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7
  • Item
    空庭意境:簡詩如創作之精神性象徵
    (2023) 簡詩如; Chien, Shih-Ju
    本論文以描述「空庭」的審美意境作為切入點,進而延伸探討在中日庭園藝術中所聚焦的禪宗精神,特別像是「空無」、「空寂」、「幽玄」等概念。並結合了精神分析學的學理,討論在審美心理中時常被提到的「主客體融合」、「物我合一」等意識狀態,以及它們如何被東西方的不同觀點陳述。特別是關於如何映現心靈「真實」的意識狀態與時間感受。此外,在透過梳理繪畫藝術中,有形與無形之間的生成關係,藉以對照出筆者以庭園作為創作主題的精神性象徵。同時,並根據創作手法之延義、心理學圖像挪用…等,以作為作品論述的相關內容。本論文架構分成六個章節。第一章為緒論,首先說明本文撰寫緣由,以及研究題材的選擇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限制和文獻資料。第二章以東方意境的審美觀切入,探討空庭意境的意涵、意境與禪的關係、意境的抽象性概念、禪與庭園藝術的發展。再來介紹空庭意境的社會性象徵,「幽玄」思想與庭園意境之關係。第三章以精神分析學的角度,透過佛洛依德的「心智模型」概念了解無意識的結構之後,再延伸討論榮格的「原型情境」、「集體無意識」、「共時性」等概念,最後總結出中日庭園中的常見的原型象徵。第四章則針對個人的創作形式及內容理念,分成創作思想圖式和創作媒材技法兩個部分作為探討。並將筆者作品裡空庭意象及精神分析學的符號挪用、媒材延義等概念提出說明。第五章則是將博士班階段所完成的創作,分別進行作品系列分析。並分成「共同的旅程」、「沿途的風景」、「意識的投影」、「凝想瞬間」等,共四個系列。最後一章結論,則將以上主題總結,並結合博士班時期的創作研究心得,希望透過本論文的書寫後,得以梳理自身在東西方不同論述的影響下,對心靈意識、主客合一的創作探索。
  • Item
    失神月-陳建宇水墨創作論述
    (2012) 陳建宇; Chen, Chien-Yu
      本研究以悲觀主義的角度審視筆者自身生活經歷和社會環境為出發點,探索當代社會中群眾內心痛苦之根源,透過對自身內在情緒的檢視及生命體驗的梳理,剖析人性的黑暗面與社會的現實面;試圖藉由對社會及人生深刻的再瞭解豐富自我創作之意涵,將對人生的感觸運用以景喻情的表現手法隱喻在創作中;並經由創作步驟的複雜化,實驗將不同質感之媒材共同組構,嘗試營造出多元視覺效果複合的創作新表現。   使人產生痛苦之因素十分複雜,隨個體之生活背景與成長經驗等諸多差異,所遭遇痛苦之來源也有所不同。文中以叔本華的理論為主軸,並輔以達爾文物競天擇說、馬斯洛的需求理論、宗教觀點和歷史事件,從命運、人性、幸福、現實和死亡五個面向延伸論述人生諸多苦難,回溯筆者自身成長之經歷和人生體悟並與之相互連結,深入瞭解人性之黑暗與社會之現實,以及人生的萬般無奈。   藝術家在醞釀其創作情緒與找尋創作靈感時,勢必會受到外在世界與內在情感之影響。因為藝術是以情感作為交流之手段,創作者藉由其作品建構出挑動觀賞者情緒之場域,直接或間接誘發觀賞者心靈內在的悸動,並在自身所經營的氛圍中闡述其生命之體悟與詮釋其人生之感觸。是故在研究較為陰鬱灰暗之作品時,不難發現藝術家在創作時,受到所處時空環境與文化背景的顯著影響。   探尋自身之情感,以雪鴞和月亮組構的失神月,做為貫穿此次創作之主軸,並以其為情緒投射之載體,延伸至古月照今城、落葉歸根、歲月.崩裂三系列之創作,傳達筆者自身對於人生和命運之體悟。在研究和創作的過程中釐清自身創作靈感之泉源與分析理念之傳遞與情緒之抒發是否確實表現於創作中,讓自身之創作思路更加明晰,並期許可透過作品與觀賞者產生對話與互動,讓未來在創作的發展上能有更明確之方向性。
  • Item
    速食消費.卡漫風 — 洪雅倫彩墨創作探討
    (2010) 洪雅倫; Ya-Lun Hung
