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Item
    記憶圖集-胡瑞青繪畫創作研究
    (2023) 胡瑞青; Hu, Jui-Chin
    「記憶圖集」之研究創作,是筆者透過桌子和椅子以擬人化的方式,在上蒼或人為所創造的風景下,我們所習慣的知覺系統,在疫情籠罩下的微解封或後疫情時期,習以為常的場景不再存在,只有記憶的圖像還存在著;其中有沉溺於憂傷的圖集、孤寂的圖集、無名的記憶圖集、末世啟示祿、和烏托邦的圖集。對於在心中熟悉的場景,開始思索圖像崩解的可能性。但試圖將腦中的畫面擬像和移情並記錄正在消逝或已消逝的事物,體現曾經真實的存在場景。本文共分四章。第一章針對本主題的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做扼要的說明;第二章是從藝術關照歷史上的疫情和東西方人生哲學觀的不同,形成筆者在疫情間觀看人文風景方式的差異。並探討潛意識、象徵和符號的運用,錯置與扭曲影像的再現,以構成新視覺的產生;第三章則從風景畫常用的建構模式─幻象、美化、錯置和模糊,以攝影影像解構、拼貼與重組再現記憶中投射的風景,並實踐形式主義與色彩學的視覺美感;第四章則說明筆者作品中創作與理論驗證。最後在結論中,總結筆者的整個創作的心路歷程與力圖由圖像的轉譯與文獻的研究來佐證自己的創作語彙,並揭示自我反省不足之處與對未來的自我期許。
  • Item
    消逝與存在 一種逝去而殘存或再生的美感
    (2012) 賴其發; Lai, Chi-Far
    消逝與存在的概念乃是建立在世間存有物的死與生、或無與有的循環轉化的現象之上,人們觀察體悟到所處時空中無論動與靜,此循環永不衰竭的運行著,並因此有了本能情感上的反應、心智思想上的變化,加上社會、文化、時代的氛圍影響,而產生了許多同中有異或異中存同的想法、歸納,甚至衍生了各式各樣的藝文創作。 本創作研究作的創作探討之題材乃是以單一圖像為主,在試圖檢視、討論此 圖像在社會文化上的種種象徵寓意或所傳達之訊息,並依此進行分析與歸納後,建立或加強圖像和「消逝與存在」此主要創作概念的連結或關聯,並進行「消逝與存在」創作概念的研究及探討。 消逝是一種不易感知但又劇烈的持續運動狀態,不易感知仍存有被感知的可 能,這並非是完全無感,此讓人聯想到世間似乎存有一股難測卻又不能否認的神祕力量,人們常以鬼神精怪稱之,此次繪畫創作即以怪誕鬼魅氛圍的形式來呈現,而鬼神畫像亦是中國水墨畫傳統之一,故在繪畫型態上能有所傳承,但亦非是完全模仿,而是融合創作者自身對所生存時空之體察轉化而來。 現今社會雖科技昌明,但這些詭譎怪誕陰翳之說從未因科學的灼灼光華而消 失於無形,反而因傳播技術的推波助瀾,讓這些魍魎形象因而更加鮮明生動,深入人心,畢竟,喜愛幻想是人的天性,這些陰翳鬼魅就憑藉著人類的幻想而生存延續,形象也隨著社會文化、人性情感之更迭狀態而有所變異。 在理論分析歸納之後,最終以顯露著消逝情感的骷髏鬼魅形象作品來呈現此 創作研究之成果。
  • Item
    生命的異想空間─許瓊鎂孕育圖像之創作探討
    (2010) 許瓊鎂; Hsu, Chiung-Mei
      以自身孕育生命的體驗,作為自我與時代下生命觀的研究探討,思索宇宙萬物的源頭,觀看人類生殖行為的本質,詮釋人生哲學與生命存在的價值。並透過文獻探討與相關藝術脈絡分析,試著從藝術家情感的表露,追尋孕育生命的美好,思考孕育生命對人類的社會結構、性別意識及環境改變來重新解讀當今社會現象。   創作的來源即是與胎兒間互動思考,從心聆聽,摸索這生命空間存在的異想世界,以內心的生命紀錄方式,呈現每一個階段,每一個時期的孕育歷程,表達內心深處真實的情緒變化與創作時主觀情感語彙表現,省思生命的真相本質以及人類對孕育生命的深層價值思考。 藝術是關懷、撫慰人類心靈的特殊語言。透過深刻的繪畫方式,實際的創作表現,重新認識自己,表達對於生命的體悟及主題意識形態,傳達出屬於個人的藝術符號。
  • Item
    變‧時間感─郭伊玲創作論述
    (2018) 郭伊玲; Kuo, Yi-Ling
    本論文以「變‧時間感」為研究主軸,以自身經歷發想,觀察外在事物的變化,探究環境變遷與生活異動下,所產生的個人式的內在時間感,藉此觀測生命歷程中的自我存在狀態。 隨著時間流逝,不停的經歷變化是日常體驗,使筆者開始思索自我存在的價值與意義。首先論述時間感與人的意識是彼此交織、相互滲透,時間綿延不絕,人的生命體驗也是連續不斷的歷程。接著透過哲學、文學、美學等資料蒐集,彙整出相關的文獻理論,加深、加廣的擴充「變‧時間感」的研究面向與視角,並從東、西方繪畫史的脈絡中,找尋相關的創作題材與形式的流變,分析不同藝術家如何運用圖像的變化、變動、錯置等方式來詮釋個人式的時間感。另外,以彩墨創作的形式展露生活體現,用寫實的圖像來表達變的意象和時間的流動,並藉由象徵的曖昧性,間接的剖析自身的意識狀態。最後在系列作品的題材轉變與演繹下,檢視或建構外在物質環境與內在自我意識的共存之道,進而更真實、積極的面對生命歷程中的變化。 事物變動蘊含著時間的軌跡,生命消長展現時間的存在。此研究探索過程中,筆者重新的解讀時間的感知、生活的變動和自我存在的意義。
  • Item
    凝視存在-劉雁萍自畫像創作論述
    (2016) 劉雁萍; Liu, Yen-Ping
    歷來許多藝術家都畫自畫像,不論表現形式為何,其創作構思多是來自於對身體與意識的感知,然後轉化為藝術語言,傳遞自我的情感。尤其在當代的表現中,更傾向於呈現藝術家自我意識與現實之間的拉鋸。 本研究以「凝視」概念貫穿整個研究內容,首先從探究文藝復興以來,藝術家自畫像的內在意涵著手,以了解藝術家畫自畫像在心理層面上的意義。接著以藝術治療的觀點,來探討藝術家在創作自畫像的過程中,經由不斷凝視自我所產生的積極影響。然後分析他人、創作者、自畫像、觀者之間透過「凝視」的交互作用,所引發的「凝視效應」。 在創作的部分,則是以自畫像為創作主題,透過對自我的凝視,探討自身外在形象與內在意識,並運用油彩、壓克力顏料、炭筆等媒材,以具象,或抽象與具象並融的表現形式,呈現自我的存在狀態。最後還能經由創作歷程中不斷與自我對話,釐清束縛自我的原因,面對自己的陰暗面,超越自我,追求更積極自在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