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15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太魯閣意象:周淑慧水墨創作論述(2022) 周淑慧; Chou, Shu-Huei摘 要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在生長的台灣島嶼上,太魯閣國家公園綜合了生物多樣性、峽谷、高山、斷崖、岩石與原住民文化,是一座壯麗兼具優美與多元景致的自然與人文資產,每次探訪,深深感受大山大水之美,且心靈洗滌。筆者將大自然山水靈氣與自我深處的靈魂對話,通過意象方式,進行創作,借天地之美,以探討內心思維的看見。 懷抱著向大自然學習的心態、對台灣的情感、太魯閣峽谷的心動、及生活的體悟,形成意念及想法之表述。太魯閣意象因對「大自然之情」、「生活體悟」,由意而象而悟的創作過程,亦是「觀物取象」到「靜觀」、「從心」,由象而意的觀賞過程。呈現「天地有大美」、「萬物皆有情」,即為「意」與「象」交織的太魯閣。 本創作有由寫生到造境具體形象,另有透過意象「象外求象」,因「生命的體悟」,呈現「心象」,試圖走出自身創作的新面貌。作品主要綜合了水墨及複合性媒材,經由「造形的簡化」、「光的微調」、「重彩的時代感」,利用造形的簡化、構圖形式及注入了時間序列,表現出藝術新意象,分別代表「太魯閣心象系列」及「太魯閣造境系列」的視覺詮釋。 太魯閣意象創作包括「太魯閣心象系列」之《石系列》、「太魯閣造境系列」之《山水系列》之作品,「太魯閣心象系列」為造形的簡化與「太魯閣造境系列」為對光的微調、重墨重彩之時代感之詮釋,係意與象的交織,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創作形式與內容的統一。本文分為五大部分:第一章、緒論;第二章、試以莊子、石濤相關哲思與學理梳理探析;第三章、創作理念與內容分析與探討;第四章、創作實踐與作品解析;第五章、結論。經由以上各章節的探討研究,筆者試圖引西潤中,調和中西,探索當代水墨發展的各種可能性,投入自身情感思想,結合當代自然環境和時代意識,架構出自身的創作內涵,期能發展出一套自我闡述的創作風格。Item 水墨畫的意象構成:魚之圖像創作(2010) 呂奇品意象構成是由許多語言符號、圖像構成畫面的創作方式。現代人生活中太多片段的記憶畫面、圖像符號大量充斥,個人對社會、生活的體驗許多零散的視覺感官經驗藉由此手法拼湊成一個具有意味形式的敘事性畫面。其特徵通常是建構的複合式、幾何式、虛擬的,有設計思維的。 本研究以「意象構成」為核心,主要分成三個層次探討,第一:理論思維根基。從西方的圖像學符號學談起,說明圖像與符號在藝術創作中所代表的意義;再從象徵概念和繪畫中的象徵主義和超現實主義的觀點切入並剖析;接著分析「意象構成」各自的意義與在水墨畫中的影響。第二:「意象構成」水墨畫家探究。列舉以「意象構成」為創作手法的水墨畫家,從他們的創作理念創作思維加以探討解析。第三:個人創作研究。從前兩項的探究裡分析自己的創作理念、題材立意、表現技法…..等等,加上作品說明。 個人的創作主要是以意象構成為表現的形式,透過畫面圖像符號的構成,配合西方塊面分割構圖。以石頭、魚擬態偽裝的概念使用皴法加上拓印技法處理畫面,再使用色塊與勾金線方式,嘗試不同以往的表現手法。期待在此意象構成研究中,使自己的創作方向和路程更加踏實與清晰。Item 失格 –衰微的意象創作研究(2011) 陳志意本創作研究旨在探討社會的病態與肉體衰微的疏離感所導致的負面情緒而轉化成的個人創作-----《失格-衰微的意象》,筆者欲藉存在主義叔本華的生命觀點與象徵主義的生死觀點來闡釋生命與肉體衰微的意象,並藉由灰色的意涵來展現對於動物肉體衰微的描繪與紀錄,藉由凝視的眼光來觀看肉體,以寫實的手法讓衰亡昇華成藝術創作,進而體悟人與社會的關係及生命的可貴。