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610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台灣交趾陶藝術及其對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研究(2005) 李純愉摘 要 台灣交趾陶淵源大陸,早期應用於是廟宇宅邸裝飾,在葉王創新發展成為台灣的特殊藝術,揚名國際,林添林先生發展為生活藝品,而再次顯現風潮。近年來,台灣產業外移,交趾陶地方文化再次成為隱憂,交趾陶產業的起起伏伏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未能將交趾陶文化與產業結合。本論文分析交趾陶在台灣的發展歷史、交趾陶的表現題材、台灣文化政策的發展、探討地方文化產業的定位,期望能整合深厚的交趾文化基礎及科學等技術,透過經濟行銷手法與其他產業結合,發展地方文化特色,建立可長可久的交趾文化產業。Item 米芾臨仿書作之研究(2005) 王崇齊Item 明代中後期花鳥畫美感內涵與表現特徵研究(2004) 王允端除元代文人墨畫外,自唐代起至明代前期,花鳥畫的發展皆以宮廷畫院為中心;描繪細膩、賦彩妍麗、造形準確的繪畫風貌是為歷代花鳥畫的基本特徵。迨至明代中期,畫院式微,蘇州地區的畫家群體躍居畫壇主流;花鳥畫家們普遍強調「師心橫縱、求真主情」的審美意識,傾向追求筆墨的形式與抒情美感,將水墨與宣紙的材料特性發揮至空前高峰;明代後期更開創出大寫意水墨花鳥畫的繪畫風貌,影響當代甚鉅。據此而言,明代中後期花鳥畫審美意識與繪畫風貌的轉變,對於中國美術史的發展,實具有特殊的意義,值得深入研究。 本論文係以明代成化以後至萬曆年間,花鳥畫之「美感內涵」與「表現特徵」作為研究主軸,並架構於歷史文化背景之上的理論基礎,以相互論證;從而勾勒出文人審美意識興起、水墨寫意花鳥畫風貌形成的線索,俾就明代中後期花鳥畫於美術史之定位作出合理闡釋。各章討論重點如下: 第一章〈緒論〉,說明本論文的論題構思脈絡,研究範圍、方法與文獻資料的選取等,以貫串全篇之研究。第二章〈明代中期以前花鳥畫風貌概述〉,包括「精謹生動賦彩妍麗的唐代畫風」、「黃家富貴徐熙野逸的五代畫風」、「工於寫生周密不茍的北宋畫風」、「構圖簡潔詩意入畫的南宋畫風」、「變畫為寫墨放異采的元代畫風」、「妍麗工致的明代前期花鳥畫風」等各節;從相關的文獻、圖錄資料中,整理出明代中期以前,花鳥畫風貌演變的軌迹,並概述作品內涵之審美思想情感;兩相對照,以解釋花鳥畫風貌演變的意涵。第三章〈明代中後期的歷史文化背景〉,包括「經濟生活的遞嬗」、「學術思潮的變革」、「文化現象的實況」、「創作風氣的轉變」等各節;以探討促成花鳥畫風貌轉變的契機。第四章〈明代中後期花鳥畫的美感內涵〉,包括「借物興情,自寫胸臆的審美體驗」、「師心橫縱,自創新格的審美觀念」、「本色自然,求真主情的審美理想」、「筆奇墨放,氣韻生動的審美趣味」等各節;以詮釋明代中後期花鳥畫審美精神活動的內涵意義。第五章〈明代中後期花鳥畫的表現特徵〉,包括「題材取向的遞變」、「內容意蘊的彰顯」、「繪畫形式的發展」、「風格意境的開創」等各節;以整理、比較、分析明代中後期花鳥畫的風貌特徵。第六章〈結論〉則回顧前文之論述,提出明確的觀點;並檢討研究成果,兼述研究瞻望。Item 鄧石如《陰符經大篆屏》研究(2004) 張禮權鄧石如是書法篆刻創作的藝術家,他追求「下筆馳騁」的健美,「剛健婀娜」的審美觀和創作形式,有屬於他自己的絕然創見。最主要是他不但繼承秦朝李斯的「玉筋篆」,唐朝李陽冰的「鐵線篆」,而能突破前人窠臼開創新局。 《陰符經大篆屏》得力《金文》、《石鼓文》在書法史上具有承前啟後的重要地位。《陰符經大篆屏》在思想方面:充滿了老莊哲學,在書寫的用筆結字方面:他經常運用小篆、石鼓的筆趣,加入金石銘識的線條,使筆劃能交互融合產生新的張力,因此有屬於自己的大篆古典風格,開創以石鼓和周秦以來金石銘識,入於書法創作的重要先例。