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684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台灣交趾陶藝術及其對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研究(2005) 李純愉摘 要 台灣交趾陶淵源大陸,早期應用於是廟宇宅邸裝飾,在葉王創新發展成為台灣的特殊藝術,揚名國際,林添林先生發展為生活藝品,而再次顯現風潮。近年來,台灣產業外移,交趾陶地方文化再次成為隱憂,交趾陶產業的起起伏伏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未能將交趾陶文化與產業結合。本論文分析交趾陶在台灣的發展歷史、交趾陶的表現題材、台灣文化政策的發展、探討地方文化產業的定位,期望能整合深厚的交趾文化基礎及科學等技術,透過經濟行銷手法與其他產業結合,發展地方文化特色,建立可長可久的交趾文化產業。Item 相遇異文化-夏陽紐約時期照相寫實繪畫之研究(2005) 呂潔雯身為「東方畫會」成員的夏陽,自中國大陸來臺,抱持著強烈的中國情懷,在臺倡導中國水墨現代化,為何赴紐約後竟選擇了西方精密的照相寫實技法,並在題材上改以紐約城市的街道場景?其詮釋的方式究竟為何?而文化的遷移,迫使夏陽從不同的空間來面對祖國文化的延續與斷裂,究竟他轉換之過程為何,及其轉換之後,與同時期描繪照相寫實藝術家之間的異同又何在?即成為本論文欲探究的核心。 夏陽赴紐約後,首先延續巴黎時期的「毛毛人」風格,爾後並將主題轉以對中蘇事件的關懷,及紐約街景人物寫實和中國民間題材的運用,其中,人物一直為夏陽所關心的課題。夏陽重視人物在環境中的表現,顯現出其對人物刻劃富有一份濃厚的寄托情懷,他多以線條表現人物形體,線條遂成為他個人的特殊符號。在描寫時間最長的照相寫實繪畫作品中,展現畫家所處環境與自身生活模式之間的體認;由於新環境的衝擊、語言的隔閡與異文化之相處模式等因素,進一步刺激了夏陽原有的民族認同,並且使其更深切體認到不同民族之間的差異。 夏陽紐約時期照相寫實畫作中對人物與環境的描寫,著重攝影中移動人物特質的捕捉,與記錄資本主義社會中人們的消費生活方式。夏陽受到歐美藝術環境啟迪之後,致使形塑出「毛毛人」的形體,藉由動態的人物表現,與攝影技術的結合,捕捉了人物所歷經的時間及空間感等。他在對於西方物質與消費文化的紀錄上、在人物的刻劃與環境的形塑之間,將人與物視為主體,紀錄著一種人與物之間的生活方式,表現出人在環境之中的各種面向,不同於西方照相寫實畫家筆下靜謐的商業物質環境,及以物品取代人物的表現手法。是故,在同樣以商業消費都市為背景下進行藝術創作,夏陽呈現了不同面向的紐約城市。Item 米芾臨仿書作之研究(2005) 王崇齊Item 改琦《紅樓夢圖詠》之研究(2005) 林佳幸Item 視覺藝術統整課程之實驗研究—以國小環境議題統整課程實施為例—(2005) 林月娥因應社會與藝術界的轉變,統整課程成為課程發展的主要取向,而視覺藝術教育中藝術源於生活的背景,能使知識間的連結脈絡更貼近生活與文化,廣大的融合特性適於整合其它學科。本研究之目的在於探討統整課程中視覺藝術課程的相關理念與模式,並依據美國TETAC(Transforming Education through the Arts Challenge)課程結構結合環境議題研發以視覺藝術為核心的統整課程「環境藝診」,探討國小學生接受本實驗課程後的學習成效。 本研究對象為台北市某國小六年級學生,採單一受試者研究設計實施課程,每週兩節的教學實驗為期六週。實驗後取得學生之學習單與前、後測資料作為評量依據,並以推論本研究課程之可行性。茲將本實驗結果主要發現,摘述如下﹕ (一)依據相關理念探討發現視覺藝術教育統整課程內容與社會關聯,符合後現代的意識形態。 (二)視覺藝術教育統整課程可以提高學生探討圖像、多元詮釋、及建構觀念等藝術思維能力。 (三)當代藝術品與視覺影像的運用,可以結合社會議題發展出視覺藝術為核心之統整課程。 (四)視覺藝術為核心之統整課程將視覺藝術學習提高至思考層次。 最後,根據研究發現,研究者對視覺藝術統整課程之實務與相關研究提出建議,以提供未來藝術教育供作者參考。Item 清代篆書風格(2005) 金美京Item 看不見的意象-心靈的象徵、符號與圖像-(2005) 黃玉秀從表面上看藝術乃是由一個具有獨特個性的人的創造,但每個人都曾 受到特定時空的歷史條件下社會環境之影響,所謂環境又包含了特定時空下的政治、經濟、風俗、地理環境等種種因素的匯合,因此藝術不僅在於反應個人,也反應社會集體的意識即潛意識心理。然而創作必然受到社會環境的制約,個人意圖以自己心靈反應的意象來剖析自己內心深處的創作表現,探究所表現的意象和圖像在心理學上的意義,並以個人為實驗品,跳脫自我,觀察自己並以本身的作品為詮釋對象,找尋影響自我創作的深層心理,探索作品中的意象,以及各種符號、象徵的意涵及其來源,加以分析、理解並詮釋。了解個人;也了解個人在生命歷程中心靈的印象和軌跡與及不為人知的深層思維,並進一步探索整體社會集體潛意識的真實樣貌。Item 國中視覺藝術教師教學專業知能養成研究(2004) 詹佳幸在九年一貫教育政策實行下,教師專業能力的培養是首先應該受到重視,新政策下的教師在教學上是否符合新時代、新思潮與了解學生所需的學習,師資培育養成課程的調整應納入教改中的重點,本研究之目的在瞭解國內國中視覺藝術師資培育機構專業養成課程的安排、國中視覺藝術教師對自我專業知能的認知情況,並探討師範體系與非師範體系培育視覺藝術師資所提供的視覺藝術教學專業知能課程的差異。 本研究透過文獻分析、問卷調查與訪談,依據研究問題與假設,獲致研究結論如下: 一、 受調之國中視覺藝術教師養成背景 大多數為視覺藝術領域相關之專業人才,而其師資培育來源由師範體系與非師範體各佔五成左右。視覺藝術教師認為在其師資培育機構的課程規劃上注重的部份、個人修習的情況以及課程開設的完備度,視覺藝術專業知能課程佔了較高比例,教育專業知能與視覺藝術教育專業知能則偏低。 二、 國中視覺藝術教師教學專業知能與實際教學情況的關係 受調之視覺藝術教師認為所學習到的視覺藝術專業知能足夠應用於教學;而在教育與視覺藝術教育專業知能的學習,在實際教學時,則認為是尚可或偏向不足的,而其中對於此類所提供的教學技巧與知識,受調教師們大致上意見認為尚可。 三、 國中視覺藝術教師對視覺藝術師資培育方式之意見 受調教師認為師資培育機構應加強或重視的專業知能為藝術與人文領域中視覺藝術以外的知能以及視覺藝術教育專業知能,尤其後者應在師資培育課程中提高課程比例。而對於師資培育機構多元化,有四成多受調教師給予肯定。Item 國小五年級學童裝置藝術教學的歷程分析(2004) 林瑟如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1.瞭解藝術與人文教師的教育理念與其對「裝置藝術」教學的課程設計理念。2.探討學童在「裝置藝術」教學活動中,其構思與分享創作主題的歷程。3.分析學童在「裝置藝術」教學活動中,將個人構思的主題落實為作品的學習歷程。4.探究學童在完成「裝置藝術」的作品後,其鑑賞同學作品時的評鑑準則。5.分析學童對「裝置藝術」教學的學習感受、學習態度、作品成果與學習成效的滿意度。 本研究是採取協同行動研究方式進行,由研究者與一位教學者協同合作,由兩人共同編擬課程,以台北縣某國小五年級二個班級、45位學童為對象,實施自編「裝置藝術」教學活動。 研究者運用「兒童裝置藝術作品中多元訊息的探討」、「教學者的教學檔案」、「裝置藝術單元:啟發創作靈感學習單」、「超級推銷員『三人小組』練習紀錄單」、「超級推銷員回饋評量表」、「『裝置藝術』製作過程回顧問卷」、「『裝置藝術』鑑賞回饋單」、「裝置藝術設計圖與作品差異評分表」等,進行教學的歷程分析。主要的發現如下: 一、藝術與人文教師的成長與學習經驗所形成的教育理念,會影響教師在教學單元活動設計中,引進新觀念的整合力,以及在教學過程中,接受研究者的介入,並接納更動課程設計建議的包容力。 