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唐代繪畫中婦女造形與審美之研究
    黃士純; Huang Shih Chun
    唐代社會的發展特色: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國事強盛、經濟繁榮的時代背景與兼容並蓄的文化交流,匯集而成為「大道通長安」泱泱大國的國際景象。審美思潮呈現於文學家的情思與思考方向,展現「大漠雄風」的豪情與「詩情畫意」的抒情,發展出自我風格明顯的審美趣味,體現在婦女造形上,出現以「豐腴」為美的特殊審美形式,成為重要的典型象徵。從社會發展的角度探討,並從婦女的社會地位與生活狀況做背景式的瞭解。 時代風格特徵與印象,來自於藝術作品的呈現,其中繪畫所崇尚自然與寫實的特性,在藝術發展成就非凡的唐代,體驗唐人發乎生命的自信與感動,「人物畫」發展到成熟階段,從婦女造形的演變中,更見流程與發展,亦跟隨社會的發展呈現興衰起伏的歷程,並從繪畫,雕塑,文學等藝術作品中,探討唐代藝術作品所營造婦女的形象。 從唐代階段性的轉變,到前後期畫作的傳承影響與表現的特徵與時代意義以顯現唐代繪畫中婦女造形與審美的特質:若將唐代的社會發展以人類的成長作比喻,初唐、盛唐、中唐到晚唐的階段,繪畫中婦女造形的演變,以體態言,經歷了從「瘦長」到「豐肥」的形態。以現存的畫跡分析,唐代的審美思潮承襲前朝細長風格而來,初唐時期(中宗以降)內外在審美角度已經轉變,玄宗時更具體形象化,影響到中晚唐對於女性美的要求:以妝扮言:從樸素到華麗,從華麗到奢華;體態從「勻稱」、「圓潤」、「豐腴」到「豐肥」。 其女性美在繪畫表現的歷程:從初唐的醞釀時期、盛唐的形質並茂,中唐時期的延續到晚唐時期的形勝於質。從傳統的既定樣式發展成為自我風格的「典型化」特徵,產生「樣式化」的形式摹寫,週而復始的循環。審美心理轉變,有相對性的發展,有別於其他朝代的審美特質引起注目,若能將此特質加以發揮,並能配合民眾心理,便能脫穎而出,成為象徵的典型,形成時代的風格特色。 審美思潮隨著各種因素而改變,如時代的發展、社會的變化、種族的因素等,是具特殊性、變異性與傳統性的特質。唐代審美型態的轉變,歸納出其中的影響因素:文化的融合:內在與外在的轉變;生活型態的轉變:物質生活的提昇、戶外活動及樂舞的盛行;社會價值的認定:上層社會與物質生活的追求、權力與富貴的象徵。繪畫中唐代婦女造形的特徵和審美意義:「環肥燕瘦」--審美型態的改變;「雲想衣裳花想容」--繪畫題材的轉變;「大唐盛事的迴響」--藝術作品的心理投射。 從唐代繪畫中婦女形象與審美的探討,可視其婦女與時代、社會的關連,審美思潮的體現與藝術創作的經營方式,探究社會美、藝術美與理想美的差距,藉由藝術作品,瞭解社會與藝術發展的心理層面,並以唐代為引作為現代的思考,使婦女在藝術作品中扮演的角色,落實於形質俱美的精神內涵。
  • Item
    唐代書法形式之研究
    蔡耀慶
    書法藝術是中國特有的一門藝術類別,他所代表的不只是文字本身的意義,同時也蘊含著文化傳承的特性。歷代書體的變革與書法理論的完成可以說是在唐代,這一時期不僅是國勢強盛,同時也是中國藝術發展的一個高峰。對於這一時期的書法面貌,在明朝以後常被以「法」的框架去做認識,然而,此一時期豐富而多樣的書法作品,是無法用簡單的一個法字來作概括式的認識。本文希望經由流傳於世的作品與書法理論作出了解,而去檢驗這一說法。本文第一章說明研究目的與方法,第二章對唐代這一時期引發書法的一些狀況作整理與分期,歸類出引發書法發展的社會狀況有1.