comics(另類漫畫)有著無法分割的聯繫關係,在內容上針對更為成熟的讀者群。常藉由前衛的圖像表現、更具實驗性的敘事方式來探索藝術形式,或在內容中思考真實的社會狀況與人性議題,將漫畫的視覺語言以及敘事結構、內容帶向同小說發展般複雜多元的道路。 圖像小說的新穎特質近年來吸引了歐美許多學術機構將其納入研究議題,而克里斯.衛爾(Chris Ware)更是當今圖像小說研究關注的焦點之一。因此,本論文前半部份將對圖像小說的發展,以及衛爾出版的作品、素描手稿、訪談等資料進行研究分析,從挪用的觀點與當代藝術「後挪用」的意涵切入,進入跨領域挪用的議題而深入轉碼的概念;藉由詹明信的後現代文化轉碼理論探討媒介轉碼,了解後現代文化中新符碼不是新舊兩種符碼的綜合,而是由於一個符碼的文化或符號學寓意對另一種符碼的存有優先性,在吸收或拆除的過程中意識霸權不斷的興起與弱化而不斷改變人類認知的狀況。接著引用新媒體研究者Jay David Bolter 與 Richard Grusin的再媒介化(remediation)觀念,了解新媒介會有的「去媒介性」(immediacy)與「超媒介性」(hypermediacy)兩種再現邏輯,衍生的新興媒體也都會不斷擺盪在這兩種邏輯之間,說明衛爾作品中的媒體匯聚現象,並運用Lev Manovich新媒體轉碼概念進行反向操作,理解衛爾的創作如何轉碼新媒體的特質。之後再結合提里.格容斯帝恩(Thierry Groensteen)提出的漫畫系統特質,說明漫畫系統中空間專題特性能使異質媒材們獨有的語言敘事方式並存與互文的功能,也接著探討衛爾因著漫畫符碼(如面板、畫框、對話泡泡……等)轉移不同媒體,其訊息再現方式改變而產生了嶄新的形式與內容的現象。 論文後半段則為自身的創作論述,將研究對象如何激盪出自身創作的過程進行紀錄,也提出視覺可作為一種知識的可能方式;衛爾的創作啟動了研究者對解構理論的記憶與更深的認識,以此路徑又幫助研究者重新理解彼得.艾森曼(Peter Elsenman)建築的操作方式,與德希達的遊戲策略(freeplay),這也證明了視覺具有的知識性,並提出創作與研究相互助益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