論文撰寫的主要架構可分五章敘述,僅摘要如下: 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的動機、目的、方法與名詞釋義,筆者有感於生活的負面情緒,偶然間看見生命的衰微過程,這樣的過程恰巧與筆者一直以來所習慣的靜物畫(still life)的精神是相同的,啟發筆者思考生命的存在與意義。又接觸「失格」這樣的詞彙,啟發筆者創作有肉體衰微之意象的作品,讓情緒有出口可以宣洩。 第二章創作之理論基礎:將影響筆者的美學理論作分析、闡述,其理論同樣也呼應在筆者的作品當中,筆者藉由社會的病態分析與叔本華的生命觀及象徵主義的生死意象來支持筆者的創作,藉著分析與學習內化成自我的能量,使作品可以在學術理論的架構之下,有具體的表現。 第三章創作理念:本章節闡述筆者之創作觀點,以灰的面貌、肉體的象徵意涵及凝視的眼光等理念說明筆者對於自身創作的觀點,透過上述三項的探討筆者找到自身創作的方向,不致盲目衝撞或是畫地自限,並呈現筆者的思想、精神、與創作脈絡。 第四章創作內容、形式、技法與媒材:本章節闡述創作內容----衰微的觀照,說明物與我的感情投射,並以寫實的形式作為創作的手法,筆者也將自身創作所使用的技法、媒材加以記錄、解釋、說明,藝術作品建立在可視的物質之上,透過物質性的加工,達到絕對理念的感性形式,並可供讀者參考筆者所使用的材料與步驟。 第五章作品解析:本章提供創作之圖像,作品以瓜果、樹幹、魚、肉、蒼蠅等等肉體為創作之載體,藉由灰色意念與寫實手法,表達筆者對社會的病態與肉體衰微的失格意象,並針對每幅作品評析與說明靈感之發想源頭,作品以不同題材傳達相同的氛圍,展露筆者內心的世界,宣洩筆者的負面情緒。 第六章結論與展望:個人創作體會與成果之分享,以及未來面對創作的態度及對自我的期許。Item 阡陌‧意象 - 臺灣鄉土風情系列之繪畫創作研究(2007) 吳佳音; Wu Chia-Yin本篇論文以「阡陌.意象」為主題,是以筆者對臺灣鄉村的意象作為視覺藝術創作研究之方向,透過描繪臺灣鄉村景色為出發點,從藝術史和美學的理論基礎中,探討藝術創作的可能性。 繪畫創作總計有十二幅;論文共分為五個章,各章節摘要如下: 第一章 緒論,針對本研究的主題詳述研究動機與目的,闡述個人對於臺灣鄉土的印象,並在名詞釋義中詮釋創作主題「阡陌.意象」。 第二章 創作理念與學理基礎,除了從臺灣美術史領域的探討中,了解臺灣鄉村的變遷與繪畫發展外,並從美術史的表現形式中汲取創作元素,作為創作的理論基礎。 第三章 創作內容與形式分析,則綜合前述之理論基礎,發展個人的創作形式、技法與媒材運用。 第四章 作品分析與創作歷程分析,針對筆者個別作品的探討,來延伸對於主題的論述以及視覺呈現。 第五章 結語與展望,對於作品呈現之相關問題及未來的發展方向作為省思。Item 物象與意象對話-台灣東北角海域自然風貌水墨創作之探索(2010) 謝明媚; Hsieh Ming-mey生於斯、長於斯,對自己周圍的山海景色,有一種極為深厚的情感。本研究以「物象與意象對話-台灣東北角海域自然風貌水墨創作之探索」為題,研究範圍主要以在南雅與龍洞一帶的實地觀察與寫生活動之後,所進行之相關創作;由客觀岩石、海浪寫生轉變為主觀意識呈現,從物象轉換為意象,甚至心象之目標。從自然人文等各方面作綜合性創作研究,以表現台灣山水精神,呈現另一種藝術風貌。 第一章:緒論。本章包括研究動機、目的,內容、方法、範圍與限制等。第二章:從物象關照到意象表現的水墨創作意涵,研究物象與意象的關係;以水墨寫生為基礎,詮釋物象與意象;海景名家作品分析。第三章:台灣東北角海域自然景觀特質影響。人文特質啟發、東北角海域的美感轉換。第四章:台灣東北角海域自然風貌創作理念與實踐。寫生造境的理念,寫生經營與創作發想,創作實踐。第五章:作品解析。整體作品概覽、作品分析說明。第六章:結論。創作省思及未來展望。 本創作研究之特色與貢獻在於綜合多年所學,我從觀察自然、啟發於自然出發,就形式、結構、色彩表現及特殊視角的觀察開始,再從筆墨技術與材料的多元變化應用,並紀錄每一探索過程、參以意識、感情,以手寫心、心手呼應來展現出揮灑的節奏。