朝廷對於書法研究的提倡與重視。2.文學與書法的相互輔助。3.書法理論的大量產生。第三章將唐代的書法作品依照各種書體分類作討論,整個唐代的書法作品分為承繼建立期、勃興發展期、衰退整理期等三期。第四章說明唐代書法理論,第五章作總結,說明唐代書法中「法」的意義,與文字符號的意義,並對重法的說法進行再認識。就整個唐代書法來看,本文所注意的並非是唯物思想下的社會與藝術的互動關係,而是社會底下真正突顯的精神表徵。歷史的進行,就中國而言,絕不是單純地在以需求作為進步的主因,相對的,他同時是一種不斷的吸納和反省,唐代之所以如此重要也正是因為這種觀念的充分發揮。是以本文主要是對唐代的書法發展做出以下的論證:後世以為唐代書法的「法」並非是一種限制,而是一種對於筆法的指導說明;唐代的書法也著重情感的表現,也基由此種方向導引,而使後來的書法發展有所典範。
  • Item
    唐代敦煌壁畫的內容與風格研究─《墨香、佛緣、禪機》
    全永淑
    本論文將分二大部份進行。 第一部份探討「唐代敦煌壁畫內容與風格」。分五章進行論述。 首先,第一章將討論唐代佛教信仰與佛教藝術的關係。 佛教源於印度,西元前六世紀,釋迦牟尼創造了佛教,東漢之際傳入中國,到了隋唐,發展出許多的宗派,百家齊鳴,創造了唐代佛教的恢宏氣勢,而佛教藝術與佛教教義是相輔相成的、相得益彰的,其中,尤其以凈土宗、密宗、禪宗對佛教藝術影響更大。 凈土宗的教義使唐代盛行凈土變的繪畫,從當時各大寺院到敦煌的創作可看出其間的關係。 密宗於唐開元年間傳入中國,由於其「胎藏曼陀羅」與「金剛界曼陀羅」有許多造型特殊的佛、菩薩,並且有極多的密教印相,因此,更加豐富唐代佛教藝術的內容。 禪宗雖與原始佛教有關連,但已發展成中國化的宗派,六祖之後,南宗禪成為中國禪宗的正統。 禪宗的影響力,主要在「中國化」、「世俗化」二方面,禪宗主張「自性與佛性無二,眾生與佛生無別」,「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 提。」故佛教藝術家更能打破嚴格的戒律與刻板的畫風,將神格化的佛、菩薩形象逐漸改為漢化的、人間的形像,使佛教人物形象更具人間味,從藝術角度來看大大提高了內在之美與精神之美。 第二章將先簡介敦煌的史、地、敦煌石窟的範圍、建窟過程與主要石窟形制。之後,進入壁畫主題。唐代壁畫製作品質極為講究,故其材料、顏色、過程都有必要加以說明。而壁畫展現於石窟中,與洞窟、彩塑的關係極為密切,甚至是共為一體,故亦將說明、分析之。 內容為壁畫的主體與靈魂。敦煌壁畫的內容中包羅萬象,可說包括了天界到人間的諸神佛、菩薩與現實世界的眾生相,此部份將敘述佛教重要經典與佛、菩薩與眾天護法的基本資料,並對壁畫中某些特殊題材如裝飾圖案、手印、法器、動物、植物、山水等等加以簡要說明。 第三章將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期,分別探討時代背景對敦煌壁畫的影響,例如中唐時期,敦煌為吐蕃所佔領,政權的改變,自然改變了社會生態,也影響佛教藝術。由於吐蕃本就篤信佛教,統治敦煌後,更擴大佛教活動,鼓勵民眾出家,大力支持寺廟的經濟,使得敦煌藝術更發達,開窟建寺更為興旺。同時未受中原地區「會昌法難」的毀佛影響,而造就了中唐敦煌藝術的高度成就。 第四章將總結唐代敦煌壁畫的藝術成就與其影響。從地區而言,其影響力超出中國的範圍,傳到日本、新羅等國家;從時間而言,唐代佛畫樹立優良的典範,其影響到現代中國許多佛教藝術工作者,如張大千、潘絜玆等大師便曾到敦煌從事臨摩,並深受影響,而開創出新的畫風、新的格局。 