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19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山水戀‧人間情─王珍珍水墨創作之心靈探索(2003) 王珍珍中國書畫不同於西方的藝術,它不只追求形式的美感,更重視內在的精神,故畫家除技巧的磨練以外,內在學養足以提昇作品的深度與內涵。「畫如其人」正是此意。當西方文化因科學代替宗教以後,精神上頓失依怙,因此重心靈涵養的東方藝術對全人類就更為重要了。研究者為身兼數職的現代職業婦女,藝術創作變成最不具立即性與必要性的奢侈行徑,因此作品數量比較有限,卻因美術教學未與水墨創作脫節,易感的心靈,隨時不忘尋找創作題材而開闊了視野;當面對生命中的磨難與生活上的挫折時,靠著基督信仰而獲得心靈的解放與安適,並且在傾聽與協助他人時,得到自我的成長與生命的成熟。古人說:「胸中具上下千古之思,腕下具縱橫萬里之勢。」研究者自幼受東方孔孟、老莊、禪宗等中華文化的潛移默化,並追求西方聖經中基督信仰的真理,不但沒有衝突,反而對大自然的景物與萬物之靈的人類更加珍愛與顧惜。因而腕下能稍具「縱橫萬里之勢」,對水墨創造產生無形的助力。 此篇創作論述以探索研究者水墨創作之心靈涵養的經過為主,進一步瞭解作品中所表現出對自然、對人生的關愛與情感。各章重點簡述如下: 第一章:〈緒論〉就東西方社會與藝術的發展,瞭解人類內在心靈安頓的重要性,並介紹創作背景、動機與研究方法。 第二章:〈中國水墨畫之心靈探索〉試探索中國美學思想中,儒、道、釋各家思想對東方藝術情感的影響與塑造,而促成文人畫的產生。藉西方「創造心理學」的研究來證明中國水墨畫所要求人品、畫品、人格修養等精神面的重要性。 第三章:〈個人水墨畫創作內在心靈修養之根源〉經過前兩章的探討後,進入個人心靈修養過程的回顧與理論根據。為人生而藝術的態度與老莊思想不謀而合,並與個人天生的性格、氣質相合。追求氣韻生動與形神皆備的創作內涵又與基督信仰中的聖靈運行相通,以淡泊、簡樸、愛與奉獻的生活態度並爭取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機會而獲得心靈的成長、充實、解放與自由。 第四章:〈創作實踐與作品解析〉第一節人間情部份乃創作論述之主軸,從生活中的感動擷取創作題材。有祖孫情、師生情、兒子的成長記錄、現代女性篇及老兵之心境等共十件作品。第二節山水戀部分,介紹研究者如何從山水畫而進入「水」的專題研究,又如何進入人物畫的主題。從作品的介紹,進而瞭解「人間情」主題作品的創作背景,研究所前共十四幅,研究所後所繪共六幅作品。 第五章:〈結論〉 以自己已過之經驗,勉勵那些必須為家庭、工作犧牲奉獻而無法專心創作的女性藝術工作者,努力工作、用心生活、忠於自己,只要不完全與創作脫節,終有一天能夠破繭而出飛向自由創作的天際。Item 黃‧金‧葛-黃小鈴墨彩創作研究(2009) 黃小鈴; Huang, Hsiao-Ling傳統水墨畫講究「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一直是創作的經典準則;現代水墨畫融入技法的實驗性與內容的多元性,開拓出多采多姿的創作空間。本創作研究以「黃金葛」這種校園植物的寫生開始,從物像的觀察描繪著手,並透過文獻、期刊、畫家、畫論、畫冊等資源探討中國畫的審美精神及當代的藝術思想,以人的需求理論、心靈的自由為發展核心,逐步形成個人創作的發展脈絡。 