整體表現出形體氣勢的開合,透過物象、意象相互對話呈現出特殊效果與嶄新面貌,呈現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之概念。最後於本次創作研究心路歷程中,在美學思維上遇到的困難及領悟出的道理,提出具體省思作為日後創作努力的基礎。Item 天光閑影共徘徊--陳倩芳水墨創作與研究(2010) 陳倩芳本研究從觀察水中倒影所呈現的景象出發,探討宇宙萬事萬物相對的關係。從常中求其變,從變中求其常;從虛中現實,從實中現虛,以顯現虛實之間的不同與呼應。試圖留住倒影虛幻的那片刻,並藉之表現心境。創作採自然寫生方式,以水為介質,闡述中國水墨畫中虛實相生的獨特性。 以畫論為基礎,並從老莊思想美學中「虛實、意境」的論點來探討主題。嘗試以繪畫理論,來詮釋自然景物的倒影如何化轉化成藝術作品的可能,及畫家如何經營畫面虛空的部分,營造看似平凡但卻令人折服的美感。將所研究的結果加以歸納,運用在自我的創作上。創作主題選擇台灣山林景色,沈浸其間,並努力以純粹而率真態度畫出我心景色。 研究論述主要架構包括:(一)倒影虛實的理念探討(二)倒影在東西方藝術家的表現與意涵(三)創作理念(四)作品分析四大部分。本研究範圍從2007年至2010年間以寫生倒影意象為主要的延伸作品,透過創作實踐並結合理論分析,來做為創作的目標。Item 水光花影──花自芳菲水自流 林淑女水墨創作與研究(2009) 林淑女; Lin, shu-nu藝術的表現常隨著時代,也同其合流並進,從自然與生命的角度觀想,藝術創作的過程,常是充滿著游離與隱晦的,即使自然給予人類無盡的生命及豐富的想像,生命形式的存在從來都是有其流動的定律與周期,不管是向外的擴張或向內的收縮,都顯示出生命的兩極化。從繪畫中體驗一種真理,就是自然,也由藝術的審美觀照中體會生命的無常,由這樣的意象空間,表現在視覺藝術上,以虛實心象的觀照,藉物化下所引生的精神境界,及自然節奏中體悟到的生命不可逆的本質,並以探就繪畫創作和外境相融之後所產生的一種心象。 因此本文中以時空意象及觀物之生的審美角度出發,在繪畫中,呈現創作者所意欲表現的心象語境與繪畫的精神意涵,同時顯示出創作者透過形象表達作品的思想內容時,呈現的底蘊是象徵與寄寓的、是幽微與感性的。並藉由水墨的傳統與時代精神的梳理與融合,將老莊哲學與儒家思想及中西方美學、圖像學、符號學、後現代語符……等不同的審美觀,作一一整理期使藝術的審美架構更為豐富且完善。使藝術創作的精神由物化的體悟中得到觀想與共感,將人的生命的情境提升,在繪畫創作中成為一種重要的價值呈現。Item 過往記憶—王雯婷水墨創作論述(2019) 王雯婷記憶伴隨每個人的生活,在生活實踐中帶有過去的印記,個人的記憶是一個繁複、龐雜的體系,回返、追憶是生命實踐的一種方式。通過對自我認知的逐漸加深,對繪畫的發生、對作品圖像與物件乃是自我經驗的反映的認識,作品所塑造出的畫面帶有主觀性表達和情感轉移的成分,這些記憶圖像所描繪出的情境,包含對過去記憶經驗的想像與對未來的期待,由此建構出一個由碎片化的再現記憶所拼湊成的虛構畫面,非真實的繪畫情境。 第一章緒論部分論述研究的動機與目的、研究內容與範圍、研究方法與限制、並解釋名詞。第二章以記憶的意涵與轉化形式,用本體論說明記憶的研究理論,認識記憶的意象和記憶的轉化過程,轉化的記憶與創作之間的關係。第三章透過個人的創作思維與實踐,闡述創作中的主要元素的提取,包括寫生素材與符號化的提取、構圖中採用的分割空間方式以提煉造型形成畫面之對比、佈置營造虛實空間、色彩以及材料對氛圍的營造。第四章創作面相和作品分析,作品分為記憶新空間、記憶景、記憶心境三個系列,分別闡述主題,論述作品的創作過程與表現形式。第五章結論部分做出成果回顧,審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對未來創作的展望。 