    本研究大致分為兩條脈絡,先從繪畫的內涵層面談起,闡述速食消費的題材立意,其次,分析繪畫的表現風格,梳理水墨畫類中卡漫風格的多樣面貌,最後歸結到筆者個人的作品。 就消費社會的時代背景敘述起,了解消費社會成形的經濟和心理因素,以及台灣消費社會的發展。切入速食消費的議題,探究象徵西方美式文化的速食如何席捲全球,如何進軍以米食為主的台灣,其伴隨而來的全球化與在地化衝擊、資本主義盛行、以及人類肥胖化危機。探究速食消費如何打動消費者的心,成為不可或缺的一部份。以索緒爾符號學的觀點、羅蘭巴特的符號論,以及鮑德里亞爾消費符號理論切入速食消費背後所承載的符號意涵。最後,轉至消費文化與藝術的結合,大眾消費如何與卡漫圖像相結合,帶到下一章卡漫風格的探討。 卡漫如何根殖於現代人生活當中,是大眾流行文化的風靡,是東西方思潮的介入,從歷史脈流裡晚明變形觀念對人物造形的拓展,普普藝術與後現代思潮的影響,以及日本超扁平的引入,於是創作者們反覆多方地大膽嘗試,使現代水墨也介入了卡漫風格,造就水墨卡漫風格的成型。 從中國漫畫談起,了解中國傳統漫畫諷刺幽默的特徵,尋找歷史的根源,接著談到對台灣影響很大的日本漫畫,它是如何將觸角深入台灣,改變台灣漫畫系統。更縱向切入歷史的脈絡,探索傳統藝術作品中所具有的卡漫風格雛型。就卡漫風格衍生出的多個面向,分述卡漫風格的共同性與分歧點,列舉多位藝術家加以闡明,再以橫向的時代背景去做卡漫風的價值澄清,最後,回歸筆者自身,述說個人的創作理念與形式,以及個人作品中因借麥當勞叔叔和肯德基爺爺造型的卡漫風格。藝術,是時代的鏡子,在當下發生,產生意義,藝術家表現之。 關鍵字: 彩墨、水墨、卡漫風、超扁平、速食消費、符號消費。
  • Item
    文字.圖像 — 蔡承翰水墨創作探討
    (2010) 蔡承翰; Tsai Cheng-Han
    本研究嘗試從文字與圖像的角度,切入水墨發展之脈絡,梳理了解兩者在水墨文本中的組構方式,發現文字與圖像在水墨發展上主要可分為三大模式:一是純圖像的構成,以文人畫以前的水墨畫為主;二是圖像為主,文字為輔的組構形式,北宋之後到文人畫發展成熟為這段期間之代表;三則是明末清初金石學盛行之後,才偶有文字為畫面主軸,圖像為輔助角色的畫面形式出現。主要的畫面形式以及觀者的觀看習慣,是圖像為主文字為輔的畫面構成,雖然型塑出中國水墨畫長久以來的經典形式,卻也無形中喪失文字在水墨畫中的發展可能。 現代主義興起直至後現代思潮湧現,藝術無論在表現形式與內容上均產生巨大的變化,水墨的傳統與現代在二十一世紀中不應是爭論的問題,而應是水墨轉化的活水,以此角度重新再看文字在水墨中的構成,便是本研究所欲釐清與辨證的重點。結合後現代藝術表現的手法,嘗試性的將文字與圖像同時置放在一平衡面上,實踐所得不僅在畫面構成上能有不同以往的形式,更顛覆傳統既定的視覺觀看習慣,從圖像的挪用與反諷,再到文字與圖像的拼貼互文,尋求辯証性的實踐與實驗精神。地球村語境下的水墨藝術,除了存有其媒材特性外,對於自身的回顧與審視更為重要;不僅切合當代思潮之走向,更可結合各領域之元素重新詮釋水墨與發揚水墨精神。
  • Item
    崔宜慈的有情天地—探索心靈的花鳥畫
    (2010) 崔宜慈; Yi-Chih Tsui
    本文以探討花鳥畫的脈絡以及情感於藝術創作中的發展出發,思考花鳥畫演變的過程與意義,另外於東方與西方的美學中研究藝術家的情感於創作中的能量,並且參照兩位藝術家的創作特質,以此作為筆者創作實踐之輔助,以此反思自身創作的意念與精神訴求。 第一章為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創作範圍與論述架構。 第二章說明花鳥畫於歷史中之發展,自花鳥畫之源起、寫實世代至寫意水墨的過程,進而了解花鳥畫之特質如氣韻及隱喻。 第三章討論藝術中的情感能量,包括東方思維中,理與情兩者間的關係,所反應出的時代背景或社會環境,接著了解所謂意境的內涵。另外亦探討於西方美學中,理念與意志在主體與客體間變化的關係,了解西方美學中對情感創造的認知與建構。最後研究兩位藝術家的創作理念及作品,探討情感如何於創作中顯現以及如何與作品連結。 第四章為個人的創作理念與作品解析,自述個人於創作中的堅持、信念、題材、選擇的考量,以及創作的歷程。 第五章為結論,歸納於本論文所觸及之觀念理論,且說明個人未來創作上之展望與努力的方向。
