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10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繫 ‧ 情─平面繪畫題材象徵性與物件間關係研究(2011) 朱書麒; Chu,Shu-Chi臺灣是一個多元文化相容交雜並存的自由國家,島國四面環海的地理特性,加上文化歷史上的演變,讓我們及其容易去接納許許多多不斷輸入的訊息。而藝術創作者對環境的反應是十分靈敏的,往往透過使用各種創作的手法形式來表達自己的理念,或隱喻,或批判,都是體現自己對生活環境的關懷,同時也揭示了藝術與社會變遷間的緊密關係。藝術家期望透過創作的行為來傳達自己的想法,反映自身對環境的感受,進一步將創作具體化表現出根本自我核心存在價值。 本創作研究是以筆者生活中栽種的一些仙人掌植栽來做為主要題材,並藉由對創作題材的喜愛與感受進一步探究其造型、色彩並與其他物件元素或是不同場域結合來重新詮釋。 第一章在筆者的創作中無論是探討外在表象或內在思想,其最根本的源頭應該在於“我”(也就是創作者本身)這個起點,而存在主義正是從此觀點來構築他們的理論。第二章在創作過程的演進中筆者將此將研究所一系列創作分為一個時期三個階段來探討,用象徵主義的觀點來詮釋及統合筆者創作的題材語彙,並提出超現實主義的寫實表現手法來做為作品表現的外在形式語彙。第三章筆者覺得既然創作關鍵是在藝術家的詮釋上,因此精神上的脈絡是一定會延續的,即使是不同時代也許都會因某些事件而產生創作上的心理共鳴,因此研究靜物圖像的發展脈絡與精神性。第四章筆者就自己創作上的題材、形式及表現作更深入的說明介紹,第五章再加強筆者作品的個別創作理念、環境因素及筆者分析檢討後的結論,第六章為此研究做一個總結的反省與對筆者未來創作的期許。Item 街廓漫遊-社區圖像創作研究(2011) 李坤興本創作研究論文主要以筆者漫遊於街廓、社區途中所經歷之街道景觀、人文風貌等圖像作為創作研究之題材,將所觀察到各式各樣的人、事、物與生活片段景象,透過平面繪畫之媒介,以具象寫實的創作表現形式,描繪出隱身於老舊社區寧靜、平凡角落等各種事物中的親切感與樸素之美,同時展現寫實景物背後的特殊意涵,並結合筆者自身的生活歷程與經驗之深刻感觸,以呈現筆者對生活的體驗、思維與情感。 本研究論文組織架構,依序陳述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方法與創作理念,在研讀、分析美術史中各種美學理念與藝術家生平、作品之後,並以西方美術史的寫實主義美學為創作論述基礎,以及接受照相寫實主義與台灣懷鄉寫實繪畫風格之影響與啟發,將創作研究之作品內容、形式、媒材與技法逐一論述,並分析每件作品之創作緣起、作品內容的呈現、構思與畫面的安排、創作過程與情感之表達。再以此次創作研究之心得與未來研究或創作目標的方向作為總結。 期望能透過此藝術創作的實踐,傳達筆者生活中的體驗與感觸,在人們不斷追求金錢慾望與物質享受的同時,能看見傳統街廓屹立不搖的生命力與希望,在忙碌的現代社會以及日漸冷淡的人際關係中,能夠感受與體會到務實的生活態度與真摯的人情味、與俯拾即是的生活美感。Item 「討海人‧意象」創作研究(2011) 駱文旭; Lo Wen Hsu淡水是充滿藝術與人文的地方,筆者離開家鄉已經二十幾年,昔日的漁村景象如今已經消失。本研究以「討海人‧意象」為題,藉此回憶對於童年故鄉土地的一份情感,也對父親漁民形象的再現。期望台灣漁港文化能夠獲得關注,為人文藝術盡一份心力。 本創作在理論上透過人文主義的思想與實踐,期望開創屬於自己的繪畫道路。