曹文埴對鄧石如書法評曰:「其四體書,皆為國朝第一。」鄧石如從書法藝術實踐中體悟,三點書法篆刻理論。(一)是所謂的:「摹其規矩而為方圓」,此乃書法中;特別是篆隸的基本功夫,(二)是結字要「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透風」,(三)是「計白當黑」。是晚清創作兼顧理論的書印大師。 《陰符經大篆屏》以《金文》、《石鼓文》作為主要創作的筆墨符號,也為他在晚清篆書書壇,確立了他對古典篆書的最大成就與影響。此件作品;筆墨包括《金文》、《石鼓文》、《碑版瓦當》、《權量鏡銘》、《竹簡帛書》等文字的運用,無論結構、篆法及筆法,或是形式、章法、風格,他都能確實全面的了解,相互活化古典文字的篆法、墨法與筆法。從「殘碣斷碑」中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這樣的認知和比較分析,才足以奠定他在書史的地位。尤其《陰符經大篆屏》可為後學者作籀的典範,運用大篆(金文、石鼓文)的篆法、結體與用筆,表現在篆書的創作上,確立了屬於「鄧派」的篆書風格成就。其中有二點值得探討;一是:《金文》和《石鼓文》對《陰符經大篆屏》書風的影響,二是:《陰符經大篆屏》對鄧石如的影響。 鄧石如一生書藝四體精湛,對後世影響極為深遠廣大,其中吳讓之(1799-1870)趙之謙(1829-1884)和吳昌碩(1844-1927),乃至於整個碑派、或是鄰國的日本和韓國,無不或深或淺或多或少的受其影響。可見從《金文》和《石鼓文》→《陰符經大篆屏》→鄧石如作品→晚清篆書書壇、日本和韓國。造成古典文字的流行風尚,甚至使《石鼓文》大興於清末到民國初年。無論是《石鼓文》的古樸渾厚,亦或是漢魏書法的風神骨氣,由鄧石如的倡導才得百花齊放,足以形成晚清書壇盛世,造就碑派的黄金時代。鄧石如在書法藝術史上是一位開創性的先驅,應是勿庸置疑的,而且對書法篆刻藝術有卓越貢獻。從此件《陰符經大篆屏》的風格、特色、成就、影響,應可以證明鄧石如在篆書史上的崇高地位。Item 芙烈達卡蘿(Frida Kahlo,1907-1954)人生歷程與繪畫創作之關係研究(2004) 江美玲墨西哥女畫家芙烈達‧卡蘿( Frida Kahlo,1907-1954)一生充滿傳奇色彩。傳承自父親匈裔德國猶太及母親西裔印地安文化血脈,出生年代正逢墨西哥走向現代化與民主化,而最引人注目的是她的藝術天份與個人色彩徹底結合,在動盪的年代以充滿生命力的筆觸創作無比真實情感的作品。 卡蘿一生坎坷,六歲時不幸患小兒麻痺症,十八歲遭逢車禍,一根金屬扶手刺穿骨盆而出,造成身體傷殘及無法生育。除了肉體的痛苦,她與丈夫狄亞哥‧里維拉( Diego Rivera,1886-1957,墨西哥壁畫家)之間的愛戀分合,成為她生命中繪畫的主題,畫中流血、哭泣、體無完膚的景象,彷彿在尋求某種自我救贖、關照與治療,尤其自畫像大多反映她人生境遇與強烈的心情感受,獨特的形式與風格成為二十世紀畫壇的異數。 由於芙烈達‧卡蘿本身撰寫的資料有限,對於其繪畫創作思想歷程,則有必要循著藝術家的生平活動,依序從養成教育的過程與作品風格的形成進行理解,因此本論文的第一部份先從卡蘿繪畫風格的醞釀與形成著手,探究其成長背景與印地安文化根源的影響,瞭解其藝術啟蒙與藝術發展的概況,並剖析卡蘿人格特質與繪畫發展的關係。 論文第二部份就卡蘿的畫作分析與詮釋,首先論述其繪畫創作過程與一生所遭遇的挫折病痛有關,接著由卡蘿畫作類型一一剖析,闡述其繪畫表現的獨特性,最後探討卡蘿的自傳式繪畫特質,描繪了一生的經歷與強調文化認同,畫作中圖像的語彙與象徵意義,傳達了更為深刻的訊息,而她的藝術特質與當時藝術發展的關聯,也促成她在近代藝術佔有一席之地,然其作品背後所蘊藏之內涵才是值得深究之處。