二、經過放鬆訓練與啟發創作靈感的引導教學方式,可以具體有效的協助學童建構其「裝置藝術」的主題。這些主題的內容,都是學童個人親身的經驗與感動,幾乎看不到流行文化與同儕的影響。 三、學童經由「三人小組」小團體學習方式比「全班」大團體學習方式,較可以深入的分享個人裝置藝術設計圖、創作動機與所使用材料的構思,並且得較多受同儕的支持、鼓勵與提醒等正向回饋的機會。 四、有九成的學童在實作的過程中,遇到材料與技術上的問題。多數的學童採取正向因應的方式,透由自己的努力與同學、老師的協助,有效的解決問題。學童除了從中學習到材料與技巧的新經驗外,還有學習到:自我激勵、社會互助,以及新發現的概念。 五、在教學者、研究者、作者三方對學童「設計圖」與「作品」兩者差異的主觀判斷中,出現不完全一致的現象。以作者的評量觀點為標準,教學者的觀點較為寬鬆,研究者的觀點較為嚴格。另外,影響學童鑑賞同學裝置藝術的主要因素包含:1.在主題上,偏好能引起學童快樂的、回憶的、共鳴的主題內容;2.在形式上,偏好色彩鮮豔、技術精巧、完整度高的作品;3.在創意上,能引發學童高度想像空間、意境表達的作品。 六、在裝置藝術教學的滿意度分析中,近九成的學童表示他們的學習態度是認真,有八成以上的學童表示喜歡上本單元的教學活動,有一半的學童對自己的裝置藝術作品感到滿意,下回再做時,有三分之二的學童表示:有把握做得更好。 學童在本單元的學習收穫為:1.在認知上,知道如何把想法表現出來、認識藝術、學會如何欣賞同學的作品與了解同學的想法;2.在情意上,學會如何克服困難、如何與同學合作、如何幫助別人與讓自己成長;3.在技巧上,學到如何使用與選用材料、如何設計、如何配色。多數學童期待教學者下次上進階單元時,能提供技巧、材料與工具上的協助。Item 明代中後期花鳥畫美感內涵與表現特徵研究(2004) 王允端除元代文人墨畫外,自唐代起至明代前期,花鳥畫的發展皆以宮廷畫院為中心;描繪細膩、賦彩妍麗、造形準確的繪畫風貌是為歷代花鳥畫的基本特徵。迨至明代中期,畫院式微,蘇州地區的畫家群體躍居畫壇主流;花鳥畫家們普遍強調「師心橫縱、求真主情」的審美意識,傾向追求筆墨的形式與抒情美感,將水墨與宣紙的材料特性發揮至空前高峰;明代後期更開創出大寫意水墨花鳥畫的繪畫風貌,影響當代甚鉅。據此而言,明代中後期花鳥畫審美意識與繪畫風貌的轉變,對於中國美術史的發展,實具有特殊的意義,值得深入研究。 本論文係以明代成化以後至萬曆年間,花鳥畫之「美感內涵」與「表現特徵」作為研究主軸,並架構於歷史文化背景之上的理論基礎,以相互論證;從而勾勒出文人審美意識興起、水墨寫意花鳥畫風貌形成的線索,俾就明代中後期花鳥畫於美術史之定位作出合理闡釋。各章討論重點如下: 第一章〈緒論〉,說明本論文的論題構思脈絡,研究範圍、方法與文獻資料的選取等,以貫串全篇之研究。第二章〈明代中期以前花鳥畫風貌概述〉,包括「精謹生動賦彩妍麗的唐代畫風」、「黃家富貴徐熙野逸的五代畫風」、「工於寫生周密不茍的北宋畫風」、「構圖簡潔詩意入畫的南宋畫風」、「變畫為寫墨放異采的元代畫風」、「妍麗工致的明代前期花鳥畫風」等各節;從相關的文獻、圖錄資料中,整理出明代中期以前,花鳥畫風貌演變的軌迹,並概述作品內涵之審美思想情感;兩相對照,以解釋花鳥畫風貌演變的意涵。第三章〈明代中後期的歷史文化背景〉,包括「經濟生活的遞嬗」、「學術思潮的變革」、「文化現象的實況」、「創作風氣的轉變」等各節;以探討促成花鳥畫風貌轉變的契機。第四章〈明代中後期花鳥畫的美感內涵〉,包括「借物興情,自寫胸臆的審美體驗」、「師心橫縱,自創新格的審美觀念」、「本色自然,求真主情的審美理想」、「筆奇墨放,氣韻生動的審美趣味」等各節;以詮釋明代中後期花鳥畫審美精神活動的內涵意義。第五章〈明代中後期花鳥畫的表現特徵〉,包括「題材取向的遞變」、「內容意蘊的彰顯」、「繪畫形式的發展」、「風格意境的開創」等各節;以整理、比較、分析明代中後期花鳥畫的風貌特徵。第六章〈結論〉則回顧前文之論述,提出明確的觀點;並檢討研究成果,兼述研究瞻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