創作內容以「黃金葛」藤蔓植物為主,配合景物及人體,以象徵生命力、謙虛、卑微、忍耐、陽光性、欣欣向榮、情感糾葛、纏繞、連綿不絕…等意涵,在水墨方面使用傳統筆墨及半自動技法,在膠彩方面使用礦物顏料及貼箔技法,把心中所感所想產生的意象具體呈現出中國水墨畫作之美。 筆者現任教於國中美術班,此創作研究在校園隨時可展開並教學相長,從微觀中品察生活的趣味,進而實驗創作。藝術是把人類生態化為審美對象的創造,人類生態、美學、創造的發展過程是本研究探索的重點。Item 漁港紀事─意象水墨畫創作研究(2006) 林鄭賢科技的不斷發明,方便了我們的生活,但也製造了許多問題,如:陸地、河川的嚴重污染,海洋生態遭受破壞;漁業發展失序,近海資源逐漸枯竭;原本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海洋,現在卻面臨捉不到魚的窘境;停止破壞、珍惜海洋資源是當務之急。 『婆娑之洋、美麗之島』──台灣四面環海,若能放眼於海洋這「藍色國土」,台灣有無限寬廣的機會。台灣渾然天成之海洋環境,是我們永續生存的命脈。漁港是迎向海洋的起點,也是地區漁業展示的窗口。漁港的形態、漁船的種類、漁貨交易等都可以清楚描繪漁業、漁村的概況。漁民生活其中,漁業文化多采多姿。 漁港不僅是漁業的基地,也是海洋休閒、遊憩、知識教育的據點。身為海洋子民,要認識海洋、擁抱海洋就應該先從了解漁港開始;喚醒國人沉潛的心靈,認識海洋、走向海洋,進而建立一個以海洋文化為主體的國家。期盼能透過畫作傳達筆者對漁港的情感,增進觀者對漁港的認知,並共同來保護美好的景觀,留給後代子孫一個純淨的生存環境。 本論文之研究架構共分六章:第一章說明研究動機、目的、範圍和方法;藉此表明維護生態環境,刻不容緩。第二章敘述與分析創作主題背景、確立研究的方向。第三章探討創作思想與理論基礎;針對泰納、莫內、藍蔭鼎和傅狷夫四人加以分析、探討,訂定創作內容。 第四章為創作理念與實踐;是個人創作理念暨創作實踐之闡述,包括人性觀、繪畫觀以及對生態環境的關懷、水墨技法的執著,還有中西繪畫觀念技法的融合運用。創作實踐則由生活中出發,從最熟悉的地方著手,表達最真實的情感,用藝術美化生活。第五章為創作作品解析;針對漁港的面面觀,做創作緣由、作品內容表現形式等方面之解說。第六章為結論與建議;勾勒出今後繪畫創作教學與繼續努力的方向。Item 曙光乍現--水墨畫光影創作研究(2007) 林麗玲本論文旨在研究探討西洋美術中光影的運用,從幾個面向:「創作內容環境」、「創作媒材」、「環境光線」、「派別畫風」及「社會風氣」來研究西方風景畫的表現技法。進而探討現代水墨畫中光影表現的的可能性與技巧,並思考將其光影表現技法及精神運用於在水墨畫的創作中。 全文除「緒論」、「結論」之外,另外分三個主要段落論述: 第二章「西方風景畫分析研究與中西藝術理念形式分析比較」,在「西方風景畫分析研究」,依影響創作的因素:「創作內容環境」、「創作媒材」、「環境光線」、「派別畫風」及「社會風氣」來分析西方風景畫與這些因素的關係,並且探討中西藝術理念形式的比較,研究中西繪畫的特性差異及中西繪畫美學思想的形式特質及光影觀。 第三章 「從寫生探索水墨風景之創作」,探討寫生技法應該具備的觀念及原則,研究古代山水畫家:范寬、夏珪、龔賢及近代山水畫家:傅抱石、林風眠、李可染的作品,分析其寫生技法、觀念思維及特色。 