Item 從曾鯨肖像畫看晚明文人個人形象的建立(2002) 鄧麗華目前中國藝術史的研究學者已經注意到,中國肖像畫在晚明時期無論在量或質上均有重大的發展,而檢視現存作品與文獻記載,無論就畫史評價、作品數量、社會地位,以及對後世的影響等方面來看,曾鯨都稱得上是晚明最重要且最具代表性的肖像畫家。目前,針對曾鯨肖像畫的研究,其研究重心大都停留在曾鯨的生平簡介與作品風格分析,因為篇幅有限,其論述往往難以深入或難有突破。曾鯨之所以能夠出類拔萃,其技藝高妙自然不在話下。而與其他畫像比較,曾鯨的肖像畫作品究竟如何精妙?有何特殊之處?存世的曾鯨肖像畫皆以文人身分呈現,其中傳達出晚明文人的何種形象?曾鯨又為何能博得當時名士的特別青睞?在晚明的特殊時代脈絡中,曾鯨的肖像畫又扮演什麼樣的社會功能?這些問題都有待解答,也是我的論文試圖解決的問題。 論文的主要內容如下:第一章是緒論,第二章是曾鯨肖像畫之風格分析,肖像畫既在描寫特定人物,最能代表個人特有樣貌的面部五官,自然是肖像畫描繪的首要重點,因此臉部描繪往往是一張肖像畫的風格特徵的所在,故以曾鯨肖像畫的臉部描繪作為其風格分析的切入點。第二節的部分,將把目光擴及曾鯨畫像的整張畫面,就個別作品配合像主的傳記資料逐一觀察曾鯨畫像的表現,察看曾鯨如何根據個人的差異繪製出不同的肖像畫。之後再根據畫論、畫史,以及文人詩文的記錄,試圖回溯當年曾鯨寫像的情況。第三章是曾鯨肖像畫中的文人形象,本章進入晚明的時代脈絡,企圖理解對晚明的觀者而言,曾鯨以文人身分呈現的肖像畫除了個人面貌的描繪之外,還呈現出什麼樣的形象?這些形象如何透過畫面而傳達?在形象傳達的過程中,曾鯨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以及這樣的形象又表露出像主的何種心態?分別從人像姿態、物品品味、身分等三方面加以論述。第四章結論:晚明小像的使用。本章擬以畫上題贊為討論對象,試著說明小像在晚明社會的使用,並分析其中像主與題贊者之間的人際關係。最後,就曾鯨肖像畫的畫面內容、畫上的像主自題和他人題贊等等整體觀之,說明一張肖像畫與其中像主個人形象的建立關係若何。Item 我國公立博物館績效評估指標與權重體系之建構(2014) 林淑華; Lin, Shu-Hua在政府再造與新公共管理運動的推波助瀾下,全球各地要求政府節約成本的同時,也逐漸重視施政成果與提升施政績效。尤其在政府財政困難及人力精簡考量因素下,衝擊各國公立博物館之經營理念與策略,紛紛導入企業化績效管理制度,設立績效評估指標,強調以成果為導向,以明確回應課責。本研究旨在建構一套客觀且適用當前環境的「公立博物館績效評估指標與權重體系」,俾利監督機關未來建立監督管理的課責機制,並有助於提升博物館之經營績效。 本研究試從平衡計分卡之理論基礎,公立博物館相關文獻的探討與訪談結果,初步建構績效評估指標;採用修正式德爾菲法篩選其指標之適切性,提出四大構面、二十四項績效指標;再藉由層級分析法之實證調查,分析各層級之相對權重值與重要性排序,提出公立博物館績效考核制度設計之建議。 研究結果顯示,依績效構面權重值的排序結果:營運管理權重值最高,依序為公共服務、財務管理、及研究與成長;若分成學術界與實務界兩類,學術界認爲營運管理構面居首,接著爲公共服務、財務管理、及研究與成長;另外,實務界則略有不同偏好,順次爲營運管理、公共服務、研究與成長及財務管理。在第二層績效指標中,權重植最重為:明確的博物館使命及目標;接著為:管理階層具執行力、觀眾的滿意程度、健全內部管理規章制度、強化內部控制機制、服務多元及便利性、資產的妥善管理與應用、具體提升服務品質、員工專業能力之培訓、觀眾人數成長情形、推動國際交流、計畫執行成效檢核機制、新觀眾市場的開發情形、營運資訊透明公開化機制及支出合理性與成本控管等十五項指標項目,占二十四項指標中之權重比例的百分之八十一。 在實證研究中發現,透過本研究建構之績效指標,不僅使評估指標可以確實反映工作目標,同時完整的評估程序也可充分發揮績效評估之功能性,由此可說明本研究所建構之績效指標,應具提高績效評估效度之實用價值。