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從求真中築起新阿卡迪亞──漢斯.霍夫曼的抽象表現主義
    (2014) 顧素琿; KU, SU-HUN
    本論文以德裔美籍的藝術家漢斯.霍夫曼(Hans Hofmann, 1880-1966)的藝術理論及畫作為研究核心,並且特別整理與分析霍夫曼未出版的〈畫家手冊〉(Das Maler Buch)德文手稿內容,以從中探究其藝術理論之內涵並其思想之根源。據此而以霍夫曼繪畫作品為分析重點,析離當中之共通質素;兼之盱衡抽象表現主義在美興起及發展之政經局勢,佐以梳理相關學術論述,最後試圖對霍夫曼作品風格提出整體詮釋,亦即其畫中宇宙實為畫家藉以遁世立足的世外桃源──新阿卡迪亞(New Arcadia)。 本文首章將自現代主義在美國萌生的時代背景切入,略述美國廿世紀上半葉社會、經濟、政治與藝壇之概況,掌握理解畫派暨文本不可或缺之時代脈絡。論文第二章整理霍夫曼之生平與特殊際遇,藉此探究霍夫曼本人、其繪畫風格之形成與其所處世界之關連。第三章旨在追溯影響霍夫曼藝術立論的思想根源,包括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費德勒(Konrad Fiedler)、希德布蘭特(Adolf von Hildebrand)、柏格森(Henri Bergson)以及沃林格(Wilhelm Worringer)等人的著作。第四章為霍夫曼藝術理論之闡釋,梳理〈畫家手冊〉手稿之霍夫曼思想精髓與論理要點。最末章則聚焦分析霍夫曼的繪畫作品並漸次鋪陳其作品內涵如何邁向新阿卡迪亞境界。
  • Item
    高爾基(Arshile Gorky)抽象繪畫之研究
    (2009) 劉麗玲
    美國抽象表現主義的先驅:亞美尼亞裔美籍畫家高爾基,他在1920年代末期到生命終了的1948年所創作的抽象繪畫,首先受到的影響是畢卡索立體主義的平面空間,繼之康丁斯基即興系列的表現性,進而超現實主義的心理自動運作與多義的啟發,再加上他自己的繪畫語彙而形成一種既抽象又超現實的形式風格。本文旨在探討,由於個性或生活經驗使然,高爾基的繪畫內容具有強烈的個人自傳性,幾乎不具有社會、文化的關聯性,呈現一種心因性以及內化式的大自然圖像。因為具有具象/抽象、植物/動物器官、大自然/人體等異質融合特性,除了暗示大自然生生不息的繁衍,也喚起人體情色的想像空間。而畫中的自傳性,流露出他與生俱來的悲劇性格、長期的心理衝突以及身分認同上的矛盾,表現在繪畫中,就是形體呈現相互對立甚至攻擊的特點,用色不論鮮豔與否,總是瀰漫一股灰色調性,呼應他心理上之憂鬱與不安定感。 高爾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與流亡到美國的歐洲超現實主義藝術家以及日後成為抽象表現主義藝術家的美國年輕畫家之間有密切來往與互動,扮演承先啟後的角色。本研究亦對其藝術觀及表現手法加以闡述,再連結到現代藝術史的脈絡中,將高爾基的繪畫和兩個藝術流派的異同做比較,可發現其地位介於超現實主義和抽象表現主義之間的過渡人物,通常被歸爲抽象表現主義的啟發者。本文最後以詮釋高爾基的半抽象繪畫特質作結。 關鍵詞:亞希爾‧高爾基、亞美尼亞、立體主義、畢卡索、超現實主義、抽象表現主義、生物變形
  • Item
    安東尼‧達比耶斯(Antoni Tàpies , 1923-)及其超越物質精神二元論
    (2002) 雷日昭; Grace J.C. Lei
    繼畢卡索(Pablo Picasso)、米羅(Joan Miró)、達利(Salvador Dalí)之後,位於西班牙東北角充滿神祕色彩的卡達隆尼亞(Catalonia)區又出現了一位舉世矚目的藝術家──安東尼.達比耶斯(Antoni Tàpies, 1923-)。當五○年代中期,他那如「牆」般的「繪畫-物件」(painting-object)甫一出現,立即在歐洲藝壇掀起了極大的波瀾。此後,他的藝術幾乎與「物質繪畫」(Matter Painting)劃上等號,或被視為「無形象藝術」(L’art informel; Informal art)的代表畫家。誠然,達比耶斯對於當代藝術史最大的貢獻,便是在材質肌理的表現上開創了前所未有的新面目,然而大多數研究者往往一味關注於其可見的表現形式,而忽略了「材質」在其作品中所凸顯的意義。事實上,他以類似雕塑造形的增減材質手法所創出的肌理幻象,不僅顯示材質不再淪為線條、色彩的附庸,而是具有獨立表現性的主角,更說明了創作者與作品材質之間的微妙互動,亦是使材質展現生機的重要因素,而此互動尤其涉及創作者所投注於材質的一種精神性。因而本論文所關注的重點,除了以達比耶斯作品中的材質表現凸顯其藝術風格外,亦將深入探討其形式風格背後的真正意涵。 二次大戰後,當整個科學、哲學界都熱衷於探討「物質」的問題時,達比耶斯也開始思考「材質」在其藝術作品中的角色定位,而在藝術形式上有了新的突破。他以堆積、刮擦、充滿人性的符號印記等,讓原本無法自主運動的材質煥發生氣,便是企圖創造一種新的「真實」(reality),因此「材質」乃是他詮釋「真實」的手段。換言之,在其無形象的肌理幻象背後,其實正隱含著一種「世界觀」(Weltans-chuung; world view)。也正由於這種世界觀,使其作品中的材質不僅恰如其分地凸顯出它的角色,亦適切地傳達出藝術家的創作理念。更確切地說,在其兼具材質的「物質性」與「精神性」的藝術風格中,正體現了他得自現代科學與中國的「自然有機體論」(Natural Organism)或「自然的有機概念」(Organic Concept of Nature)的啟示,而主張捨二元分化的觀點來看待自然宇宙的一種創作思維。正因為他將宇宙萬物視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因此在深知物質與精神屬於同一機制,正如易經中所顯示的陰陽互補而同一的原理之下,他亦慣常以辯證手法來表現一種超乎對立的世界。 達比耶斯的強烈使命感,總是使他的作品傳達出一種企圖改造世界的力量。尤其憂心西方傳統文化所面臨的危機,更令他急於提醒世人以一種辯證思維正確而全面地看待「真實」。這也正是為什麼他總是藉著一種寫實手法的極化,暗示我們眼中所見的「真實」並非真正「真實」的原因。而其辯證美學觀便是同時在超越物質精神二元對立的思想下展開的,這其中含有極大的超越與反省的意義。因此,本論文便基於「世界觀」乃是建立作品風格的重要關鍵的觀點切入,企圖將藝術家的心靈與其藝術形式統一起來,並以「超越物質精神二元論」來概括其創作思維、藝術風格、辯證手法及對人生與藝術完美境界的永無止盡的追尋。而在其兼容西方文化的外傾精神與東方文化的內省精神主導下,其作品更被賦予了「人與自然的合一」、「東西方文化的融合」及「人類集體無意識(Collective unconcious)的呈現」之時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