從寫實主義中強調,藝術的表現絕非僅在於刻畫單純的表相,而是擁有更高的真實,在描寫平凡中創造出不凡的價值。透過印象主義的技法,探討繪畫中光線與色彩關係,用觀察和感受,體會自然界物體變化。強調藝術創作要與土地結合,更重要的是認同在地文化。 創作中以油畫為媒材,採用寫實的手法,忠實呈現「討海人」與「船」「魚」、和「群體」之間的互動關係,表達出個人內心感受的創作理念。在此過程體認到,藝術不僅要表現真實,在生活中「提煉」出更高的意義與情感,繪畫更要傳達感情與思想,讓人感動引起共鳴,這不是結束,而是另一階段的開始,再次引發創作動力,期許未來研究和創作。Item 勞動中的美感-勞工生活圖像(2011) 吳佳謀傳統農業社會勞動者是社會金字塔結構的最基層,他們的人數最多、影響的範圍最廣,也可以說他們是社會金字塔最堅固,最重要的份子。台灣以勤儉及勞動聞名,近年受到國際大環境的影響,勞動的結構產生大變化。因此,筆者透過分析研究「寫實主義」畫派的社會意義及其以勞動者為題材的畫作中所蘊含的人道精神及社會關懷,以理解藝術家對再現現實世界的精神意涵,及美學概念,作為本創作的基礎。 本創作研究主要是探討台灣基層的勞動者,尤以建築工人為主軸。在都會地區,因建築物林立,且進行多項公共工程,建築勞工比農耕勞工更常見,由於工作的要求,建築勞工身型也較粗壯。雖然工作艱辛,收入不豐,建築勞工很有尊嚴的以身體勞動的方式,回饋社會大眾。 本創作研究在於表現自然客觀存在的形體與色彩,先從藝術社會學的層面深入的探討社會與藝術的互動,及藝術活動對社會生活的反射與再現、聯想與移情,進而了解勞動與自然藝術、勞動與人文藝術、勞動與嚮往藝術的混合意義,並運用審美組合的能力,加上油畫的語言,藉由具體物象寫實的平面繪畫創作,把建築勞工與環境─人與自然─緊密的結合,再現勞動者外在堅強的毅力及內心深層的期望,呈現出打動人心的藝術表現,希望能激起社會大眾對勞動者的重視及關照,為勞動者贏得生命及生活的尊嚴。 關鍵字:勞動者,寫實主義,建築工圖像Item 「記憶‧顯影」-照片圖像與意象再現的創作研究(2011) 吳品瑢本研究從自我的生活圖像出發,借由此一媒介來探討過去、現在與未來之間記憶的存續,透過影像的再製呈現及還原當下的人、事、物、地,並一如歷史般的經由繪畫作為連結刻劃出過往的視覺經驗,引發人們曾經共同存在的真實感。誠如康德所言:「美是愉悅的表現」,由此來闡明藝術無論是貴賤或貧窮、主觀或是客觀的表明人的思維意志,圖像確實能為我們創造出美好的普世價值 在創作作品中,將孩提時代的人物圖像,輔以攝影美學所呈現的照片場景,運用寫實主義繪畫理論基礎,視覺圖像的象徵主義,以及心理學上的移情作用透過生活中的物品,經由現代藝術的表現手法進行對照、挪用、拼貼,將我們生活上的林林種種,隱含在不斷逝去的記憶裡,猶如蒙太奇的剪輯手法,使超現實的慾望更顯真實與甜美。 從台灣早年的生活型態中,發掘民間藝術起,讓擁有這塊土地的人們體認到文化的傳承與創造是一脈相傳的,而裝飾藝術與色彩的試煉為得尋求更多元的創作方向。而「記憶‧顯影」-挪用舊照片來再現心意象的創作研究,正是喚醒著我們曾有過的美好時光、不帶批判與芥蒂的單純信仰。Item 李梅樹寫實繪畫之研究(2008) 洪誌敬李梅樹,為藝術堅持到底的前輩,一位對藝術推廣始終如一的長者,畫風寫實淳樸,寫實的道路是開始,也是結束。 本研究採文獻分析與實地的考察方法,從許多研究李梅樹的專書、期刊、論文等評論中,分析歷史文獻的紀錄,並加以分門別類,希望能將整理出李梅樹寫實藝風格成因探究,進而了解作者和畫中人物互動與觀看角度的情形。 