最後提出對政府主管機關制度、經費、人力資源方面及對公立博物館制度、公共服務、營運管理、財務管理、研究與成長等方面之建議計二十三項。Item 無形文化資產振興管理系統之建構─以臺灣布袋戲發展為例(2011) 原來; Yuan, Lai本研究專注於無形文化資產振興問題,係考量到無形文化資產必須延傳至下一代,其保護的動作不應只是消極性的保護與記錄,或做一些教育與宣傳的動作而已,其結果將容易形成「玻璃罩子」形式的表演,而使無形文化資產在現代社會成了「本土的他者」,與社會生活脫節。本研究主張應有積極性的作為,以系統結構觀察整體的文化生態做一完整周延的保護。 本研究先論證傳統的變異性特質,傳統不應拘限於某一時期,傳統也必須與時代俱進;再觀諸臺灣布袋戲發展與傳統變異論證相符,過去黃海岱的創新是現在的傳統,現代的霹靂是未來一百年後的傳統。本研究再論述系統結構的必然性與適用性,從文化生態學和人類學祭祀圈的理論與研究可得知,傳統藝術的產生與發展與社會系統關係密切,例如宗教系統的廟會酬神文化即屬之,本研究以布袋戲為例,論證布袋戲本是與社會系統互動而發展,若要保護或振興也應以系統為之。 振興的思維有動機層次理論與社會系統之生存理論支持,而UNESCO亦有振興的全方位做法,顯見振興一個古蹟或傳統藝術,國際社會的做法並不是「直線」式的補助,而是多方面協助的「系統」作為。 本研究再深入討論臺灣布袋戲的發展,在「布袋戲/民眾」命題下,發現臺灣布袋戲自始都是振興思維,在生存的壓力下力圖振作,乘著新媒體新科技引領潮流之先;但是也從臺灣社會的發展得知,政府的態度、媒體更迭、表演場地的變更,其資源供應結構互不相同,布袋戲也在其間互有消長,逐漸演變成目前略顯疲態的情況。 本研究所採用振興管理系統的架構,係採用Porter的鑽石體系和Kaplan& Norton的策略地圖,此兩者都是現代管理學界與企業界普遍採用的知名管理系統;鑽石體系關注於國家競爭優勢,以大方向探討建立一個國家的產業群聚競爭力所需要的各因素搭配方式;而策略地圖則從平衡計分卡經過實務操作發展而來,策略地圖將公司經營的四個構面緊密串連,達成每個目標項目,整體公司將可獲得實質的成長。 本研究利用鑽石體系分析臺灣布袋戲環境的情況,並根據其系統架構建議應以動態啟動布袋戲鑽石體系,促使活絡表演藝術的生態環境;本研究亦利用策略地圖分析臺灣布袋戲的經營特色與存在的問題,並且根據策略地圖的架構標舉出臺灣布袋戲團經營的各個目標項目,以提供臺灣布袋戲團經營管理的參考。 本研究最具創意之處,即結合鑽石體系和策略地圖使之形成一「振興管理系統」,對布袋戲團而言,鑽石體系是外在環境的分析,而策略地圖則是布袋戲團內部經營管理的分析,兩個系統的整合可以同時顯示布袋戲所面臨的社會環境與內部經營的情況,政府文化相關單位未來意圖振興布袋戲,以「振興管理系統」觀之,將不能只以直線式思考補助演出和傳承教育而已,應該要以系統的方式同時觀照社會環境各因素,以及和布袋戲團成長相關的因素,再考量系統動態的特性,政府應思考如何加強哪一個因素,可以對其他因素造成漣漪效應,若再同時適加輔導其他因素,則整體的布袋戲生態將有可能振興,活絡,延傳至下一世代。Item 博物館品牌權益與觀眾休閒涉入程度關聯性之研究-以國立歷史博物館為例(2012) 黃齡瑩; Huang. Lin-Ying本研究主題探究博物館品牌權益及觀眾休閒涉入程度之關聯性,研究動機在探討博物館品牌權益呈現現況及歸納、分析呈現的各個面向,並從觀眾研究探究博物館觀眾品牌權益與休閒涉入程度構面各因素之相關聯性及差異情形,希望藉此更加了解博物館觀眾對博物館品牌權益的影響因素。本研究從顧客的角度出發,由強調顧客品牌權益的調查研究與博物館觀眾研究結合,從觀眾研究探討博物館品牌對觀眾的意義、接受度與回應,更深入的了解博物館品牌目前在台灣博物館觀眾的運作情形,也更進一步的了解將如何在博物館觀眾心中建立起博物館品牌。 本研究目的為:(一)、探討、歸納及分析目前博物館品牌權益呈現現況及各個面向,以期作為未來博物館行銷或公關部門建立及運作各博物館品牌權益之參考。