  • Item
    思無邪-楊錦雲童趣水墨創作
    (2013) 楊錦雲
    學校對於人的影響頗大,不同的學校生活環境下造就出不同性格的學童,由於生活模式有所不同,老師、同學等因素的影響下,使同一地區的學童有了共通的習性與習慣。學校是一種特殊的生活空間,擁擠的人群與忙碌的學習腳步,使整個校園環境處於騷動與浮躁,過多於一個學校所能負擔的人口,影響了整體校園的生活品質,也造成許多不必要的生活機能阻礙,為了適應這種學校的環境,老師、學童必須調適個人的心態,以求在這特殊的氛圍中尋求心理上的平衡。 第一章 緒論 嘗試從不同的角度切入,從人物的外在臉部神情、姿態連結群眾學觀點,也不忘從傳統論述中尋求養分,故在結構佈局與技法上,試圖尋找最初原始的立意,從原點的觀念再出發,吸收轉化後成為實際的佈局與技法,希望兼顧多元與傳統,並使研究與創作間具有較強的相關性。 第二章 擬像創作的理論基礎 文化思想、時代之批判,或是對於生命的體會、期望,這些觀點可藉由文字的書寫而源遠流傳,然而,圖像的視覺觀感更是一種直接的呈現。 第三章 學童題材的繪畫探討 中國繪畫中從生活取材的藝術創作極多,其中又以宋朝對於人物畫的題材轉變最為激烈。南宋時更是將街頭許多百姓生活面向描繪地非常生動逼真,在之後的各個朝代中也不乏對於社會狀態的表現佳作。 第四章 思無邪創作理念 現代繪畫的題材和形式變化多元,創作者取材也多貼近自我生活,從平凡可見的物品中喻意達情,展現不凡的創造力、時代感和幽默感 第五章 作品分析 研究所的創作學習使筆者有很大的啟發,從一個更高的層面上整體地把握和關注人的生存狀態和時代、社會對人的精神產生的影響以及出現的精神問題,從而把繪畫主題提升到人性的發掘和精神的探索。 第六章 結論 藉此人物題材的發揮,礙於修業年限不能盡善,仍有許多可著墨之處,作者自覺仍有更深入細微的發展空間在修業畢後會持續延伸人物題材的創作。
  • Item
    在現實、虛幻間游移-曾仁甫水墨專題我的母親創作自述
    (2012) 曾仁甫
    筆者母親因長期受疾病折磨、之後甚至因腦中風而造成某種感知上的異常,幻聽與幻視、妄想,而其幻覺的存在往往造成筆者及家人某種程度上的困擾,因而觸發筆者想以此題材作為創作的動機,母親原是筆者相當熟悉而親密的對象,因疾病的影響卻讓筆者體會到、看到一個不一樣、不熟悉的母親形象,有時,她彷彿存在一個筆者所不理解的世界裡,與之搏鬥;有時,她會無助的祈求幫忙,但對於筆者母親妄想中的世界,當然筆者無能為力給予任何協助,帶給筆者一種虛幻不真切的感受,但大部分的時間裡,筆者的母親和筆者一起作息生活、互動又是真切的存在。基於此筆者想藉由創作描繪出筆者母親種種形象,來傳達筆者內心對於人的感知與存在之間的想法。 關於理論依據,筆者分析中西學理論中關於存在的本質、事物的兩面性,及表現主義克羅齊與柯林伍德關於創作的直覺、表現、想像與情感等諸多觀點。事物的兩面性又分為:從存在主義列維納斯提出人有真實的表象與為偽善的內在、及老子的有無說加以論述。 筆者提出「滲印法」配合潑墨、潑彩和白描等技法進行創作,並列述創作形式的選定與畫面規劃及創作進行的轉折。並逐件針對筆者的作品創作,加以分析創作當下筆者內心的感受和想法,及畫面的安排、位置經營、技法的運用……等,及企圖傳達的意象。
  • Item
    筆墨大嵙崁 - 彩繪大嵙崁溪之創作理念與技法實務之探討
    (2007) 黃哲夫