第四章 「創作背景理念與作品解析」,陳述自己的創作思維與動機。創作的形式,主要以山林風景為主,對鄉土的人文情懷的體驗,在創作的理念上,延續多年來習畫的基礎,融合了中、西藝術的美感思想,以具象的形式,來呈現大自然與人的和諧互動關係。希望觀畫者能從畫中聆聽大自然萬籟俱寂之聲,達到「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俱寂、唯聞鐘磬聲。」的意境。Item 「浯島吾鄉」水墨創作論述(2009) 許志麟; Chih-lin Hsu以「浯島吾鄉」創作一系列作品,並作為論文主題,動機在探測故鄉對個人生命的意義,而此一嘗試最終目的,仍在將藝術與人生結合,尋求立足原鄉、胸懷藝術、放眼人生。「存在永遠是生命的奇蹟」(That I exist is a perpetual surprise which is life.),泰戈爾(Rabindranath Tagore)在〈飛鳥集(Stray Bird)〉詩中如是讚嘆人生,可為個人藝術追求之目的。 本論文研究架構共分5章:第一章緒論,包括研究動機、研究目的、研究內容、研究範圍、研究與創作的關係、名詞解釋;第二章創作發軔,為創作理念肇建,創作理論依據與面向的探討;第三章創作主題,提出創作內容表現與實踐,闡述創作題材:後浦舊閭巷、古寧頭聚落、飄泊出外人;第四章創作作品說明與解析,對「浯島吾鄉」系列創作一一縷述;第五章結論,為個人創作省思、心得與展望。 研究發現,故鄉在個人身上所烙下專屬的文化圖騰,不管環境如何變遷,它留在個人身上的刺青依舊鮮明;就像那些把當燈放在背後的人,影子始終在前(They throw their shadows before them who carry their lantern on their back.),這個燈的名字對我而言,即是「浯島吾鄉」。 我曾對自己生長的土地和傳統文化產生疑惑,嚮往臺灣都市生活、外國物質文明,成長後迫不及待遷移都市、遊學美國首府與西岸,在各方文化的衝擊和洗禮下,讓自己險些失去倚恃。本研究即在省思過往、關懷成長的人文與土地,並以此為創作主題及焦點,透過在藝術上的摸索與嘗試,將主題內化為形式,回歸藝術造型、色彩、材質、表現等探討,並與觀賞者一同凝視及關心,處在兩岸夾縫之間,前途不可知的浯島。Item 表現台灣次文化之數位繪畫創作研究(2007) 林志鴻; Lin Chih-Hung摘 要 人類歷史發展,每至偏執一方,往而不反的關頭,總有一股新興的反本運動繼起,要求回顧過往的源頭,從中汲取新生的創造力量。孔子所謂的述而不作,溫故知新,以及西方文藝復興所強調再生的精神,都體現了創造源頭這股日新不竭的力量。 近一百年的歷史中我們不難發現到次文化(Subculture)對主流文化的衝擊,而彼此相互影響,成長。大眾是「消極地接受了商業所給予的風格和價值」的人,而次文化則「積極地尋求一種小眾的風格」。如何從封建、傳統、主流文化、次文化中用一種數位繪畫表現形式,也是一件有趣的創作思考表現。 中國傳統水墨畫,自明,清兩代盛行臨摹以來,此風延續自今仍未消除。有鑑於此,研究探討古人作品與畫理,融合西方藝術理論盼為新創作得到啟發與實踐而墨色之運用在工具的改變上得以數位軟體傳承之。本論文「表現台灣次文化之數位繪畫創作研究」希望在傳統繪畫本質上兼取諸家的理法來融入,擇善,力求明白可喻,結合數位工具中的數位水彩筆刷與可調式參數,企圖達到轉化、革新、創造暨有趣的視覺表現。