以下是本研究所欲探討的目標與方向: (一) 探討李梅樹寫實繪畫的淵源 (二) 分析李梅樹寫實繪畫的歷程轉變 (三) 了解李梅樹寫實藝術中的特質與內在意涵 (四) 探究李梅樹畫作的觀看方式 探討李梅樹的繪畫淵源可以了解到李梅樹寫實風格的成因,進而分析李梅樹繪畫歷程的轉變,探究出李梅樹寫實風格的特質與內在意涵,藉由這分析資料的研究方式更可推斷李梅樹從一而終的寫實堅持,從中得以更了解李梅樹的寫實藝術世界。Item 「醫療映像」繪畫創作論述(2015) 周佳靜; Chiaching Chou《醫療映像》繪畫創作的背景是由於現在社會上醫療糾紛層出不窮,醫護之間、醫病之間還有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其實有的時候是不被信賴與支持的,因而盼以透過《醫療映像》的創作研究,可以給醫者或醫護工作者一些回饋與思考,如果他(她)曾經在工作當中受傷的或是曾歷經醫療糾紛等事件,得以從繪畫感受到些許溫暖與支持的力量,進而再去回憶、思考當初選擇進入醫療場域工作的理念或熱情。 本文依研究目的,將整體架構分為六章節:第一章說明筆者在面臨疾病與醫療的成長歷程中,對醫護照顧的體驗與感受,加上近年來台灣社會結構的變化,引起了以「醫療映像」的創作動機與目的。第二章以「醫療映像」的理論基礎,探討醫療、疾病與心理之間的關係與影響、寫實主義(Realism)的理念與特質、繪畫與醫療創作的理論之檢閱與整理,並藉由了解早期與當代畫家如何以「醫療」為題作畫。第三章探討「醫療映像」的源起,描述台灣醫療環境之概況,從藝術與治療的角度看待繪畫。第四章將以「醫療映像」為題說明作品中所含之內容與元素,透過何種創作形式與媒材技法傳達。第五章則是筆者「醫療映像」創作的表現與解析,透過作品給予醫病之間、人與人之間一些反思與回饋。第六章為作品結論與建議,並提出筆者對於本創作研究之感受與未來展望。Item 「形」、「塑」真實寫實繪畫技巧在複合媒材創作上的應用與表現(2005) 曾俊豪人類漫長的歲月裡,繪畫一直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不管是影像記錄或是事物的記載,繪畫它皆能詳實地刻畫出一幕又一幕「真實」的影像,文中筆者試圖從美術史的角度中去論述寫實繪畫的發展,藉由古典技法與材質的探索去剖析寫實繪畫中漫長的歷程變化,重新在我們已知的範籌中學習古典繪畫的表現方法及應用在現代複合媒材創作中的可能性。 在東西方思維的探討下,文中重新了解東西方彼此之間的表現方向與思維模式,並觀察繪畫呈現方式的差異性,企圖再次建構自我創作觀點及在美學基礎上的表現方式,以提供創作時的基本依據。然在面對不斷改變的社會環境中,了解繪畫形式的改變與發展,探討「形式」與立體空間中的對映關係及雕塑繪畫的可能性,進一步創作出個人的表現張力,也正是筆者研究中十分關注的對象。而這些便是本次創作研究中主要的方向。 面對諸多形式藝術的表現方式裡,筆者試圖創作寫實繪畫的新視覺感受,當重新思考繪畫能否產生新發展時,嘗試與社會脈動相關連的表現形式結合,在媒材與單純寫實對像物上對立與衝突所產生的畫面碰撞張力下,表達出虛實思維、造形及色彩的力量,在形式創作上揉合了東西方思想的優缺點與表現方式,再次整理及創造出屬於自己與這時代的相連接的寫實繪畫。Item 現代繪畫發展中的寫實與復古現象陳俊勳論文摘要: 現代繪畫發展中的寫實與復古現象 二十世紀人類文明發展日新月異,科技的進步、政治社會制度的變革、人文思潮的衝擊,似乎將過去歷史所累積的能量完全釋放出來。