第五章為「結語」 此章將敘述個人探討唐代敦煌壁畫過程中的心得。並從唐代經變圖中吸取養份,找尋題材與靈感,作為個人創作部份的基礎,之後,再伸展到摩崖佛雕、寺廟活動、禪修與涅槃等等不同形式、不同題材的佛教繪畫,以多方面呈現佛教藝術的面貌與靈性之美。 最後需要說明的是,佛教義理與佛教藝術博大精深,浩如煙海,非個人於短短數年之間所能探究完全的,故只能就某些重點做初步的研究與創作,此一創作之路可謂「任重道遠」,吾才淺陋,只求盡力而為,所謂「知其不可而為之」也,盼師長,專家給予批評、指正,以求未來學習佛教藝術之路有更好的指引與方向。 第二部份為佛畫創作。主題取名為「墨香、佛緣、禪機」。 此部份將先敘述個人創作理念與唐代敦煌壁畫研究之心得,以作為整體創作之起點。 創作部份將分為四大主題進行: (1)經變的莊嚴 以唐代敦煌壁畫為基礎,加以臨摩、重組、創新,試圖表現唐代繪畫藝術氣派、壯觀、輝煌之美。 (2)留影山水間 以摩崖佛雕為主題,試圖表現長年暴露於外,遭受風吹雨打的石雕所呈現的樸素、古拙之美。同時呈現石雕的人工之美與大自然風光之美融合為一體的景緻。 (3)紅塵如夢幻 以寺院及教徒參拜等活動為主題,試圖表現佛教在人間所呈現的具有深情、美感的圖像,以表達佛教詳和、內歛、玄妙的精神與境界。 (4)禪修與涅槃 以佛、菩薩、修行者禪坐、觀想、冥想為主題,試圖表現禪修者寧靜表情與般若涅槃諸種身印,從外而內,呈現佛教透過禪修,所呈現的內在精神之美。
  • Item
    狂草風格之研究
    程代勒; CHEN, DAI-LE
    研究目的:希望藉著對狂草─此種人易為人識,卻深受人喜愛的中國書法中最接近抽 象藝術的─分析。從其造形本身及表現方式的瞭解,希望在著重視學經驗及情感表現 的藝術中,確立書法在今日的地位,及掌握其藝術價值及時代的表現性,使我們在書 法創作上,除了重視傳統理論的研究,更可以新的註解加以闡揚,並配合今之視 覺理論,建立起新的價值地位,此是努力的方向。而書法的眾多書體中,狂草顯然具 有較強烈的視覺語言,而能引起較強烈的震憾,此與其造形本身及表現的方式有很大 的關係,這些要素也應存在於其他的書體中,只是狂草是顯性的表徵,故希望藉此分 析,能給予書法之普遍性與傳達性一視覺美感的註腳。 研究範圍:以狂草產生的唐代為主,以草書風氣興盛的明代為輔,選擇的書法家以唐 代的張旭、懷素為主,並參酌黃山谷、祝枝山、陳淳、徐渭、王鐸、傅山、許友等人 的作品為研究的對象,並上與王獻之作一承接。 研究方法:本論文採取三方面的探索,第一章,對書法史的瞭解,第二章,對書法家 個人的瞭解,第三章,第形式發展的瞭解,並加以類型分析。前兩章是屬傳統性的研 究,第三章則藉西方對形式史的研究,而就其中最適於解析書法的理論,給予正確的 分析,並將書法中的草書分成三大類並加以比較,第四章則是就作品及作家的表現方 式不同,予狂草風格作多方面的比較。第五章是分析狂草的動勢,亦即在經過形式史 的瞭解及風格的確認後,再從視覺心理方面來探討這種形式及風格的特點,從其線條 的表現中認知其乃具有明顯的視覺上之動勢。順此再論其與西畫的「勢」之關係。 研究結果:在書史狂草是邁向個性伸展及純藝術表現的傑出階段,而從形式的發展中 也瞭解到這是草書風格變化的一必然性,然此風格的變化作家個人的個性及佔極其重 要的地位,更由動勢的研究中,瞭解到其明顯視覺上之吸引力,此與今日重視視覺動 勢的要求中有許多不謀而合之點,更瞭解到書法確有多方面的美感及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