基於這樣的想法,讓論文在創作上訂定出明確的方向與期待。也希望能透過具當代藝術的繪畫手法呈現之。Item 台灣水果繪畫創作研究(2007) 陳若慧本文旨在探索前人所累積的創作經驗與繪畫理念,結合自身的筆墨技巧、學養、個性、及時代背景,運用藉物喻情的手法,以水果寄情,研究水墨畫創作技法,期能推陳出新以求探索多元變化可能性的拓展,尋求水墨畫創作的新方向。 第一章 緒論 說明研究的動機、目的、方法與架構。 第二章 蔬果畫中水果畫之發展 分三個段代來探索蔬果畫中的水果畫之發展;一是中國古典繪畫時期之水果繪畫,二是近現代之水果畫,三是台灣當代的水果畫。解析每個時代具有代表性畫家的水果畫,研究他們的師承、畫風、貢獻及影響。 第三章 東西方繪畫之異同 分析水果畫的民族特色與文化價值,探索西方靜物畫的流變並且對於西方靜物畫與東方水果畫之異同進行比較。 第四章 創作思維與繪畫理念 研究如何體認客觀主體,創作構思以至實踐及完成創作,對於在此一創作過程中所依據的創作理念以及所伴隨的審美意識、加以探討。 第五章 作品解析 針對作品,就創作動機、繪畫理念、內容與形式、創作特點以及藝術價值這幾個層面加以陳述解析。 第六章 結論 探討研究當前社會環境帶給水墨畫的衝擊,展望未來之方向作為努力的目標。Item 夏一夫(玉符)繪畫之研究(2007) 張俊雄中國繪畫的發展,在各個時代都有其開創及筆墨上的突破,基本上這些突破也都依循在傳統的文化本質中發展,這樣的文化本質縱使在非漢族統治的朝代,似乎也能得到認同而得以延續。但是這樣的觀點,在民國之後產生了一些變化,國勢衰弱的影響下,對於傳統文化似乎也產生了存疑,面對傳統水墨畫也有了一些改革及反省。在這樣的時代潮流中,不論台灣或大陸都對水墨畫的發展提出了一些新看法,雖然政治情勢或文化政策也一度影響到兩岸繪畫的發展,但是這也無法阻止水墨畫發展之局勢。 當然如何在既有的傳統文化特質中,尋求水墨畫的新徑是重要的,以文化移植的來解決文化改革,最終似乎也只能得到暫時療慰的假象,要解決這樣問題,或許必須回頭來面對自己的文化。因此,在創新及改革中還能保有傳統的文化,也就是最能展現文化特質的文化反省。 夏一夫在台灣畫壇默默的耕耘了數十年,在水墨畫的創新上,也有了些許的成果。但由於與畫壇間的往來並不密切,真正認識他的人屈指可數。因此本文就夏一夫繪畫的幾個面向,來探究畫家的繪畫資料及成就。由於當代的畫家,相關文獻的討論較為不足,因此文章較為著重在畫家資料的收集與整理。本文主要的章節重點有畫家的生涯、與藝術界的互動、藝術風格的形成及藝術成就的探討等四個部份。畫家的生涯主要是記述畫家的生命歷程,以及生命的經驗對於往後創作的影響。藝壇的互動部份,是在探討畫家與藝術界的往來,藉由釐清畫家與藝術界的關係及生命的經驗,整理出畫家繪畫當中的精神史。藝術風格的形成,是從畫家的藝術學習、自我探索及風格創造三個部份來探討畫家創作的歷程。畫家的藝術成就,是以美術史的角度,來討論畫家的藝術定位。但是實際上有關畫家的相關探討實在有限,在此筆者提出了個人研究的微薄觀點,這一部分也尚須往後有更多的討論。 本文資料來源多為畫家提供的原始資料,圖像也多為筆者經由原作翻拍的圖檔,經由資料的收集整理,對於畫家資料做一完整的建檔,以期對往後有志研究者,提供可為詢查參考的資料。Item 近十年國中教科書水墨畫學習內容演變之分析(2007) 廖振聰摘 要 水墨畫學習內容自我國有中學課程以來,一直都是重要的繪畫媒材,尤其近十年以來的演變,最引人注目。