(二)、探討博物館觀眾對博物館品牌權益的認知與現況;並實際驗證博物館品牌權益與觀眾休閒涉入程度兩者間的相關聯性,期能對博物館品牌行銷方向與策略加以思考斟酌,進而提昇品牌權益的價值。 (三)、品牌資產的經營與管理需要長久的努力與累積,希望研究結果提供博物館品牌管理者有關博物館品牌權益等品牌管理的重要概念,有利於未來台灣博物館品牌化及擬定品牌策略的參考依據及相關建議。 研究方法以個案研究及量化研究為主,以國立歷史博物館為案例,個案研究法運用深度訪談及文件內容分析,收集、歸納及分析國立歷史博物館品牌權益的各個面向;量化研究法以問卷調查的方式,針對國立歷史博物館的觀眾施測,將問卷調查所蒐集的資料,回收後運用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 本研究結論為:(一)國立歷史博物館品牌權益與觀眾社會心理休閒涉入程度為正相關,運用迴歸分析發現觀眾「社會心理休閒涉入程度」三構面對博物館「品牌權益」影響的重要程度,依序為「象徵性」,其次是「愉悅價值」,最後是「中心性」構面。(二)觀眾行為涉入變項差異分析中發現,「參觀頻率」、「停留時間」、「擁有的會員證張數」、及「捐助金額」行為涉入變項,對博物館品牌權益具有顯著差異。觀眾行為涉入變項「參觀頻率」、「平均花費」、「停留時間」、「擁有的會員證張數」及「捐助金額」,對觀眾「社會心理休閒涉入程度」具有顯著差異。(三)博物館引進顧客關係管理,針對不同人口背景的觀眾,提供個別化的服務需求,從人口統計變項差異分析促進顧客關係管理。本研究建議為:(一)透過展覽主軸及典藏政策建立國立歷史博物館的品牌定位與區隔,加強其品牌辨識。(二)品牌聯想的多元應用及開發,推動館花及吉祥物並建議從觀眾休閒涉入程度「愉悅價值」構面思考博物館視覺意象、相關推廣教育活動意象的呈現。(三)提升整體知覺品質,包括展覽、空間及服務,應更重視賣店與餐廳,觀眾休閒空間的營造與管理。Item 從文化研究到流行時尚的創作視域-吳宥鋅創作論述與實踐(2011) 吳宥鋅; Wu You-shin二十世紀重要的歷史哲學家湯恩比(Arnold J. Toynbee,1889-1975)在《歷史的研究》中認為世界史進行的法則,是在「挑戰」與「回應」中交織而成,回觀水墨或是藝術的發展,或許亦能等同視之。身為一個以水墨媒材為主的藝術家,無論在任何時刻,也處於挑戰的狀態,認識挑戰,以作品回應;深一步的,在後期資本社會的文化下,水墨與藝術如何面對文化環境的挑戰,又是如何回應,是筆者關注的題材。 在本文中,筆者表述了大部分在創作過程中的思考問題,這些問題多從對物體的觀察中所迸生,對於這些問題的研究,筆者是將其置入總體的文化語境中思考,因為筆者認同藝術與文化的緊密關聯:如果文化是一本開放性的文本,那麼藝術足以是它的封面,文本的內容不斷變動,封面也不斷在變動。 因為將問題置入文化語境中研究,於當前必然離不開後期資本主義社會的文化論述,從中發現到生活中的價值觀、美學與知識系統都與資本主義離不開關係,亦即認知到自我的思維系統已經在無形中與當前文化語境產生了密切地連結;觀察同質物,如本文所著眼的時尚體系,就是從觀察對象中反觀自我的思維系統,因此格外注重在時尚中的物質呈現與圖像語言。 本文的文化研究是能思,流行時尚是所思,之後文化研究到流行時尚整合為能思,自我與創作上的矛盾與衝突成為所思,能所的交替形成本文創作上的混雜視域。在文化語境中的問題,主要還包含了筆者對於文化主體性的矛盾感,例如水墨畫與所謂藝術語境的衝突,以及習慣上對題材選定的認知衝突、形式衝突與技法衝突,因此在實際創作前,筆者借用了唯物史觀的角度對中國繪畫的媒材問題提出了個人觀點,這一切的研究主要是讓觀察以至創作的過程,以一種更接近純粹的方式進行訊息傳輸,從中培養出與文化更好的溝通管道與深具時代性格的藝術語彙,並激發自己對藝術的覺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