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4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阡陌‧意象 - 臺灣鄉土風情系列之繪畫創作研究(2007) 吳佳音; Wu Chia-Yin本篇論文以「阡陌.意象」為主題,是以筆者對臺灣鄉村的意象作為視覺藝術創作研究之方向,透過描繪臺灣鄉村景色為出發點,從藝術史和美學的理論基礎中,探討藝術創作的可能性。 繪畫創作總計有十二幅;論文共分為五個章,各章節摘要如下: 第一章 緒論,針對本研究的主題詳述研究動機與目的,闡述個人對於臺灣鄉土的印象,並在名詞釋義中詮釋創作主題「阡陌.意象」。 第二章 創作理念與學理基礎,除了從臺灣美術史領域的探討中,了解臺灣鄉村的變遷與繪畫發展外,並從美術史的表現形式中汲取創作元素,作為創作的理論基礎。 第三章 創作內容與形式分析,則綜合前述之理論基礎,發展個人的創作形式、技法與媒材運用。 第四章 作品分析與創作歷程分析,針對筆者個別作品的探討,來延伸對於主題的論述以及視覺呈現。 第五章 結語與展望,對於作品呈現之相關問題及未來的發展方向作為省思。Item 張萬傳風景畫研究(2008) 蘇毓絢; Su, yu-hsun台灣第一代西畫家們,多數是藉由到日本留學,吸取經由日本西畫家消化過的西方美術,再將那經過篩選的一部份西方美術帶回台灣。而張萬傳則是將野獸派與表現主義風格帶回台灣的第一個野獸派畫家。 留日時,受到當時以野獸派風格活躍日本畫壇的二科會啟蒙個人主義思想,加上參觀烏拉曼克展覽的影響,風格逐漸趨向野獸派畫風。張萬傳所處之環境與時代,讓他同時深受當時印象派與野獸派之影響。執著於野獸派的張萬傳以「在野」的姿態活躍於畫壇。 本研究意在了解張萬傳風景畫的藝術成就,運用「文獻探討法」、「作品收集與彙整」、「田野調查法」、「風格分析法」、「統計法」,企圖深入了解張萬傳風景畫各個時期的風格特色,包含風景畫的色彩、風景畫使用媒材、風景畫主題分析、風景畫構圖、風景畫簽名方式、風格演變脈絡以及藝術價值。Item 山海情‧人文心─建構台灣自然景觀圖像之創作研究(2007) 陳清海論文摘要 本論文以中國山水畫、西洋風景畫及當代台灣自然景觀圖像之建構進行探討,並鎖定以表現自然景觀為對象的題材作為研究範圍。 中國山水畫與西洋風景畫,雖同以大自然的景觀作為表現對象,但因分別處在兩種不同的文明當中,人民所處的地理環境、歷史發展、生活習俗、認知理念、文化精神取向均不相同,致所表現出的藝術精神、審美理念、風格形式、媒材技法等均各異,互擅所長。直至一百多年前,因西方工業科技的進步,向東方擴展,才開始兩種藝術類型的接觸和交流發展。而不管那一種藝術,要想獲得更堅韌的生命力,得到永續的發展與茁壯,唯有在相互的交流中,互相融合吸收各方所長才能達成目的。 而作為與中國文化同源的台灣,其現代美術的發展,亦在此時期開始,並分別匯入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影響,在兩種藝術的交流激盪中,思考兩者的融合問題,同時亦在比較中見證到不同的地域、生活環境,將會產生不同的生活習俗與思惟模式,據以產生具有地方「獨特性」的藝術,而此乃是藝術的價值所在。 台灣的美術家在中國山水畫與西洋風景畫中,開始思惟建構台灣自然景觀圖像的嚴肅問題,當代畫家重新認識台灣並反省其所處的文化背景,深入地觀看台灣景觀,並以歷史的、人文的角度去思考其內在的精神特質,是台灣美術的新一波風潮,而其面貌尚有許多待開發的空間。故個人嘗試以「山海情‧人文心~建構台灣自然景觀圖像」作為創作研究的主題,企圖以「油畫山水」的表現形式,作為探討中國山水畫與西洋風景畫兩者融合的可行性研究,結構分為六章來分別論述。 一、就研究動機、內容、目的與研究方法作敍述說明。 二、詮釋個人之創作思想理念與理論基礎。 三、以作品分析中國山水畫與西洋風景畫的發展,及特質的比較,並探討近代與當代台灣風景畫的發展。 四、論述個人創作之主題內容、表現形式、表現媒材、技法等 五、以個人的作品就主題、內容、形式結構、心得感想作分析。 六、結論與期許。 自然景觀和人文歷史就像孿生兄弟,人文歷史將影響人們對自然景觀的認知。 關鍵詞:山水畫、風景畫、油畫山水、台灣自然景觀圖像Item 風景繪畫中的奇妙空間體驗 — 劉安迪創作論述(2020) 劉安迪; Liu, An-Di本研究主要探討筆者從自身過往幾段經驗中所引導出的,對於空間與地方感的探問連帶影響並啟發了關於地方感以及空間經驗的一系列風景繪畫。參閱了部分文化地理學(Cultural Geography)、人類學(Anthropology)以及藝術史中對於地方感以及空間概念的討論,並從西歐風景畫歷史的脈絡切入,梳理「風景」、「風景畫」、「空間」、「地方感」等概念。「風景」意涵標示出特定時空背景下的一群人在一個地方中的故事,人們不僅塑造了地方,也被地方的作用下塑造出了自我與他者的身分意識;而「空間」體現了一段變化量的累積或是活動的存在,是一種被發明出來做為容納各種需求與活動的概念工具。 此階段的作品大致可被總結成一種「發掘並再現一個存於特定地方或事件現場中的特殊空間樣貌」的創作實踐。「奇妙空間體驗」和對於地方感知的可能性以及平面空間的處理成為作品中不斷探問和回應的命題。 本研究末尾筆者指出了一個提問:如果說「空間」會回應人們各種層次的需求,那麼在風景畫中體現出對於超驗的、特殊空間體驗的追求是否隱含著在當代社會中個體身分所面臨的某種存續上的需要或危機呢?