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3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記憶圖集-胡瑞青繪畫創作研究(2023) 胡瑞青; Hu, Jui-Chin「記憶圖集」之研究創作,是筆者透過桌子和椅子以擬人化的方式,在上蒼或人為所創造的風景下,我們所習慣的知覺系統,在疫情籠罩下的微解封或後疫情時期,習以為常的場景不再存在,只有記憶的圖像還存在著;其中有沉溺於憂傷的圖集、孤寂的圖集、無名的記憶圖集、末世啟示祿、和烏托邦的圖集。對於在心中熟悉的場景,開始思索圖像崩解的可能性。但試圖將腦中的畫面擬像和移情並記錄正在消逝或已消逝的事物,體現曾經真實的存在場景。本文共分四章。第一章針對本主題的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做扼要的說明;第二章是從藝術關照歷史上的疫情和東西方人生哲學觀的不同,形成筆者在疫情間觀看人文風景方式的差異。並探討潛意識、象徵和符號的運用,錯置與扭曲影像的再現,以構成新視覺的產生;第三章則從風景畫常用的建構模式─幻象、美化、錯置和模糊,以攝影影像解構、拼貼與重組再現記憶中投射的風景,並實踐形式主義與色彩學的視覺美感;第四章則說明筆者作品中創作與理論驗證。最後在結論中,總結筆者的整個創作的心路歷程與力圖由圖像的轉譯與文獻的研究來佐證自己的創作語彙,並揭示自我反省不足之處與對未來的自我期許。Item 從文化研究到流行時尚的創作視域-吳宥鋅創作論述與實踐(2011) 吳宥鋅; Wu You-shin二十世紀重要的歷史哲學家湯恩比(Arnold J. Toynbee,1889-1975)在《歷史的研究》中認為世界史進行的法則,是在「挑戰」與「回應」中交織而成,回觀水墨或是藝術的發展,或許亦能等同視之。身為一個以水墨媒材為主的藝術家,無論在任何時刻,也處於挑戰的狀態,認識挑戰,以作品回應;深一步的,在後期資本社會的文化下,水墨與藝術如何面對文化環境的挑戰,又是如何回應,是筆者關注的題材。 在本文中,筆者表述了大部分在創作過程中的思考問題,這些問題多從對物體的觀察中所迸生,對於這些問題的研究,筆者是將其置入總體的文化語境中思考,因為筆者認同藝術與文化的緊密關聯:如果文化是一本開放性的文本,那麼藝術足以是它的封面,文本的內容不斷變動,封面也不斷在變動。 因為將問題置入文化語境中研究,於當前必然離不開後期資本主義社會的文化論述,從中發現到生活中的價值觀、美學與知識系統都與資本主義離不開關係,亦即認知到自我的思維系統已經在無形中與當前文化語境產生了密切地連結;觀察同質物,如本文所著眼的時尚體系,就是從觀察對象中反觀自我的思維系統,因此格外注重在時尚中的物質呈現與圖像語言。 本文的文化研究是能思,流行時尚是所思,之後文化研究到流行時尚整合為能思,自我與創作上的矛盾與衝突成為所思,能所的交替形成本文創作上的混雜視域。在文化語境中的問題,主要還包含了筆者對於文化主體性的矛盾感,例如水墨畫與所謂藝術語境的衝突,以及習慣上對題材選定的認知衝突、形式衝突與技法衝突,因此在實際創作前,筆者借用了唯物史觀的角度對中國繪畫的媒材問題提出了個人觀點,這一切的研究主要是讓觀察以至創作的過程,以一種更接近純粹的方式進行訊息傳輸,從中培養出與文化更好的溝通管道與深具時代性格的藝術語彙,並激發自己對藝術的覺醒。Item 意造˙組構:林威丞創作圖像思考(2020) 林威丞; Lin, Wei-Cheng本論文研究以型塑異世界的概念切入,透過觀察虛擬世代之下的社會表徵,分析其表層之下的機制、心靈特質,並剖析虛擬世代造成的各種價值轉換、知識轉移,人們大量依賴虛擬空間作為脫離現實世界的出口,「擬像」的虛擬特質,使得現實與虛擬之間的界線崩解。「如何脫離現實世界?」成為問題意識思考。 社會發展影響藝術創作,筆者將虛擬世界的「擬像」特質對應到藝術領域,發現其共通性與脈絡,進而提出以「意造」、「組構」的概念方式,進行藝術脈絡思考、分析,以之構築創作者本身所想營造的異世界—「微塵世界」,以創作者主體思考,型構空間中的怪獸圖像思維,進行創作實踐,怪獸圖像本身具備的虛擬性、想像性、複合性與獨特性,成為創作者本身所探討的議題所在。撰寫內容以六個章節進行,分別是:第一章—緒論、第二章—符碼組構的虛擬世界、第三章—意造˙組構的藝術思維、第四章—創作思維與個人實踐、第五章—創作作品分析、第六章—結論。 透過梳理藝術脈絡中的各類作品、藝術發展,對照自身創作思維,思考系譜脈絡,比較各式觀點與各種表現方式,歸納出自我創作實踐的可行性,透過組構怪獸圖像型塑場域,並以不同系列作品進行本研究主題意涵的闡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