創作是對生活體驗的一種寫照,透過藝術創作的行為,檢視內心感受,將創作行為作為整理自身情緒和思緒一種工具,創作中的景象畫面,不僅是對外在能見世界與經驗的事件所感受到的能量,也是對個體所經歷的事件所殘存的記憶去吸收與釋放。因此,透過創作行為,去穿透那些過往的記憶,顯化、釋出這些記憶的感受性,帶著新的生命體驗,去觸碰過去記憶,藉由作品去感受個人生命體驗,觀看自身內在,去探討這股動力與創作之間的關聯。Item 生命的幻化與意象(2005) 張玉珍本文以莊子的藝術精神為創作的觀點,其作品中有不少對事物轉化的描述,在人與蝴蝶的幻化中,我們以哲學的觀點來應證一切事物都存在聯繫的基本原則。莊子所揭示的人生理想,其逍遙自得、無拘無束的浪漫精神,給予藝術創作寬廣的發展空間。除了從舊有的傳統藝術美學中擷取養分,來思考創作的動機與發展,呈現出自我創作的無限空間,並「變古為今」、「引西潤中」,蛻變成展現時代風潮的新思維。 基於這樣的理念,而產生此次的創作研究,以下便就此研究架構作一簡述: 第一章 緒論:包括了研究動機、目的、研究方法以及「生命的幻化與意象」系列創作與研究的關係。 第二章 企圖以莊子的藝術精神為創作的觀點及研究西方美學中的幻化、意象相關議題,以理解中國和西方的主要藝術思潮,增進理論的基礎,充實繪畫內容和形式。 第三章 討論以「蝴蝶」的藝術創作中,所呈現出的情感符號與象徵,及其內涵與精神,作佐證創作思想的資料。 第四章 以「蝴蝶」作品中的幻化與意象為創作理念,首先闡述個人的創作理念及思想內涵,解析作品的表達意念、表現形式、以及技法與媒材之運用,以期在多元藝術面貌中尋求自我價值的意義。 第五章 結論:總結個人創作研究的結論,與個人創作之展望與努 力的目標。Item 林木意象之美---劉貞現代水墨寫生創作(2005) 劉貞論文提要 水墨畫在世界藝術來說是一門獨特、神秘奧妙,一種歷久彌新的繪畫藝術。它促使中國人對宇宙人生觀的看法,對文學與哲學的看法,對生命價值的隱喻描寫,甚至是中國人審美的標準依據。黃光男博士:「水墨畫藝術,就中國文化的發展實具有悠久的歷史與表現。在視覺藝術的意義上,再再顯現出,由生活的需要作為紀錄的圖像開始,它不僅是單一的繪畫,而是多元精神的詮釋者,包括了生活性、社教性、文學性等等的社會活動。」(註1)徐恩存對現代水墨藝術有深刻的評論:「現代水墨是一種在更高藝術的層面上使創作覆蓋更廣大空間的審美嘗試,並試圖由這種嘗試達到對于人類精神領域的藝術把握的目的。」(註2)現代水墨畫家以「引西潤中」、「中西融合」、「承古開今」等觀點,透過素描與寫生的幫助將其融入水墨創作裡。林昌德教授:「寫生既以心物的感通為要素,自然不必依賴他人或任何流派,只要合乎情適乎性,寫生即能發揮表現的意義。」 論文第一章緒論,就研究的動機、目的、方法、範圍與文獻之介紹。第二章討論水墨畫的美學意義,對傳統的審美方式和水墨畫的特點提出看法,特別是對寫生和創作的過程加以闡述。第三章闡述水墨畫的林木畫論論述、五代兩宋至明清的代表畫家樹林的表現、近現代畫家樹林的表現比較和當代水墨畫家林木寫生概況介紹。第四章論述現代水墨寫生探索,在工具材料、創作題材、範圍與內容風格上的特色,並從意象與意境的角度和水墨畫的空間、造形、寫實和視覺構成的意象來探討藝術創作的方向。第五章描述作者藝術創作實踐方式和理念的追求,以深入的描寫,探討自己對寫生創作的嘗試與探索,讓作品更具意義。同時對個人創作理念詮釋,對作品創作方向主題內涵的敘述。第六章就每幅創作作品的詮釋予以闡析。第七章結論是以個人創作方向描述作總結。對創作過程中的構想、構圖形式、工具紙材和用筆用墨用色的檢討及個人未來水墨畫創作努力方向的策勵和規劃作一具體的期許。 註1 見《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9 p.51 註2見徐恩存著《現代水墨藝術-焦慮與突圍》 吉林美術出版社1999 p.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