在藝術的表現上更是百花齊放令人目不暇給,過去藝術史上沒有任何一個時代像二十世紀這樣同時出現眾多的風格流派,各種主義、宣言與運動互別苗頭。在快速變遷、追求功利的社會中,個人主義抬頭,有些藝術工作者在大眾傳播媒體的包裝下,以非藝術的行為一夕成名,經過重新「詮釋」,這種類型成為新的藝術,前衛藝術家更斷言宣判「繪畫已死」,藝術這個名詞至此變得曖昧不明,這個時代沒有比宣稱自己是一個藝術家更容易的事了。 面對這種奇異的現象,如何釐清自己的思緒,尋找可長可久的的藝術表現形式,一直是我努力追求的目標。檢視現代藝術發展的過程,發現新的潮流固然不斷湧現,而舊傳統卻也未被完全淹沒,在新舊交替融合中,古典風格仍具有新生命與時代性,在多元價值觀下,每個人都能擁有自我的品味與愛好,作為一個藝術創作者若缺乏自主性而隨波逐流,那就無法產生具有感情、富有生命力的作品。 身處二十世紀末,反省本世紀的藝術現象,認清自己的人格特質,欲尋找藝術之常道,對古典寫實風格在現代藝術中的定位深感興趣,因此選擇「現代繪畫發展中的寫實與復古現象」為研究方向,對其歷史背景、創作風格、技法及思想內涵加以探討,希望從當中對自己創作觀念、態度提供一個導向,形成個人的表現風格。 一、 研究內容與範圍 本研究主題「現代繪畫發展中的寫實與復古現象」,內容涵蓋四個部份: (一) 二十世紀初期-兩次世界大戰間的寫實與反現代現象,探討本世紀初世界藝壇的脈動與時代背景,對其前因後果,以國家地區加以分析。 (二) 二十世紀晚期-後現代思潮中的復古現象,對至今仍在持續發展中的後現代藝術復古風格,對其形成之因素,尤其針對藝術思想部份提出探討。 (三) 對後現代藝術之中的古典類型,以傳統的解釋及現在的發展予以定義,就畫家作品的表現題材和藝術風格詳細區分並論述。 (四) 個人創作部份-以筆者現階段創作理念的形成與思想背景為開端,就個人創作思想的實踐過程,加以闡述分析,最後並對未來藝術發展提出個人的觀察、省思與願景。 二、 研究方法 「現代繪畫發展中的寫實復古現象」這個主題從四個方向加以分析: (一) 藝術史-從歷史文化發展的軌跡中,就當時人、事、時、地、物之相互影響,了解藝術的演變過程,並對前因後果分析歸納,再予以綜合研究。 (二) 思想背景-就近代及當代哲學思潮來了解此一現象的本質及內涵意義,釐清整個時代現象背後的觀念及思想。 (三) 美學-從美學的形式分析中,探討藝術的風格,體認其美感價值。 (四) 圖像學—以潘諾夫斯基的「圖像學研究」為方法,從主題形象、內容象徵,到內在心靈綜合的直覺,探討作品的主題及意義。 二十世紀的古典寫實繪畫風格在各國零星發展,並未串聯成一有力的組織與運動,我們將它歸納起來,目的不在於將這些畫家歸類為某種畫派,而是就「古典風格在現代的創新」現象加以探討,透過客觀結構分析,希望在創作的主觀行為中給予自己一些力量,作為建立自我風格語彙的參考。Item 論繪畫中寫實主義與象徵主義的調和(1993) 林欽賢; Lin, Qin-Xian前言 第一章對立的兩種藝術觀 第一節物質性語言本質的寫實主義(realism) 繪畫 第二節意義窄化的寫實主義(Realism) 繪畫 第三節寓言與形而上的象徵主義(symbolism) 繪畫 第四節象徵主義( Symbolism)繪畫的神祕品味 第二章兩種概念的融合 第一節藝術思想的非絕對性 第二節具象徵意味的現實性題材 第三節從神祕的品味中尋找現實的跡象 第三章作品之自我分析 第一節關於精神分析的品味 第二節詩意的心理劇 第三節典型與寓言的題材 第四節人的「擬物化」與「形上學」 結語 #9303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