本研究針對八十六年起至九十五年期間的教科書,分析各版本水墨畫學習內容的實質演變。本研究的重要結論及建議如下: 一、83年版國中美術「課程標準」對編輯水墨畫學習內容之影響較具體;89年版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綱要」則無具體規範。 二、83年版國中美術教科書水墨畫學習內容之實質內涵比較豐富;89年版藝術與人文教科書則有縮減之現象。 三、現行版教科書之差異為:採大單元設計課程、專題型式課程大幅縮減、科內統整課程增加、且新增併科統整課程、以學生為中心及生活化等。 四、水墨畫是中國傳統繪畫媒材,從課程綱要的規範、歷年教科書、教育政策與相關研究等發現,水墨畫學習內容有編輯的必要性。 五、建議後續研究,能深入探討縱向思考的學習問題,以改進現行版教科書水墨畫學習內容在課程銜接上的盲點。 六、後續研究可根據藝術教育的重大演變,檢驗教育主管單位的指導機制,並探討建立藝術教學基準之具體策略。 七、為因應現行版教科書專題課程大幅縮減、科內統整課程普遍增加之差異性演變。藝術與人文教師應具備自編教材、教案,以建立優質教師之教學檔案。 現行的課程綱要明訂,教師可自主編寫或慎選教材,若能克服教材的連續性、順續性及統整性,水墨畫教學將有更寬廣的表現空間。Item 時空概念在水墨畫中的創新表現—「浮生紀實」系列創作實踐(2005) 陳文賢; CHEN WEN-HSIEN本文研究主題為「時空概念在水墨畫中的創新表現」,主要藉由探討時間與空間在中西繪畫上的意義及表現,引發現代水墨畫發展新方向,並以個人「浮生紀實」系列水墨創作為實踐,期能達成創作性之目標。 西方繪畫史的發展是一連串繪畫空間革命的歷程,而水墨畫在當代的進程,最主要的任務是拓展傳統水墨畫表現的空間。因此,本研究在水墨表現之時間、空間與複合圖像等概念,有較多深入的探討,期望藉著對西方藝術思潮的瞭解,對東西繪畫語言做一比較與探索,探討時間與空間在東西方藝術家作品中呈現的方式及時空融合的創作實驗,拓展圖像單一表象,探究複合圖像在繪畫上的表現。本研究採用歷史研究法,分析、比較、歸納、綜合「傳統」與「現代」水墨畫時間、空間思想、審美理論與表現型態的不同,藉著「浮生紀實」創作實驗過程,賦予畫面「時空融合」的詮釋。 本研究主題重點涵蓋了「繪畫中的時間與空間」、「時空交融—複合圖像與錯置空間融合的可能性」及「個人創作理念的分析與實踐」三個部分,在研究架構上,共分五章,茲簡述如下: 第一章:緒論—包括研究動機與目的、內容與範圍、研究與創作之關係的說明。 第二章:先個別探討時間與空間在繪畫上的意義及其表現,繼而作時間與空間在水墨畫之表現與探討,並列舉當代水墨畫家的作品作印證。 第三章:首先分析時間與空間融合的繪畫美學,再逐一探討時間與空間融合的繪畫表現方式,進而探求複合圖像與錯置空間在繪畫表現之特色,結合後現代藝術表現觀點,闡述現代水墨畫創新的可能方向及創作與生活的關係。 第四章:個人創作理念的分析及實踐結果的呈現,除闡述個人創作的理念及內涵、創作題材之選擇及畫面形式呈現外,並將每幅作品的表達意念、表現方式及創作時所使用的技法、媒材及圖象符號…等做一詳盡說明。 第五章:結論部分,藉由研究結果和創作實踐的印證結合,重新釐清個人對 現代水墨畫創作的思考方向,期勉自己要不斷實驗探索、觀照內心,豐富個人水墨創作語彙並深化生命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