    對大溪的靈山秀水—情有獨鍾。走過大溪的老街、古厝、寺廟、古道…歷史所刻劃下的痕跡,縱然時光荏苒、滄桑今昔,舊情、舊景,明示了過去時空的真實存在,註1坎津八景依舊坾立著,腑視母親的哀吟,裸露的磐石,禪定於河床中,告訴我這是咱的家鄉。遠遊的溪哥,激發出哀樂的感嘆。我從遠處回來,重溫魂牽夢縈的這塊芳土─大溪小鎮。我愛〝她〞甚於一輩子都不願離開她懷抱的鄉親們。註2 遊子們對家鄉的感情澎湃,思緒起伏憶起家鄉的往昔,子民們對自己身為大溪人都有一股驕傲感,因為她賜予太多、太多的明山秀水、優渥的人文環境,而面對著現實母親的傷痕累累,沉默的在呻吟,難免失落,絕望的情思湧上溪哥們的心頭,大嵙崁的歷史值得回顧、宣揚,大嵙崁溪的現況則要用心關照研究 ,已為延續母親的慈暉永在,繼續不斷的呵護子民們。 本論文研究探討是以大嵙崁溪流域為主軸,並藉此來參透家鄉的地理環境及人文歷史,以為「筆墨大嵙崁」的藝術創作更能彰顯其精神,及個人在水墨創作上走出一個新的里程,以下茲將論文的架構分述之: 第一章:緒論為研究動機、目的、方法、內容,來說明大科崁的現況,如何以創作來喚醒人們對自然景觀和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第二章:歷代溪石、山岩畫法探討,從中國古代唐宋以至明清、現代、台灣、大陸的畫家各在不同的本位創作的經驗,以為吾人對現代水墨溪石、山岩之認識。 第三章:大科崁溪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從淡水河及其支流,現況及其演變,從歷史、地理、地質…等研究,旨在探索家鄉河流緣起的特色及現實的衝擊中回歸人文關懷的發源點。 第四章:彩繪大科崁溪技法實務之探討。 以地理河段位置,分做研究寫生探討之程序,藝術家們從各種不同的媒材、方法來探討如何藝術創作。 第五章:創作理念與作品解析。 說明創作原由和表現形式。 第六章:結論。 借由創作的思想及經驗說明如何檢討過去、以策將來。
  • Item
    夢遊異境—張幼莉水墨創作論述
    (2020) 張幼莉; Zhang, You-Li
    本研究以現實社會中人們普遍缺乏的自身認同感,以及對自我價值的質疑著手,探討在現今科技進步的文明社會中所產生的人際疏遠、自我價值感不足、對於自身感到茫然……等,在這樣的環境下,人們如何透過夢境紓解應對外界情境的壓力,並試圖重新找回自我的面貌,並肯定自身價值。 透過多面向學理依據釐清並探析「夢境」、「烏托邦」與自我之相關概念,以及其中與藝術的關聯,以現實生活與外在經驗為出發點,透過精神分析中自我意識的機制與相關文獻解釋,梳理以「夢」為主題的創作轉化與呈現形式,並以相關藝術家及作品的分析,更深入理解以夢境融入作品的藝術表現方式,同時筆者以自身的內心轉化與投射,透過個人的創作建構與實踐,創造出對應的圖像,建構與詮釋個人的心境以及對於環境的省思,將無形的情緒,透過畫面表現當中的。 在創作思維轉向藝術的表現手法,是以動物、昆蟲、植物等圖像做為主體,經由對其圖像的投射、轉換,加以產生與筆者自身的背景、經驗、潛意識、心境……等之對照,並以水墨、膠彩等媒材,與空間、物體、時間的錯置作為實際創作的方法,透過「虛幻的場景構成」與「主體的寫實描寫」,實踐本計劃之「空間的混雜」與「主體具象化」的目的。
  • Item
    山靈的眼睛
    (2005) 陳海贊
    「靈」的存在,並非新論,自古中西皆有神靈崇拜與行巫以祈福避禍的文化。時至今日,泛靈信仰仍處處可見,乃因「超自然現象」無法因科學昌明而消失,人神中介者行巫已達「天人感應」的「應驗現象」確實存在又不可解。 西方學者與科學家對「靈」與「巫」的玄祕,相繼提出足以取信於「現代人」(以科學眼光看待事物)之論述與實驗,;許許多多的研究證實靈界確實存在。 泛靈思想除了影響原始初民的生活型態外,其巫術性質的聯想與象徵,也提供了藝術創作的養分;即便原始藝術只是儀式化的藝術,其神秘能量也影響現代藝術。 個人有關「山靈」與「心靈」系列作品,以眼來代表山的靈性在技法、材料上沿用了部分傳統的優點,但也為了使作品能更忠實的「訴說」而自然地運用了「新」的成份。在形式上,不論題材的揀取、構圖的安排或筆墨的運用,都因表達意念的需求而有創新之處;作品的內涵既有「山靈」的生命流動,更有個人藉之宣洩的思維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